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2019-10-08 06:16肖蓉
山东青年 2019年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本土化伦理

肖蓉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某些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成为历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探索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与融合问题。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文化、“孝”文化以及“人本主义”思想这三个层面,从核心价值、多元归因取向、伦理追求三个层面为专業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专业社会工作

源自于西方工业文明的社会工作专业进入到我国文化环境中,必然要面临本土化的问题,而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一个包含着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等诸多方面的不断融合过程。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在悠长的历史长廊中闪耀着璀璨的文明成果。我国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下,历代文人志士的思想结晶,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涤荡而传至今日。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合理性,我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必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深深影响着民众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因而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推行与发展离不开对中国本土情景的了解,寻找到专业社会工作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借鉴与吸收传统文化中具有现实价值的价值观,继而加深深对中国普通百姓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与社会交际的理解,探索适切中国本土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与价值观。在构建本土化的专业社会工作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肇始于西方社会的社会工作专业之间是一个双向对话与互动的持续过程。本文在此主要探讨其中的一面即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笔者选择其中一部分具体内容结合专业社会工作加以具体分析。

一、概念界定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词,但是真正要对它加以界定,就要区分以下几组概念,才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名词有较准确的理解。第一组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分,“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从概念上能够看出文明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文化是文明的基础。第二组是“传统”与“现代”,笔者认为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分,关联在于“现代”是基于“传统”的,作为“传统”在当下社会的延续但是又表现出新的发展特征。第三组是“中国”与“中华”,前者偏政治概念,后者偏文明与文化领域。再看中国传统文化这个由三个词汇共同组成的专有名词即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二)专业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是相对于“非专业社会工作”而言的,旨在强调的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涵盖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专业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等多个层面。与此相类似的“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系统的学科,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人才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才能够确保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家”文化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每个社会个体最主要的活动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家国一体化,个体在小家庭中要做到“孝”、“悌”,对待君主要保持“忠”,君子的“仁”也表现在对家人、对朋友、对国君的态度与行为上。既强调个体对小家庭的责任,也注重百姓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受到“家”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在实务开展过程中可以将家庭作为介入的场域,在服务对象的问题分析与需求评估过程中,深入案主所在的家庭环境,观察真实生活场景中的案主问题表现与应对方式,发掘案主所在家庭的优势资源,协助解决案主的问题。

另一方面,“家”文化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也有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观念中的“家丑不可外扬”对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带来了挑战。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提出的差序格局,他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都可以描述为以自身为中心,依据血缘的远近关系以及交往的密切程度逐层构成自身的人际关系圈,因而家庭是个体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但是当个体面临家庭内部矛盾问题时例如家暴、亲子冲突、性侵等问题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倾向于隐瞒和容忍,给专业社会工作对于问题的及时发展和介入带来困扰。

(二)“孝”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孝顺父母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曾为古代帝王作为维持社会稳定的手段之一。孔子提出“今之孝善,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更为关键是秉持“敬长”的态度关爱长辈,考虑父母的情感需求与社会参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对于老年社会工作领域实务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注重老年人的内心真正需求而不是仅仅考虑外在物质条件的改善。

(三)“人本主义”思想对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

“仁者,爱人”儒家将“仁”与“人”联系起来,认为仁爱是为人的根本,人则是仁爱的载体和对象,由此体现出儒家对人的推崇和重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认为“忠”、“恕”是实现“仁”的途径,也是成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因而也是孔子“仁”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忠”的对象是指自身以外的其他人,主要表现为替人办事尽职尽责、保持诚恳之心做事待人。“恕”强调的是一种以自己的善心推度他人的善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看出,“恕”是一种主体内在的道德生活的自觉,注重“推己及人”、“视人若己”。作为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最小单位,个体内在的认识自我与深刻了解自我是与他人交往的前提,由于察觉到自身的需求、痛楚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体现的是个体意识自觉进而推己及人的价值导向。孔子所提出的“仁”学思想,是对人性的乐观态度,认为人皆有道德属性并能够自我体察,注重个体的道德本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一)坚守“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

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追求是“助人自助”,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物质与精神慰藉在内的服务,识别服务对象的需求,发掘服务对象自身解决问题的潜能或资源,恢复社会功能,最终达到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与实务的操练,逐渐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并与服务对象实现相互学习与成长,这里更侧重的是社会工作者在实现助人目标之后对自我的建设性意义。

(二)“个人—家庭—社会”本位的多元归因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社会发展最为悠久的当属儒学思想,儒家思想将个体看成是国家、社会、家庭中的基本构成单位,提出个体由微观到宏观层面的责任与义务标准。既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与素质的提升,也注重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这与社会工作专业强调的“人在情境中”的专业价值理念有着共同的基础,同样都是以整体性观念看待个体。当个体面临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困扰时,专业社会工作者注重服务对象及其所生活的环境的系统性,通过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转促进个体生活其中的家庭的正常功能的发挥。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在吸收借鉴西方已有的专业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考虑到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特有的助人意愿和方式,既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贴合本土实际的专业伦理,同时受助者在接受服务过程中也感受到自然与温暖。其中,注重服务对象生活环境的整体性,以多元化的视角进行问题归因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应有的价值取向。

(三)以“和谐发展”作为伦理追求

王思斌先生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本质的目标上,中国文化观念所强调的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中促进社会整合的观念二者是契合的。社会工作是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价值理念,以科学的助人方法协助社会成员个体解决社会问题、满足需求、包括协调个体自身、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最终促使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发展。在西方工业社会中,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危机、增强人们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发挥了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效用。近年来,我国市场化经济迅速发展、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均有很大提升,同时,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等社会问题也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致力于实现社会平稳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才有了现实发展土壤。

[参考文献]

[1]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2-114.

[2]罗肖泉.践行社会义——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7-98.

[3]阎韬,马智强.论语注评[M].凤凰出版社,2006:123-125.

[4]曾华源.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伦理概论[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45-48.

[5]王思斌.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6(02)56-57.

[6]张雯雯.中国传统孝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作用[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07)20-23.

[7]易伽亦.近年来国内社会工作伦理研究述评[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05):34-36.

[8]常立.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及伦理困境[D].西安:西北大学.2013:31-36.

[9]戴诗.儒家传统思想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本土化建构[J].社会福利,2013,(3):18-20.

[10]黄耀明.对话与融合:社會工作专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J].社会福利,2012,(4):8-11.

[11]任雪.中国传统家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5(07)232-23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本土化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