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边缘”学生

2019-10-08 05:22覃昭欢
世界家苑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边缘课堂教学

覃昭欢

摘要:课堂教学“边缘人”,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学生,它是教学论研究领域中比较新的名词,从目前相关的研究来看,以边缘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论文及专著并不多见。课堂教学“边缘人”的出现为“教育公平”理念的实现敲醒了警钟,这是实现教育公平路上的又一难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边缘人”的出现,通过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了解其生成机理,进而为消解此类现象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策略。在研究此类课题的著作中,亓玉慧的《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研究》较为深刻和全面,她能够对教学论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关注并深度剖析,用质性研究法对边缘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分析。因而笔者认为从这部著作出发了解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是十分有效且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边缘学生;教育公平

亓玉慧在《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研究》中指出:长期以来,“边缘人”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生存于课堂中,他们的存在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背离,也是一种隐性的人才浪费,对于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发展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然而更为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学术界及实践领域对该现象的关注远远不够。基于此,研究试图对这现象进行全方位考察,以期全方面揭示课堂教学“边缘人” 的现实存在、生存样态及其存在的价值影响,引起人们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剖析其生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课堂教学“边缘人”预防、转化与复归教学的操作路径,为一线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决策与行动指导。从研究目的来看,该书的研究从课堂教学出发,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是对时下热点问题的讨论,而是对被忽略问题的深度挖掘。从这一层面看,研究者在研究之初必定下了很多功夫并且客服许多目前研究领域中还未形成体系的理论方面的困难,同时必须联系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知识,多角度去探索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种种问题和现状,从一个新的角度引起社会各界对课堂教学“边缘人”的关注,是十分辛苦且难能可贵的。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研究》一书首先通过梳理社会学领域中关于“边缘人”理论的已有研究,结合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对“边缘人”的内涵、特征、类型及表现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然后运用质性研究法再现“边缘人”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生存状态,并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考察“边缘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继而在此基础上辩证审视“边缘人”的存在价值,最后探讨“边缘人”回归教学的转化前提,并建构“边缘人”转化的基本路向。在研究思路方面,作者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研究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采取质性研究法对课堂教学“边缘人”进行研究,切身考虑到质性研究法能够深度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能够与研究对象进行緊密接触,能够为研究带来更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接着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进行考察,期望全方位真实的展现出边缘学生的生成机理。再次,运用辩证的思维来审视边缘学生的存在价值,尽管从大的层面看,边缘学生的存在是消极的,是教育公平没有得到很好实现的体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边缘学生的存在,才使得教育公平的实现有了优化的角度,如果能够将边缘学生转化为中心学生,那么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才培养。最后,研究对“边缘人”回归教学的转化前提进行探讨,并期望通过深入研究课题建构出“边缘人”转化的基本路向。

书中的论述着力解决五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探讨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课堂教学“边缘人”具体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形态?课堂教学“边缘人”是如何生成的?如何消解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围绕这五大核心问题,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理论演绎、比较研究、课堂观察、深度访谈、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一分析和揭示。该书主要分五章。第一章是对课堂教学“边缘人”的理论阐释,意在对“边缘人”概念进行基本的理解和把握。第二章是对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生成机理的反思与检视。第三章是对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的存在价值予以审视。第四章是对课堂教学“边缘人”转化前提的探讨。第五章提出课堂教学“边缘人”转化的基本路径。在进行研究之前,作者首先对研究进行了假设,通过假设设计出五个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指明了方向,明确研究的重点所在,能够帮助作者对研究有一个更清晰的把握,厘清研究的方方面面,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在这五个核心问题中,笔者更多的关注书中对课堂教学“边缘人”存在的价值进行审视以及课堂教学“边缘人”转化前提的探讨。这两方面的研究能够使读者对课堂教学“边缘人”有更深的了解和体会,加深读者对课堂教学“边缘人”的印象并加以关注。

该书从多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边缘人”存在的价值进行审视,提出以下观点:一是课堂教学“边缘人”的存在具有正面价值,能够帮助教师培养自己的教学敏感性。二是课堂教学“边缘人”存在具有负面价值。边缘学生的负面价值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首先会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降低教学成效;其次会使学生缺失积极的教学体验,心理与社会性发展遭到贬抑;再次会让学生缺失归属感,不利于班级建设与管理;接着还会有损课堂教学气氛的创设;最后指出这样的情形有违课堂教学公平,违背学生的学习权、发展权和人格尊严权。综合以上两方面来看,课堂教学“边缘人”的存在具有两面性,这两方面都与教师和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抑或是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出来的。因此,要想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自身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外,还应根据学生实际,做到师生良好的配合,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书中的研究倾尽全力试图全方位呈现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并尽可能提出一套可供借鉴的对策建议,具体来说,研究以解决五个核心问题为主线,通过多方面综合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课堂教学“边缘人”主要是一种消极的存在;二是课堂教学“边缘人”的存在形态异常复杂;三是对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的认识不应该仅停留在教学层面,要从心理、社会、文化多维视角把握;四是质性研究给予研究者实地参与“边缘人”生活的机会,适合于“边缘人”现象研究;五是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的解决需要一套系统的对策建议。无论对边缘学生有怎样的认识,怎样程度的研究,不对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操作是无法检验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因而我们要更多的课堂经验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这些方法,为边缘学生的转化尽更大的努力。

读完整本书,我们可以认识到,教学 “边缘人”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虽然是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密切相关,却又不单是教学论问题,它与个体心理、社会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对“边缘人”现象的关注必须在一个较为多维、广阔的视角下展开进行讨论才能够得出更为客观的解决办法。然而,正如马卡连柯所言:“正常的教育,积极的教育和具有一定目的的教育,能很快地使儿童集体变成完全正常的集体。任何天生的犯过失的人,任何天性的不良性格,是绝对没有的。”所以我们对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也应持乐观的态度,并深信在教育情境中,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以促进他们的转化。

总之,教育的神圣之处在于使人趋善避恶,引导人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课堂作为塑人以品性、授人以智慧、育人以成才的文化场域,公正与平等的教育环境构塑需要在学生评价、教师关怀以及班级管理等方面,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课堂边缘学生以特殊的帮扶与关注,借以矫正其异化的存在样态而回归课堂。毕竟,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温度的教育,而教育需要有守护与拯救的情怀。“边缘学生”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没有哪个学生本质上就是“边缘学生”,他们的形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做的是给予这些“边缘学生”充足的积极关注,并利用这些足够多的积极关注作为自己今后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行动的准则。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个性自由解放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 亓玉慧.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边缘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