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同志,你在哪里

2019-10-08 02:00
新传奇 2019年16期
关键词:安庆汇款单存单

许惠春走了,“李记”找到了。“李记”留下了无法估价的善款,许惠春却只留给儿子们一穷二白。20元、300元、3000元、5000元、10000元……30多年,28张汇款单,近6万元捐款,讲述着一个退休工人感人至深的故事。

《李记同志,你在哪里?》这是1991年8月2日《安庆石化报》上刊登的一则寻人启事。这位署名“李记”的好心人,在当年安徽省颍上县遭遇特大洪水时,捐款300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20多年过去,“李记”依然没有出现。直到2016年,署名“李记”的捐款频频出现在中国红十字会,出现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出现在甘肃舟曲灾区……“李记”成了众人牵挂的神秘人物,“李记”是谁?这个答案,人们等了28年。

2019年3月20日下午,88岁的原安庆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职工许惠春在医院去世。家人整理老人遗物时,在一只小木箱里发现一个泛黄的纸包,里面有几沓厚厚的汇款单:20元、300元、3000元、5000元、10000元……30多年,28张汇款单,近6万元捐款。令家人震惊的是,这些汇款单全部署名“李记”。

“李记”,你在哪里

在安徽省安庆石化公司宣传中心,记者翻阅着一份份发黄的报纸。除了1991年那篇寻找“李记”的新闻,记者还看到,在当年的第二届“讲奉献十件好事评选”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李记捐款隐真名”。

安庆石化公司新闻中心的江先觉告诉记者:“‘李记落款单位是安庆石化报,我们以为是报社姓李的退休编辑,但他矢口否认。而且汇款地是安庆,李编辑退休后定居在上海,对不上。”江先觉说,报社先后去邮政局、石化公司附近的储蓄所去调查,最终无果。

1998年,在该公司第九届“讲奉献十件好事”评比中,“李记”再度上榜,可他依旧没有现身领奖。那年9月2日,厂工会主席倪寿松收到一封来信,信中只有一张3000元的定活两便储蓄存单。存单背后附言:“主席您好,请(将)此钱汇总救灾会”。落款为“石化报李记”。

“这种存单取款时必须用身份证,所以一直存放在工会的保险柜里。”江先觉说。3月20日,当“李记”被找到后,这张存单被送到了“李记”,也就是许惠春的家中。老人的儿子当即表示:“如果能取出来,我们就把这笔钱捐了,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

一只木箱子藏着的秘密

3月20日下午,许惠春在医院病逝。许惠春生前很少照相,在找遗照时,二儿子许海东打开了父亲生前最珍重的小木箱,看到里面有父亲年轻时获得的三等功奖章,还有一些信件和笔记本,笔记本里用纸包着一张张汇款单。许海东赶紧喊来大哥许海鑫和三弟许海石,看到这些汇款单时,他们才知道父亲就是那个匿名捐款的“李记”。之后,他们又在其他几只箱子中找到了散落的汇款单。

三人一遍遍翻看这些汇款单。“我们兄弟三个都哭了,真不敢相信,父亲就是‘李记,他从来没有提过此事。”许海鑫说,“我们家订过报纸,我们还在一起探讨过谁是‘李记,父亲掩饰得真好,根本没有任何异常。”他们当时还推测,“李记”应该是收入高、家庭条件好的那一类人,他怎么也想不到父亲就是“李记”。

“在已经找到的28张汇款单中,最早的是1981年的一张汇款单,汇款单已经发黄,金额为20元。”许海鑫说,他和家人整理这些汇款单,发现在过去30多年里,父亲几乎年年捐款,青海玉树地震捐款3000元、甘肃舟曲泥石流捐款3000元、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5000元……能找到的汇款单数额加起来,总额近6万元。这些捐款有一个共同点:每次都用虚拟地址,署名全是“李记”。

“父亲还有一只箱子,压在遗像下面当供桌,现在不能动。等49天后再打开,不知道里面是否还有汇款单。”许海石哽咽着说。

最后一次捐款

2016年7月18日,许惠春向安庆市民政局捐款5000元,当时他已80多岁。这是老人生前最后一次捐款,也是让许海鑫最难过的一次。

“当时父亲脑梗出院不久。我去探望父亲,发现他没有在家休息。”许海鑫说,他四处寻找,小区保安告诉他:“你父亲一点一点挪着向银行那边去了。”许海鑫在离父亲居住地不远的一家银行找到了他。

“正常人走这段距离只需要10分钟。那会儿父亲年龄大了,加上刚出院,走路只能是挪步。我当时以为父亲走丢了……”说到这里,许海鑫又一次哽咽。即便这样,老人从银行出来仍旧没有提及汇款的事情。许海鑫把父亲搀回家,发现老人心情不错。

“现在想起来,父亲应该是寄出了最后一笔捐款。那以后,他就几乎不能下楼了。”许海鑫捶着自己的脑袋,那段时间,父亲还老念叨“我要是能下楼就好了”。

一生勤俭的“李记”

许惠春的祖籍是上海,14岁时只身一人出门做学徒,1953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到兰州玉门油矿工作,后转战安徽化三建。1973年参军在湖北当工程兵并立了三等功,1976年,许惠春来到安庆石化扎下了根,直到1992年退休。

在安庆石化大湖生活区,许惠春和老伴儿章美芳就生活在一套只有6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水泥地坪,光秃秃地放着几件油漆斑驳的家具。“这些家具都是1973年父亲在湖北当工程兵时,自己打的。”许海鑫说。

在三个儿子的记忆中,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有时连吃剩下的菜汤都不舍得倒掉,还留着泡米饭吃,穿的衣服一年到头都是工厂发的工装。许海鑫说,他们几次要给父亲装修一下房子,老人都不同意。

许惠春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却大方得很。有一次,许惠春见小区里一名流浪汉可怜,就把自己的新棉袄送给人家穿。有次因腰椎手术住院,见隔壁床一个病友腿脚不好,他看着心疼,就让小儿子许海石给病友买了一副拐杖。

许惠春走了,“李记”找到了。“李記”留下了无法估价的善款,许惠春却只留给儿子们一穷二白,甚至他的安葬费,都是三个儿子凑起来的。“父亲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儿子们说,他们要把每一张汇款单珍藏好,“这是父亲唯一留下的遗物,也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传承父亲的品质”。(《光明日报》2019.4.10)

猜你喜欢
安庆汇款单存单
鱼殇
汇款单旅行记
汇款单
父亲的汇款单
拖拉机司机的“网络艳遇”
飞去飞来的汇款单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