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四次近距离下穿北引干渠掘进参数控制方法

2019-10-09 12:30冼嘉和李悦民
中国设备工程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试验段干渠盾构

冼嘉和,李悦民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290)

1 工程概况

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东孚站~马銮北站—出入场线区间,区间隧道四线下穿北引干渠。东孚站~马銮北站区间隧道顶部与北引干渠底部的最小净距为4.45m,与北引干渠相交段隧道埋深9.77~10.21m;出入线区间隧道顶部与北引干渠底部的最小净距为1.87m,与北引干渠相交段隧道埋深7.12~7.23m。区间隧道下穿北引干渠相交长度约13m.北引干渠采用2 孔明挖矩形框架结构,单孔净空尺寸为3.6×3.8m,结构全宽8.25m,全高4.5m,结构厚度为0.35m,采用C20 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底为10cm 厚的C10 混凝土找平层+30cm 厚的砂石垫层,引水干渠内设计水深3.22m,每15m 设置一处伸缩缝,伸缩缝宽2cm,设中埋式止水带。

2 地质水文情况

(1)地质情况。北引干渠位于的地层主要有<1-1>杂填土、<8-1-2>粉质黏土、<8-4>中砂、<11-3-3>凝灰熔岩残积黏性土。东孚站~马銮北站—出入场线区间,穿越北引干渠位于的地层<11-3-3>凝灰熔岩残积黏性土、<12-1>全风化凝灰熔岩。

(2)水文情况。区间下穿北引干渠周边水位标高为1.58m,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该含水层中地下水属上层滞水或潜水,渗透性中等~较好,富水性一般~中等;砂层、卵石层场地广泛分布,含水层厚度3~7m,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承压水,局部地段覆盖层缺失转为潜水,是场区内主要含水层和强透水层,水量丰富。

3 施工难点及沉降控制要求

(1)区间隧道顶部与北引干渠底部的最小净距为1.87m,控制箱涵的稳定难度大。(2)在穿越段,没有对北引干渠进行加固的条件,只能依靠调整盾构参数及加强施工技术来控制沉降。(3)盾构机4 次近距离下穿北引干渠,多次对地层扰动土体的应力叠加容易造成干渠的破坏,施工参数控制及干渠保护要求高。(4)沉降控制要求高。根据设计图纸盾构下穿北引干渠,干渠的隆沉、位移和差异沉降需满足以下要求:累计沉降≤20mm,变化速率≤2mm/d,差异沉降≤0.25%Lg,Lg 为管节长度15m/节。

4 建模计算分析

(1)计算模型及参数。采用FLAC-3D 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土体选用摩尔—库仑弹—塑性本构模型模拟,隧道结构、北引干渠选用弹性本构模型模拟。

(2)计算结果。计算模拟的施工顺序:先东马区间左、右线通过,然后施工出入场线区间左、右线。东马区间左线通过后计算结果为:引起地表最大沉降为8mm,北引干渠的最大沉降为3.1mm。东马区间右线通过后计算结果为:引起地表最大沉降为8mm,北引干渠的最大沉降为2.8mm。出入场线左线通过后计算结果为:引起地表最大沉降为10mm,北引干渠的最大沉降为5.1mm。出入场线右线通过后计算结果为:引起地表最大沉降为14.6mm,北引干渠的最大沉降为7.3mm。通过计算分析可知,盾构隧道施工完成后,地表累计的最大沉降为14.6mm,北引干渠累计的最大沉降为7.3mm,满足设计要求。

5 掘进参数确定与过程控制

5.1 掘进参数确定

(1)设立试验段。在距离北引干渠30m 处设立试验段,在试验段区域内施工过程及时采集刀盘进入影响区前、刀盘经过时、盾体经过时、管片脱出盾尾时、后期沉降5 个阶段沉降的数据。根据沉降情况对盾构施工进行动态指导,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控制地表沉降。根据隧道埋深、地质资料确定试验段盾构掘进的相关参数,见表1。

表1 试验段盾构掘进的相关参数

(2)确定盾构下穿掘进参数。通过试验段在各阶段的监测数据分析总结,试验段的地表沉降最大值-9mm,盾构掘进参数对比方案中设定值有偏差。因此,以试验段总结的数据,确定各盾构下穿北引干渠掘进的参数,见表2。

表2 盾构下穿北引干渠掘进的参数

5.2 监测点位布置

监测点布置以真实反应北引干渠的变形情况,通过数据处理信息反馈,为盾构掘进施工提供优化参数的依据,做到信息化施工。下穿主要影响区内每10~15m 布设一监测点,次要影响区域内每15~30m 布设一监测点。沉降监测点直接在北引干渠上布置测点。

5.3 盾构下穿掘进过程中控制

(1)保持土压掘进。保持推进速度基本不变,调节螺旋机的转速或出渣门的开度,达到控制出土量及保持土仓压力值。

(2)连续快速通过下穿段。合理推进速度保证同步注浆的填充效果,提高推进速度减小刀盘对地层的扰动。

(3)渣土改良。穿越北引干渠位于的地层<11-3-3>凝灰熔岩残积黏性土、<12-1>全风化凝灰熔岩,为确保盾构正常出土,使用优质的泡沫剂改善开挖面土体的和易性,使其排土流畅,减小刀盘扭矩,同时可在开挖面形成止水帷幕,更有利于土仓压力控制,减小切口前方地面沉降。

(4)加强注浆控制沉降。根据试验段数据及理论计算控制同步注浆量,以压力、方量双重控制,以压力控制为主,保证同步注浆足量注入。

(5)提高停机保压值。盾构下穿时采用土压平衡模式掘进,土仓压力结合试验段取得的数据确定。每环掘进完成后,停机保压时适当提高0.1~0.15bar,保证土压力与开挖面的稳定。

(6)出土量控制。出土量采用量测渣土体积的方法来控制,根据试验段得到渣土的松散系数及不同地段的密度,准确统计渣土改良注入方量,确定每环的出土量,在渣土箱上做好刻度计量每环实际的出土量,若出现出土量异常,要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同时加强地表监测。

(7)监控量测。盾构下穿施工期间,监测人员对地表土体隆陷及干渠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及时绘制位移~时间和位移速率~时间曲线,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值,确定曲线变化规律,以数据指导现场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

5.4 盾构下穿通过后沉降控制

盾构下穿北引干渠通过后,根据地表监测数据发现下穿北引干渠段仍然有较小沉降。由于隧道顶距渠底距离小,为避免因二次注浆压力过大对干渠造成隆起超限或破坏,现场利用管片增设的注浆孔采取少量多次,分散低压的注浆原则,对下穿北引干渠沉降段进行补注双液浆,以填充同步注浆浆液收缩的间隙,同时加快浆液的固结速度,压力控制在2.5~3.0bar,有效控制了下穿北引干渠段后期的沉降。盾构四次下穿北引干渠后,地层变形趋于稳定,北引干渠累计变化量最大为5.9mm,未超出控制值,没有出现任何渗漏水现象,北引干渠结构稳定安全。

6 结语

综上所述,厦门轨道交通2 号线东孚站~马銮北站—出入场线区间盾构四次近距离安全顺利下穿北引干渠,通过监控量测准确掌握北引干渠在盾构下穿施工中的变形状况,通过同步注浆、二次补浆等辅助变形控制措施将变形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为不断地类似下穿施工提供了经验。

猜你喜欢
试验段干渠盾构
浅谈景电干渠梯形土渠改造措施及质量控制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昆明市盘龙区东干渠为例
小直径双模式盾构机在复合地层中的施工应用与实践
水泥回填土技术在盾构出洞加固中的应用及改善方法
盾构穿越既有建筑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跨声速风洞槽壁试验段流场品质提升措施研究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新型盾构机刀圈用6Cr5Mo2V钢力学性能研究
HL-2M真空室试验段制造工艺技术
如何开展新闻踏访——“三千里干渠探访”报道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