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扶志扶智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9-10-09 09:35边孙宇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7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

边孙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如何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脱贫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文章就扶志扶智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思想僵化、农村劳动力流失、非贫困户与贫困户扶贫公平等所方面现实困境给以政策建议。

关键词:扶志扶智;内生动力;精神贫困;思想贫困

一、引言

精准扶贫关键要把扶贫同“扶志”与“扶智”结合。1988年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就提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八个最新论述,其中之一就是“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2017年10月18日,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 “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贵州省积极响应中央精神,将2018年定为“志智双扶”年,促进贫困群体稳定脱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二、贵州省扶志扶智的现实困境

随着脱贫攻坚到了决胜期,越往后越多困难与挑战,面对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群众这块难啃“硬骨头”,如何培育和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实现扶贫与扶志、扶志有效结合,将会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一)教育培训效果弱

教育扶贫在扶志扶智工作中,一个方面是对贫困户下一代在教育上的扶持,包括知识的教育和精神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对那些学历层次已既定的贫困人口,通过讲习所、就业培训等形式来扶志与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际调研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存在。一是从学校教育维度来看。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最为明显,贫困地区的学校普遍缺少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专业老师,乡村教师教学水平不是很高,有不少地方因条件艰难、工资微薄已很难招到教师,将农村学生集聚到城镇上学,又会出现城区教育资源承载容量超额。二是从家庭教育维度来看。教育脱贫还是教育致贫,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下高校扩招与教育深化(educational deepening)环境,贫困户会思考机会成本,觉得不如初中毕业就带孩子出去务工,抑或是觉得孩子成绩不理想没盼头不如辍学务工。此外,有些贫困户因自身经济条件,在外务工谋生而疏于对孩子管教。三是从社会(社区)教育维度来看。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青壮年进城务工较为普遍,农村剩余的人员主要是能力弱势群体,对新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较低,同时培训形式缺乏创新,部分地区只是搞形式主义,影响了培训效果。此外,深度贫困地区社会教育的乡风文化某些方面有很强封闭性,促使贫困复制繁衍,扼杀人的脱贫发展内生动力思想。

(二)产业短板突出

十九大报告中,将“产业兴旺”摆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首要位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抓手。2017年以来贵州省牢牢把握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八要素”,在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蔬菜、瓜果、茶叶、中药材等农业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畜牧业形势看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扶贫取得重大突破。产业扶贫中产业是否兴旺涉及多方面多因素,实际调研中发现,跟群众参与不积极、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近年来,在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的过程中,有一些乡镇扶贫工作仍是一种自上而下单向式的政府行为和“输血式”的扶贫,贫困人口的参与是消极的投入劳动生产,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难以得到激励。二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目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下的贫困户大多为老弱病残,参与产业的能力不足。三是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导致贫困人口普遍思想观念陈旧,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也有限;四是贫困对象的风险抗压力弱,农业具有周期长,短期效益难见、长期效益不高特点,农户因为不确定其盈利和风险,故不愿意或不敢轻易尝试。五是受地理环境局限,贵州省地处山区,土地块小而分散,又是石漠化重灾区,无法使用现代农机,产业很难发展成规模,效益从而难以提升等。

(三)思想僵化严重

深度贫困地区常伴随思想僵化问题,这种思想僵化会束缚人的思维,局限人的想象力,使贫困人口脱贫积极主动性大打折扣,甚至繁衍贫困。导致思想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扶贫工作风风火火展开至今,目前依然处在贫困线之下的贫困群体多为生活在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因地理位置偏僻(或语言沟通不畅)产生一道无形壁垒阻挡贫困地区与外界的正常交流,外面先进的思想文化难以流入,也就使得“墙内的人”思想保守陈旧。二是历史环境因素。中国作为泱泱五千年农业大国,历朝历代统治者自古倡导重农抑商,有“士农工商”一说,农业的地位远远高于工商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深入根植于农民思想,阻滞了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三是社会环境因素。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成员之间和睦友好、和谐相处,熟人社会有好处亦有弊处,即产生“井底之蛙”,各成员之间的文化不高和思想眼界相差不大,极易导致贫困群体思想桎梏现象,甚至可能会视主动脱贫致富的成员为异类而主动疏远。四是经济环境因素。马克思《资本论》一书有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水平的局限致使原始积累不足,享受不到先进的教育、医疗等服务,接触不到超越自身眼界生活,也就难以生成自身发展动力。

(四)农村“空心化”难解

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数占比17.3%,65周岁及以上占比11.4%(如表1),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是适龄劳动力减少。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且每年逐步减少,形势不容乐观。2016年年末,中财办副主任韩俊发言道出中国发展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将大大减少。這也正是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原因之所在。

全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看,发展促使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向城市集聚,使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步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老龄化趋势叠加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现状,大大加速农村的“空心化”情况。实际调研中,发现农村贫困户多为有自身能力缺陷的老弱病残幼,很难以扶志扶智激发其内生动力。

(五)非贫困户不公平心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脱贫困是前提,目前正是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国家多方面调动大量资源都往贫困群体投入。这一政策举动一方面确实对扶贫工作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使得部分贫困户形成了“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以及贫困光荣的导向。另外一方面对贫困户的“过度”帮扶导致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的不满——对于非贫困户,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贫困户相差无几的“临界贫困”户,其不能享受扶贫政策,境况又比贫困户差不了多少,巩固脱贫成果的积极性极易受到打击,可能引起基层干部群众矛盾激化,“临界贫困”户与贫困户“悬崖效应”以及争当贫困户现象。

三、贵州省扶志扶智的政策建议

(一)抓实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穷根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是扶志扶智的一把利器,是作为摆脱贫困、激发动力的治本之策。一要坚持“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动态管理机制,防止错补、漏补的现象,防止因学返贫。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构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怀体系,如贵州省正安县教师和学生结对帮扶,作为学生的代理家长制、监护人,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二要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以送文化下乡、有效的心理交谈、促进发达与贫困地区间家庭交流、评选优秀母亲等方式,转变家长们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良好的家风,为孩子们注入学习动力,使学生们学会主动思考,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途径,建立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机制。三要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为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打赢扶贫攻坚战,增强扶贫对象“造血功能”,培训一批业务能力强的脱贫攻坚业务能手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创新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培训,采用“授课+实践”的模式切实增强贫困人口劳动力技能,提高贫困劳动转移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二)抓牢产业扶贫,奋力推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以产业带动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激发内生动力。一是落实好项目推进工作,谋划一批具有优势、适销对路、产品附加值高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项目。二是抓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整合资金的力度,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特色产品保险、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和收入保险的产业覆盖面。三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业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及构建新型经营主体,破解农村地区土地无人耕种难题。五是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瓜果蔬菜和肉类食品预冷保鲜能力,对新鲜农产品打通“绿色通道”,实现冷链物流与商品市场“无缝对接”,保障安全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黔货出山”。六是建立股权合作机制,推进“三变”改革,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通过股权纽带形成利益链接机制,按照“固定分红+收益分红”分配方式,带动农户增收。七是加大教育培训及科技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加大重点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建立保障各产业稳步推进的专家团队,集中力量实施科技攻关,争取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上取得新突破,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相关产业发展中来。

(三)破除思想僵化症结,多渠道转变贫困主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打破思想僵化,要让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一是加强政策宣传。以干部深入群众,对扶贫惠民政策宣传进行深入讲解,以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脱贫攻坚工作,了解出台的政策、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工作成效,使贫困户的思想与国家政策相一致。加强脱贫光荣、懒惰可耻的氛围营造,抓勤劳致富的典型,加强勤劳致富的典型宣传。制定村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村民思想行为。二是构建文化交流渠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各种渠道破除文化思想交流壁垒,为贫困群众思想中注入新鲜文化血液,如贵州省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贫困群体走出大山接受外面的先进文化,激发内生动力,以“组组通”政策打通文化交流“脉络”,将先进的文化思想输入到每一个贫困地区,激发贫困人口发展动力。三是加大教育培训。重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切实保障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因学返贫的问题,阻止贫困文化代际传递。利用高等院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等平台,定期开展各项活动,送农业技术的同时送思想道德、知识文化,促进扶贫政策和思想的传播。

(四)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动力

针对此类现象,一是要加强基础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兜底,让这部分贫困弱势群体争取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二是要鼓励弱势群体以各种形式搭上乡村振兴这班列车,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身体能力缺陷较轻的从事养殖、运输、电商行业等,如贵州省印江县残疾“牛人”王昭权身残志坚仅养牛一项每年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得到央视新闻官方报道。三是要重视教育培训,以教育扶贫彻底阻断贫困文化自我复制,阻断贫困代际传播,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来振兴农村产业经济,注意发动农村妇女参与培训,根据其的文化结构、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就业意愿等开设乡村旅馆经营、蜡染、民间刺绣、电子商务、普通话及简单旅游英语等课程。

(五)兼顾非贫困与贫困扶贫公平,完善政策正确导向

非贫困户与贫困户扶贫公平,若是平衡不好,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双方内生性发展动力都会大受阻滞。一是资金使用精准和措施到户精准,防止超额供给。多项扶助政策补助都作用在贫困户群体,在保障贫困户能稳定脱贫又要协调好与非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平衡问题,鼓动有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体主动自食其力,给其“造血”帮扶,对于没有发展能力、身体有缺陷的才给其“输血”。二是完善政策导向。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有一些缺陷的,建议在政策中引入诚信机制,对好吃懒做、以贫困为荣、不孝亲敬长的“等靠要”群体予以道德惩戒,如贵州省贵定县设立脱贫攻坚“乡贤榜”的同时还设立了“红黑榜”,以道德舆论扬勤惩懒。三是对非贫困户的关怀激励。在危房改造、教育救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农业产业发展、金融贷款、巩固脱贫成果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一定优惠,逐步缩小或趋同于对贫困户的扶持补助标准,增强其“造血”能力巩固脱贫效果。

参考文献:

習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
国有文艺院团市场化运行改革路径优化分析
“五心”理念培育内生动力,践行绿色司法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浅论图书知识社会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新时期苏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研究
论职业教育在农民市民化内生动力塑造过程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