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关系不应过度悲观

2019-10-09 13:42雷墨
南风窗 2019年20期
关键词: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对华

雷墨

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步。这并非历史的巧合。如今中国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中美关系站在历史的关口。这是历史的逻辑。

目前中美关系的突出特征是缺乏互信。中美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互信,总的来说是有限和脆弱的。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则极大地恶化了互信氛围。这是很多人对中美关系前景悲观的重要原因。

缺乏互信当然不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但并不必然导致“大国政治的悲剧”。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互信都不是国家间接触与合作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从大国关系角度看,两国之间选择接触与合作,要么是这样做能带来好处,要么是不这样做能导致危险。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破冰,绝不是因为彼此信任,而是接触与合作可以共同应对苏联威胁,即能给两国带来战略上的好处。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接触与合作(比如通过谈判削减战略性核武器),更不是因为信任对方,因为不这样做可能危及自身的战略利益。

所以,中美在很多层面的互动,在认知上都不应以“信任”为逻辑起点。信任充其量只能是逻辑终点,即通过互动培育信任。对于现阶段中美关系缺乏互信的负面后果,中国不应过度担忧,美国的战略界也心知肚明。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有没有互信,中美之间都会有互动。而且,无论这些互动在广度和深度上如何演变,但都会远超冷战时美苏之间。

战略竞争是目前中美关系另一显性特征,美国还摆出了“脱钩”的架势。从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战略(比如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高官对华政策表态(比如副总统彭斯的冷战式讲话)都可以看出,其决策的逻辑起点是冷战结束以来对华“接触”政策失败了。

未来的中美关系取决于双方的互动。这种互动很大程度上会以战略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带有冷战色彩,但不太可能出现冷战式“脱钩”。

既然“接触”失败了,那就“脱钩”吧。这很符合特朗普的“简化”思维方式,但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没有现实可行性。目前认为对华“接触”政策失败的声音在美国比较高。但在中美战略竞争恶化的当下,美国战略界也开始了反思,不再一味地附和“失败”一说。

那些认为“接触”政策失败的观点,主要依据几乎都是该政策没有促使中国走向西方式民主。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定型是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最近美国学者尼尔·托马斯,通过梳理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写了一篇对“接触”政策带有正本清源意味的长文。他的结论是,认为“接触”政策失败是对该政策的误读,“与中国接触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中国,而是聚焦于服务美国利益”。

根据尼尔·托马斯的分析,苏联解体后,西方式政治民主、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威胁已经消除,如果当时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首要目的是按照西方模式“改变中国”,那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在他看来,不能排除克林顿有这个意愿,但绝不会是其主要政策动机。

炒作对华“接触”政策的失败,是为了证明中美“脱钩”的合理性。既然“接触”政策失败是个伪命题,至少是值得推敲的,那么彭斯再多的冷战式讲话,也不会让“脱钩”显得更加合理。特朗普政府在动用行政资源放大中美“脱钩”的声音,但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脱钩”的政策则是另外一回事。

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对华姿态强硬是美国政治的共识,但在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上并没有共识。如果不怀疑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民意分裂、利益分化、政治分化的话,那就不能得出美国具体的对华政策“铁板一块”的结论,那么中美“脱钩”会成为美国的政治共识?

未來的中美关系取决于双方的互动。这种互动很大程度上会以战略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带有冷战色彩,但不太可能出现冷战式“脱钩”。

猜你喜欢
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对华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考量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本 期 导 读
美国全球战略下的对华政策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