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管理系统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应用分析

2019-10-09 04:10雷虹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2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妇科

雷虹

[摘要] 目的 分析无缝隙管理系统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入该院妇科治疗的74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主体,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均为37例。试验组行无缝隙管理系统管理,对照组行常规管理。对比两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管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41%低于对照组21.6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94.59%高于对照组70.2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缝隙管理能够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无缝隙管理系统;妇科;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a)-0100-02

深静脉血栓是术后高发并发症,其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29%[1]。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创伤和术后长期卧床等刺激下易出现血管堵塞等情况,而患者长时间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则会提高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几率[2]。深静脉血栓会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影响其康复效果。临床中多通过科学护理预防该病,进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3]。研究中以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入该院妇科治疗的74例恶性肿瘤患者为主体,旨在探究无缝隙管理系统对该病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详见下文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入该院妇科治疗的74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主体。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均为37例。其中,试验组年龄范围是32~73岁,平均年龄为(56.47±0.62)岁;手术时间为1~4 h,平均手术时间为(2.01±0.43)h;住院时间为10~21 d,平均住院时间为(16.05±0.57)d。对照组年龄范围是31~74岁,平均年龄(56.48±0.44)岁;手术时间为2~4 h,平均手术时间为(2.18±0.36)h;住院时间为11~20 d,平均住院时间(16.18±0.46)d。两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管理,如用药指导、物理治疗护理、生活起居指导、病情观察和运动指导等。试验组行无缝隙管理系统管理,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1.2.1 建立系统  整理并总结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案,分析其发生原因,确定临床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和不当之处,通过分类、归纳与补充等方法制定全面的护理措施,建立无缝隙管理系统。

1.2.2 运用系统  (1)形成管理链。建立深静脉血栓预防小组,由1名主管护师组内护士长,负责管理小组工作。4名护师担任责任组长,负责监控护理质量,并反馈护理问题。6名护理人员担任责任护士,负责落实相关护理措施,并发现护理方案不足。

(2)收集资料。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文献确定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为血液高凝、血流淤滞和静脉内膜严重损伤。

(3)创建评估系统。以Autar(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为基础,制定深静脉血栓预防评估表,确定患者的风险级别。并加入NIS系统(护理信息系统)中的护士工作站内容:①评估项目与分数:0分为10~30岁;1分为31~40岁;2分为41~50岁;3分为51~60岁;4分为61~70岁;5分为>70岁。此外,还包括高危疾病(4分为心肌梗死、1分为红细胞增多症、3分为慢性心脏病、5分为脑血管疾病、6分为静脉栓塞病史)、体质量指数(1分为平均体重、3分为超重、3分为肥胖、4分为过度肥胖)、特殊风险(1~2分为口服避孕药、2分为激素治疗、3分为中心静脉置管、3分为吸烟、3分为手术,4分为血栓形成)和活动(1分为自行使用助行器、3分为使用轮椅、2分为需他人协助、4分为绝对卧床)等项目。②评估时机:入院当日、术日、病情变化时。③风险级别:总分低于10分为低风险,11~14分为中风险,高于15分为高风险,每周评估2次以上,血栓危险评估分数超过10分者则进行预防干预。

(4)制定护理方案。根据评估表结果筛选重点人群,确定其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类型,并行个体化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管理满意度。护理管理满意度采用该院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护理管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数据通过SPSS 16.0统计学软件加以处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试验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41%低于对照组21.6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护理管理滿意度94.59%高于对照组70.2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可威胁其生命安全。临床认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过程较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可预防性[4-6]。通过完善且科学的护理管理能够大幅降低其发生率。无缝隙管理系统的建立基础是对护理经验的全面总结,其在Autar评估表的指导下完善评估项目,明确评估时机,并制定系统化护理方案。无缝隙管理系统是对护理管理的优化和完善,其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责任心,熟练掌握Autar评估表内容,科学预测引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并要求护理人员明确了解自身工作内容、职责范围与工作要求,严格约束护理行为,确保护理服务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其可纠正传统护理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实现负责制评估管理,对护理措施实行质量监控和行为管理。其加入NIS系统,通过系统化管理方式确保血栓危险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并通过细致化护理措施多方位避免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7-8]。

该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41%低于对照组21.6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94.59%高于对照组70.2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无缝隙管理能够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方娟梅,侯文杰,张新梅.术中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0):16-18.

[2]  杨玲燕.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集束化护理方式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8,5(25):96-97.

[3]  刘淳,魏乐伟,郭建玲,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用于预防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32):3631-3634.

[4]  朱冬梅,周萍,杨娟.无缝隙管理系统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J].当代护士,2016(2中旬刊):58-60.

[5]  李烨.妇科病房消毒隔离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7):202-203.

[6]  王燮斌.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科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4):57-58.

[7]  刘江,单文生.妇科病房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8):251-252.

[8]  李坷娜.无缝隙护理管理在东莞市厚街医院妇科病房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7):1090-1092.

猜你喜欢
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妇科
妇科内分泌失调的临床治疗研究
健康教育在妇科阴道炎护理中的应用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米索前列醇在妇科临床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预防脊柱外伤与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探析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