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院合作背景下妇儿科人才培养研究

2019-10-09 04:10常颖颖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2期

常颖颖

[摘要] 目的 对校院合作办学在妇儿方向班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应用效果加以探讨分析,以期提高妇儿方向班学生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选取该校妇儿方向班专业护生,分别设立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取校园合作的教学方式,对照组则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护生毕业前分别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的核心课程理论成绩与专业实践技能成绩加以比较分析,以此了解不同教学方法引领下的护生临床护理应对能力。结果 无论是在核心课程理论成绩上,还是在专业实践技能成绩上,观察组护生都要明显由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校院合作引领下的妇儿方向班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妇儿方向班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进一步说明了校园合作教学模式对妇儿方向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值得广大教育同行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校园合作;妇儿方向班;理论成绩;专业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a)-0132-02

妇儿方向班专业本身就是一门临床性与实践性超强的课程,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会造成护生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还不利于培养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应对能力。而院校合作教育指的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与行业进行有机结合,培养专业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尤其是近些年来,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院校合作教育也成为当前备受护理专业追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因为院校合作教育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医院的资源环境,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见习与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后,共同做好对高素质实践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护理专业课程内容与护理专业职业标准的完美对接。为此该课题针对该校大一新生进入妇儿方向班的护生采取院校合作教学模式,进一步剖析院校合作办学的突出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校妇儿方向班专业新生中,随机选取两个平行班级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两个班级的护生学生,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在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实践操作能力等入学原始数据上,条件都基本一致。所以说这里两个班级的学生在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将两个班级分别设定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具有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院方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选取妇儿方向班专业学生31名,作为观察组实施院校合作教学模式,即医院护理部主任来学校授课,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学习。而另外38名护生作为对照组则继续实施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即护生在校学习2年,1年以后在院内进行实习的模式。

为了更好地研究与应用院校合作教学模式,应该构建相应的教研研讨小组,可以抽调该系负责临床护理教学、教育管理的专家与医学高等专业学院的妇兒方向班护理教授与副教授共同组合而成,负责对院校合作教学计划的定制、实施与评价。

具体而言,在观察组教学计划的实际制定过程中,要始终遵循院校合作教育理念,在院校合作教学引领下,注重对护生实践技能的教学,增加课堂内容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对原定教学课程内容加以创新,添加新的具有妇儿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教研研讨小组则要结合课程知识结构、内容,设置学时数,对实践教学课程学习、进度加以合理的分配。而对照组的教学计划仍旧依据教学大纲对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定制相应的教学计划。教研实施过程中,观察组主要采取分组授课方式,病房+课堂组合式教学,由院内的临产医生负责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利用临床一线护士长、护理部主任授课、床边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实训室教学法、临床见习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以便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妇儿方向班护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对照组则仍旧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践演示。

在护生毕业前,应该由学校按照教学要求实施多站式考核考核,第三方评价,以此对护生的妇儿方向班护理内容加以考评。对于护生的实践水平考核则应该由院方与学校共同进行命题,制定出合理的考核内容。此外,还要对两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掌握两组护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认可情况。

1.3  统计方法

该文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妇儿方向班专业护生的核心课程理论成绩、专业实践技能成绩进行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考核成绩加以比较,见表1、表2。

考试完成以后,对两组护理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9份,回收6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见表3。

3  讨论

学校教育的深化与延续依靠的是适应岗位需要和临床实习,也就是说将在校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们职业能力最为重要的手段。而院校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恰恰是根据妇儿方向班的岗位实际需求,让护生能够更早的进入到临床实践之中,最大限度的缩短了护生从课堂到临床的适应期,缩短了教材到实践之间的差距,实现了课堂与职业标准之间的无缝衔接,而这恰恰对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打造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到,采取院校合作教学模式的观察组护生,无论是在核心课程理论成绩上,还是在实践技能成绩上都要明显优于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护生。而造成这一原因的根本则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在妇儿方向班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过于传统,课程内容过于随意,无法实现教学课程设置与临床岗位工作的无缝衔接。而院校合作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社会实践内容,并且邀请了妇儿方向班专业临床医生与教授共同参与到教学课程的设置,让课程设置与临床岗位工作实现了有机结合,并且直面真实的病例,也更有助于护生们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就校园合作引领下的临床教学内容来看,护生早一步接触到临床工作,更有利于培养护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护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提高护生们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为今后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院校合作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医院与学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充分发挥了医院实践地点的作用,更是通过早期进入临床实践的方式,全面培养妇儿方向班护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全面提高妇儿方向班护生专业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并且深化了他们对护士工作的职业责任感,有助于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妇儿方向班专业人才培养上,要不断深化院校合作内涵,推广院校合作模式,实现学校、医院、学生、社会的4方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玉蓉,黄华山,邹坤,等.新形势下高职助产专业改革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13):12-14.

[2]  校俞茹云,程若莺,徐秀芝.院合作办学模式对提高护生临床职业能力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3):117-119.

[3]  李杏杏.院校结合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4):15,16.

[4]  邓菲菲,魏大琼.国外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中院校合作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5,30(19):75-77.

[5]  孙海燕,潘红宁,肖佩华.院校合作共建“院中校”护理实训基地及运行模式[J].护理学杂志,2014,29(10):69-71.

[6]  左欣鹭,焦健,秦博文.新型校院合作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