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阳历、阴阳历

2019-10-10 03:21张崇琛
读者·校园版 2019年19期
关键词:阴历阳历日数

张崇琛

常听人说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历,并称春节为阴历年。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

目前,世界各民族所使用的历法,大致可以分为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种,而中国传统的历法则属阴阳合历。

所谓阴历之“阴”,即太阴(月亮)。凡以朔望月(即月亮的圆缺)为标准的历法称为阴历。因为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天至30天,这样,一年12个月中,便要置6个大月,每月各30天;6个小月,每月各29天。全年总共354天。但这个日数明显少于一个太阳年的时间,即365.2425天。所以,阴历的“年”要较太阳年提前,而且其每年的起止时间也不是固定的。今天还在实行这种历法的有回历,回族人每年过“年”的日子都要较前一年提前一些日子,就是这个道理。

阳历之“阳”即太阳。凡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即回归年为标准的历法称为阳历。阳历与月亮的盈亏(即朔望月)无关。它只是根据回归年的时间来分配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设7个大月,每月31天;4个小月,每月30天;另外规定二月为28天。这样,每年总共365天。但回归年的实际天数是365.2425天,每年还有将近0.25天没有安排,所以阳历每隔4年要增加1天,加在二月的后面,称为闰年。今天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历法是公历,也就是阳历。

所谓阴阳历,是既考虑月相变化,又考虑回归年的时间,兼顾了阴历和阳历的一种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即所谓农历或夏历)以及今天的藏历和傣历都是阴阳历。

阴阳历每年12个月,六大六小,共354天,这一点同于阴历。至于它与回归年相差的11.25天,则靠闰月来解决。最初是3年闰1个月,后来改为5年再闰,最终规定19年7闰。19个回归年相当于235个朔望月,除去19年间按每年12个月所安排的228个月,恰余7个月可以作为闰月。如下列公式所示:

365.2425日×19年÷29.53日(朔望月时间)

=235.0019471(朔望月)

235月-228月=7月

这样便基本消除了误差(已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并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一年中应在哪一个月置闰,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相联系。

所谓“节气”,是中国特有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季节更替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将一周岁(即一个回归年)划分成若干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变化的标志。最早出现的是“二分”(即春分、秋分)和“二至”(即夏至、冬至),后来逐步完善。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始见于西汉初年的著作《淮南子·天文训》。西汉末年刘歆改称“太初历”为“三统历”,遂将二十四节气正式修订入历法。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后人为了便于记忆,又将其编为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二十四节气与夏历月份的配搭仅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上它们并非是固定一致的。因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相对应,所以节气与朔望月无关,而与回归年密切相连。由于一个回归年的时间是365.2425日,这样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的平均时间便大约是15.22天。再考虑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所以冬至前后的间隔时间要少于平均日数(约14日),夏至前后节气的间隔时间则要多于平均日数(约16日)。这样一来,节气与阳历的搭配时间大体是固定的了。即上半年多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交节气,而下半年则多在每月的8日、23日交节气。

倘再细分,则节气又可以分为“节气”与“中气”两种。二十四节气中,自立春开始,单数为“节”,双数为“中”。由于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差不多是30.5天,大于一个朔望月的时间(29.53天),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总要比上一个朔望月推迟一天至二天。当推迟至某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时候,便在这个月置闰。换言之,假如这个月是七月,那么便不能称七月,只能称之为“闰六月”了。

简言之,阴历、阳历的差异在于其着眼点即朔望月与回归年之不同,而阴阳历则是既考虑朔望月,又考慮回归年。阴阳历一方面避免了阴历过年时间的不固定性,一方面又解除了每月十五见不到圆月的苦恼。这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阴历阳历日数
南方多地9月热到破纪录
皮山县沙尘天气统计分析及影响
2020年春节,为何来得“早”
1961—2015年水城县雨凇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闰月的由来
阴历与农历
1961—2014年济南市霾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按阳历算的清明节
腊八节
一次苏州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