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测海王彰贵

2019-10-10 15:09王封臣
曲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台风

王封臣

2009年底,我国要建一座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跨海大桥我们造过,但港珠澳跨海大桥建造难度不一般,最要命的是它有一段在海底下,得建一座港珠澳海底隧道。这条隧道,全长5.6公里,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厄勒海峡沉管隧道。这条海底隧道只有3.51公里,咱们这个5.6公里,比人家的多60%。这段海底隧道总共需要33节巨型沉管,每一节长180米、宽38米,重达8万吨!8万吨什么概念?您知道美国有艘“尼米兹”核动力航母吧,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9.1万吨。咱中国的“辽宁”号航母满载重量6.75万吨。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下的哪是33节沉管啊,分明放了33个航空母舰啊。而且不是说把这些管子扔下去就完事,下面有挖好的基槽,33节,必须一节节地准确沉入基槽中,两节之间的接口还得天衣无缝。基槽在哪儿?海底50米处!

“纳尼?纳尼?纳尼!”看到这个情况,聘请来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技术顾问花田幸生直摇脑袋:“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至少是极度困难的事情!”

这位花田幸生那可是世界顶级隧道施工专家,参与过厄勒海峡、博斯普鲁斯以及釜山海底隧道的施工,有着35年的隧道工程经验,经验十分丰富,但从来没见过港珠澳海底隧道这么大困难的。

“首先,隧道距离非常长,沉管数量多,如果时间允许,安装还是可以的。但是,工程要求的时间太短太短了。其次,这是中国建设的第一个沉管隧道,施工海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每天有4000多艘通航船舶,这么多船在上边跑,下面怎么施工?而且,隧道建设对所在海域气象、海浪、海潮有苛刻的要求。8万吨的沉管,本身就会产生巨大的阻力,而湍急的流水将会对沉管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浮运拖航掌控困难。必须在天气、海洋潮汐和海浪、海流等条件都合适时才能施工,也就是需要找到满足两个因素叠加形成的作业保障窗口期。要知道,一个月仅有两个短暂的窗口期。这怎么可能完成任务!你们中国只做过几个长不过几百米的江河沉管隧道,这次来海里做,还是把工程包给外国有经验的公司吧。”

是啊,这些困难我们都知道,要做世界最大规模的外海沉管隧道,咱心里也没底。开始,确实希望有施工经验的国际沉管专家能够带着我们,这样心理压力和工程风险会小一些。结果这么一找,外国有经验的公司把手一伸,“要我们帮着做,得用我们的专利。这样吧,我们可以派出26个专家到工地上,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但不负责安装,也不提供设备。”

“哦,那好,多少钱呢?”

“大概1.2亿欧元吧。”

“多多多少钱?1.2亿欧元!”

“啊,这还是给你打了八折的团购价呢!”

好嘛,1.2亿欧元,在当时相当于10多亿人民币啊!您猜咱的整个沉管安装工程预算多少?五六千万,差距太大了!“这,这我们接受不了。”

“哦,那就没办法了,你们应该知道,安装33节海底隧道沉管最大的风险是来自于在基槽内外海流流速的未知与突变,监测海水流速及海流方向的预报是关键的关键。这套精确到每米海流的预报系统技术是我们专有的。”

“你们专有,也没办法,报价太高,我们用不起。只能自力更生,靠我们自己研发了。”

“什么?你们自己研发?哦哦,我们衷心地祝福中国人能够自己研发这套系统。但是,丑话说到前头,如果一旦研发不成功,再找我们,那时可就不是这个价钱了。”

中国人从来不受威胁!外国人靠不住,就靠自己人!经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最终承担起港珠澳大桥岛隧对接窗口保障系统的研制任务。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总工程师叫王彰贵,缠着绷带就来到了工地现场。怎么还缠着绷带啊?没法不缠。王彰贵,年近六旬,身材单薄、头发花白,虽然精神矍铄,但是有严重的风湿病,手脚都肿得厉害,这不,昨天还在打吊瓶,今天缠着绷带就来到了现场。怎么?工期太紧张,任务太艰巨,必须亲自上阵,所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嘛!能顶俩嘛?像王彰贵这样的国宝级科学家,一个顶两百也不成问题!他可是参加过蛟龙号深潜、雪龙号极地科考等国家重大项目的人。但是,对环境预报的要求如此精细,预报时效如此长,规模还如此浩大的工程,从没见过!珠江口外海海底深槽里的海流分布状况,国内外研究都实属空白。难度空前!王彰贵对团队说:“这意味着什么?面对深海中的诸多未解之谜,我们的观测要从零开始!哎呦……”怎么?风湿病钻心疼啊。

“总工,海上风高浪大,潮湿不堪,您还是留在营地指挥,我们入海观测就行了!”

“哎,这算什么?一辈子能碰到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很难得。能够让所学、所研的知识,用到祖国这样一个世纪工程上,我自豪还来不及呢。别说了!出海!”

就这样,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预报经验,王彰贵带着团队成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珠江口海域进行数据观测和分析,终于找到了珠江口深槽流速的新规律。紧接着,王彰贵带领团队又建立了一套24小时运转、每分钟都能观测潮位、海浪和海流的监测网。自此,团队得以稳定地向建设方预报施工“窗口”,沉管安装的环境预报工作也走上正轨。

走上正轨是走上正轨,但每一节沉管的安装都惊心动魄啊。比如,2014年,沉管E11、E13安装时都遭遇了两次台风夹击。但根据王彰贵的预报,两节沉管在前、后台风的缝隙中成功安装。2016年,安装沉管E33时又遭遇了新的问题。什么问题,台风来了!这刚才都说了,赶在台风前或后安装就成了呗。问题这次台风就在施工海域外290公里处原地打转,它不走,那意思:“我就在这里转圈圈,看你工程怎么施展。你施工,我有可能就吹過去,你面临的风险翻几番。不施工?时间就得往后延,拖四五个月,你还得看看天!”这次台风代号“山东快书”!

猜你喜欢
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台风
宋代跨海大桥——洛阳桥
EF2000台风战斗机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大桥经济区”来了
呼呼!台风来了
顺河跨海大桥工程对河道影响数值分析
台风天外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