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中的多模态认知隐喻研究

2019-10-12 01:44马玲玲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绿皮书托尼白人

马玲玲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电影《绿皮书》2018年上映以来深受国内外电影爱好者的好评,斩获奥斯卡金像奖等多个奖项。电影来源于真人真事,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白人至上运动又达到了小高潮。电影的主人公是意裔美国白人托尼·利普,给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博士当司机,从纽约出发送他去美国南部给白人贵族们进行巡回演出。一路上带着一本专门为黑人司机所出的“绿皮书”,该“绿皮书”指南上规定了哪些餐厅和酒店可以让黑人就餐和入住。这也就是电影的名字《绿皮书》的来源。

一、多模态隐喻理论概述

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在《多模态隐喻》这本论文集中,将“模态”定义为“借助具体的感知过程来进行阐释的符号系统”,说明模态与人的感官是相互联系的。模态按照感知模态的不同器官可以分为五类:视觉模态、嗅觉模态、听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九种:图像符号、书面符号、手势、口头符号、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和接触。在此基础上,Forceville 与 Urios-Aparisi 进一步做了“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的区分,前者指“始源域和目标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如语言隐喻、图像隐喻和视觉隐喻等;后者指始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如语言/图像隐喻、语言/手势隐喻等”。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的传达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语言形式,而是更加倾向于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气味等多种方式,调动视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信息,促进交流。隐喻的体现方式亦是如此。因此,多模态的引入不仅对隐喻研究有重要意义,更开启了对电影作品进行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新视角。

二、《绿皮书》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电影是声音与画面结合的艺术。电影的光线、声音、配乐,甚至镜头的切换、演员的位置等多种模态都可以传递信息。对电影《绿皮书》中多模态的隐喻进行分析,可以体会电影中简单淳朴而充满温情的电影情节与细致入微的人物性格刻画,深深被唐·谢利和托尼·利普之间从分歧到包容的友情故事所感染。

(一)作品人物的隐喻

在《绿皮书》这部电影作品中,文中的人物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博士、司机托尼·利普等在片中观念各异、特点鲜明,具有时代特征。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这些鲜活的人物不仅仅是具体的人物描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解读,他们都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义。

影片通过镜头的切换,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通过“语言、图像、音乐、手势、眼神”等多模态隐喻展示了他们的心声和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各种黑人形象隐喻当时黑人的窘迫地位和生活困境,说明了黑人是底层劳动人民的代名词。从中窥见隐藏在美国繁荣社会表象之下的人种阶级矛盾,以及黑人、新移民群体的生存困境和他们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状态。

唐·谢利作为黑人钢琴家,被各大商家盛情邀请进行钢琴表演,却因为是黑人所有行程都只能委屈地按照绿皮书的安排进行。他路上遇到黑人,则是刻意躲避目光接触,可见他不认同自己的黑人身份。办公室里摆着的高高在上的酋长宝座和象牙等装饰品都隐喻出唐·谢利内心对自己黑人身份的刻意否认。无法想象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内心是怎样时刻被撕裂着。他孤独饮酒,抑或将愤怒化为指尖流淌的音符。他一直在竭力模仿白人精英的生活方式,弹琴也只谈古典音乐,而拒绝听黑人同胞的音乐。唐·谢利表面上努力靠近“精神白人”,这些隐喻反映出的是他内心包含的“自我歧视”,是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否定和对真实自我的恐惧。

唐·谢利学习的是古典音乐,而唱片公司却坚持要他在流行乐领域发展。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社会意识不能接受一个有色人种演奏高雅的古典音乐。这些都隐喻出社会矛盾和黑人的社会地位。谢利在台上表演时意气风发,看起来实现了肤色和阶级地位的跨越,但在以肤色为根本进行区别待遇的美国六十年代社会里,除掉博士身份之后,唐·谢利仍然是白人世界里地位低下的底层黑人。就算他能与美国总统成为朋友,到头来还是逃不过肤色带来的束缚,比如他不能自由弹奏肖邦的音乐。他身上的每一寸黑色的肌肤就如同无形的枷锁一样紧紧锁住他作为黑人的社会身份地位,以肤色来表明“永无翻身之日”的隐喻也许就是《绿皮书》这部电影最真实而残酷的寓意。

同时我们在影片中通过多个隐喻也看到,作品中的人物内心和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在去南部巡回演出路上,路边看到劳作的黑人同胞时,唐·谢利很不自然,甚至不敢和他们进行眼神交流,而那些劳作的黑人也很疑惑这个西装革履的黑人老板。但是唐·谢利即便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六十年代,没有放弃抗争。托尼·利普后来才得知,唐·谢利留在纽约演出可以赚到南方巡演三倍的钱。但他放弃高额酬劳,而选择深入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钢琴巡演,说明他有勇气面对抗争过程中带来的人格羞辱与内心伤害。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为自己和黑人阶层未来的尊严而做出暂时的牺牲。唐·谢利亲身去展示黑人的形象,南方巡演意在突破自我,突破种族藩篱。“世界上每一个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最后在橘鸟酒吧,他与自己的肤色和解了,弹起了黑人的音乐。

(二)关于绿石头的隐喻

在去南方巡演的路上,托尼在卖石头的货架下捡了一块绿石头。托尼认为石头是自己捡的,他理所当然可以拥有这块石头。唐·谢利得知后一定要托尼归还石头。这里隐喻出两人价值观的不同。

当电影结尾处绿石头作为祈求好运的幸运之石再次出现的时候,其中两人的对话也具有很深的隐喻意味。导演明显想表达这块石头的重要性,幸运之石出现前唐·谢利和托尼·利普的对话很有隐喻意义。托尼·利普:“天气越来越坏了,博士。”唐·谢利:“是的。真可惜没什么能保护我们的旅程。哦,我知道了。把你的幸运之石放到仪表盘上吧。快点,托尼,我们需要一切帮助。”当托尼把幸运之石放上去后,唐·谢利说,“谢谢,我觉得安全多了。”这段对话中天气的变化隐喻着当时美国种族歧视的社会大环境越来越糟,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不安,这时候需要友谊之石,也就是各种阶层和各种肤色的人民放下歧视,团结在一起才可以给危难中的美国带来安全感并同舟共济度过难关。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三)警察的隐喻

关于警察的隐喻在电影中出现两次,隐喻含义却不同。警察第一处出现是在大雨中,白人警察看到白人托尼·利普给一个黑人开车当司机,觉得不能理解就对他们进行侮辱。这时唐·谢利发出“我不够黑,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的痛苦爆发。观众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无助、绝望和矛盾,这也映射出当时美国南部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影片中警察第二次出现是在巡演结束后赶回去过圣诞节的夜晚,车子爆胎,却得到警察的友好提醒和协助,还祝他们圣诞快乐。电影中出现停下的车正好位于路灯的正中间,此时镜头给了特写,在这大雪纷飞漆黑的夜晚,朦胧的灯光正好照在两辆车上,一前一后,这是一个暖心的镜头。两次警察的态度截然不同,这种对比隐喻着唐·谢利心中“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的想法和明知南方种族歧视严重而偏向南而行的做法已经初见成效。

(四)唐·谢利和托尼·利普关系的隐喻

在人物设定上,博学多才的黑人钢琴家唐·谢利是社会地位更高的一方,白人托尼·利普是浪迹社会底层的混混,将阶级和种族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讨论则制造出更大的反差。唐·谢利和托尼·利普两人关系的隐喻无处不在。两位主人公第一次见面是托尼·利普在唐·谢利的住处面试做唐的司机。面试地点就在谢利的客厅。此时,托尼·利普坐在椅子上,而唐·谢利却高高坐在宝座上,视觉上两者身份悬殊。这样的隐喻寓意深刻:白人能够做到的,黑人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两人因为教育背景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的种种差异,开始的时候关系充满分歧和误解。在一路南行的路上,两人共同度过种种难关,互相依赖。我们可以把唐·谢利和托尼·利普之间的友情逐渐加深看作是一种隐喻,说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在不断改善。两人关系由充满分歧到互相接纳,也隐喻着美国的种族歧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散,最终迎难而解。说明坦诚的交流可以化解一切的分歧与偏见,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可以跨越地位差异、性格冲突和种族歧视,实现包容和理解,从交流与互助中达到真挚友情的升华。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更是对人类认知的深化,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电影作品是镜头画面、语言、声音和配乐等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台词语言来进行主题思想的表达,也可以结合影视画面进行多模态认知的深化和印象的加强。通过对《绿皮书》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分析可以感受到唐·谢利博士和托尼·利普个体观念的质变,以及两人关系从分歧到接纳的蜕变,真实反映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的现状,体现社会对黑人民权的逐步尊重。

猜你喜欢
绿皮书托尼白人
托尼找马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我想自己做
空间理论视阈下电影《绿皮书》中的男性成长研究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夜半花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托尼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