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我是人民农学家

2019-10-12 07:16梁伟
中华儿女 2019年19期
关键词:杂交稻袁隆平助手

梁伟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院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接受这份至高荣誉。

启程来北京前,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的袁隆平还是没忘记去田里观看了稻田长势。参加完颁授仪式,当天他就返回了湖南,“明天还要到田里去。”他有自己的任务表单:今年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如果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有九成把握可以实现。”

水稻能不能通过杂交达到高产,这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疑问,但在30年前,全世界没有人能回答,直到袁隆平的出现。这位几十年把双脚深深插在泥地里的大科学家,为他的祖国以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解决了吃饭问题。

从1968年起,每年冬天,袁隆平就和助手一起像候鸟一样赶到海南三亚搞水稻育种。他们把这种与季节赛跑、追着季节走的育种方式称为“南繁”。在路上,他们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孩子出生、父亲病故,袁隆平也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可做了3000多个实验,竟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1971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茫茫野生稻丛里,袁隆平的两位助手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袁隆平仔细观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鉴于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

袁隆平他们把“野败”材料贡献出来,组织全国性的攻关。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個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就在这一年,袁隆平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43岁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以上。当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袁隆平及其同行们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攻克了杂交水稻这道世界难题。“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对袁隆平的评价。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心坎上!”袁隆平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他深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保障粮食安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二是扩大耕地面积。就我国来讲,耕地面积非常有限,能否保证18亿亩红线还是个问题。”袁隆平说,“年轻人要有做成事业、解决国家需求的精神,就像马云所说的‘利用阿里互联网技术造福千万农民。”袁隆平说,“我把亩产做到1000公斤,他用互联网技术,争取把每亩收益做到1000美金。这样做,土地增值了,农民才有最大的收益。”

猜你喜欢
杂交稻袁隆平助手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安徽合肥杂交稻种出口量全国第一
小助手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二)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一)
袁隆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