麽乜的审美演变探析文献综述

2019-10-12 14:20梁素兰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
关键词:现代性审美

梁素兰

摘要:广西百色右江地区的端午吉祥物麽乜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经过造型、工艺生产上的一系列改良,在传媒报刊的报道、政府部门的助推下,发生了从造型材料到内涵意义上的变化,从2005年到2019年间,走出地区,甚至国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生的典型,麽乜如何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时重新融入社会大众生活,在审美形态和价值上的演变值得探究。

关键词:麽乜;审美;现代性

广西百色右江地区的端午吉祥物麽乜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壮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不仅凝聚了民族智慧,还显示了民族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但由于现代工业和生或方式的转变,这些传统工艺的传承面临着传承人减少、手工与现代批量生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与挑战。

一、关于麽乜的相关研究

对麽乜的相关研究,新闻报道比学术研究要早,从新闻报道中可以发现麽乜的传播轨迹,从相关学术研究中可以看到麽乜更为详细的人文社科相关研究。期刊报纸对麽乜的报道从2010年的地区报纸开始,而相关研究则是从2012年开始,国外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国内外研究有明显落差。

(一)麽乜的“江湖传说”

麽乜是广西百色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品,是端午节的吉祥物,具体形成时间及来源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的资料种显示麽乜最早是观音庙里的出家人在端午期间免费向民众发放,20世紀60年代左右,观音堂被拆毁,麽乜淡出人们的生活,直到21世纪之后的端午文化节上,麽乜作为百色壮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色重回人们的生活与视线中。作为广西一个较新的非遗研究点,根据可考资料,最早对麽乜进行公开报道的是2010年地区报纸《右江日报》的综合新闻版块,记者黄显标报道了麽乜出现在端午龙舟文化节上的麽乜,通过采访发现麽乜文化价值的韦晶、麽乜的制作者释乾心,报道他们如何努力将麽乜带到端午龙舟节上来,呼吁麽乜需要传承,麽乜以大众传媒传播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以此为开端,配合文化建设的需要,麽乜开始成了地区报纸的端午版块座上客,以城市地区《右江日报》为开端,接着被《南国早报》《广西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媒体影响力带动了麽乜的传播力和曝光增加,进入了更多公众的视线。在公开的媒体报道中,麽乜从免费发放、乏人问津、无专利商标,到被重视、被正式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用料更高级、造型更新颖、美观,传播更广,受众更多,甚至发展成当地的脱贫攻坚产业,吸引学者的注意。

(二)麽乜的麽乜的制作研究

周小琴对麽乜制作技艺变迁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了研究,认同并发现“传统工艺在历史进程中必将被革新,麽乜也不例外,一些人思考着如何将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五妹麽乜手工作坊里,我看到了双人抱珠的造型,被称为‘喜相逢,还有一大一小双人抱珠的造型,美其名曰‘母子同心”等的创新发现;陈凤梅等学者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了百色右江麽乜与广西另外一个地区上林三里镇(称河渡公)类似人抱珠的端午吉祥物就两者制作工艺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了麽乜跟河渡公“装饰物的制作都与制作者的喜好、审美及民众需求有关,两者外形上的‘人抱珠形象则与两地传说的内容及祖先信仰崇拜相关”的相同之处外,麽乜的制作在创新上更加趋向于本地的民俗特色,“‘麽乜中的中草药种类多于‘河渡公,这与百色靖西‘药市有很大的相关性”“‘麽乜布料上多绣制的图案可能与百色人擅长绣制‘绣球工艺有关”。

(三)麽乜的历史文化研究研究

对于麽乜的历史文化,均来自传承人和民间口述史,目前还未发现碑文和书籍的记录,但公认的出现时间大致推断是明清以后成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体现了“壮族民间祖先崇拜的文化”。

最早对麽乜做研究并有论作的周小琴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从麽乜的生产性保护、发展以及技艺的传承与变迁等问题上进行探究,在2012年得出麽乜在壮族民间现代化进程中“工艺仍以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给麽乜带来了新的生存语境”;张正元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进行传播和传承,其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定量分析等方式,对麽乜的造物思想、审美精神及意蕴从文化人类学、艺术学、心理学、考古学、图形学、美学、社会学等多元文化视域的角度进行了探析,并在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了现代插画教学中,“通过现代教学插画设计创意、创新思维模式的延伸,设计出更有意义的现代插画教学作品”;薛云则借用麽乜造型在夹砂陶的文创产品设计中进行参考,对麽乜进行精神审美文化的再创造。

二、审美的相关研究

审美包含美的客体和能接受它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美的生成有赖于客观事物自身的物质和内涵,但仅有此还不够,还必须有感受和欣赏美的事物和主体,即人”。审美的研究集中在客体上主要是审美形式和内涵,前者是可见的,后者是主体赋予的,两者相互作用推动人类审美发展。

(一)美的研究

关于美的认识,我国的先贤以“大音稀声”“和谐之美”以及“尽善尽美”等进行了自我的审美认知表达,并在李泽厚的书中以审美形态以及意识的变迁组成了一个美的历程。

美是客观存在的,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黑格尔把美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这两种美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自然美是直观可见,艺术美是更高境界的心灵美感,艺术美“诉之于感觉、情感、知觉和想象的”,让我们看到美的存在是因人而异的,是客观的存在也是抽象的概念,“以前的美学家总执着于美的本质,在客体与主体,存在与意识、唯物与唯心等二元思维之下引发美学争论,但是近些年来,美学家们已经放弃了对美的本质的界定和争论,进而从各自的视角切入不同美学现象的分析,丰富了美的意蕴”。

(二)审美意识的研究

审美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审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任何脱离了审美意识的审美研究都是耍流氓。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论断将美和人类实践结合起来,突破了康德在美的分析中,关于审美功能或认定审美意识的特殊性做出了论述,即审美的无功利性、无概念性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以及无目的性的综合目的性等论断,将“美就是生活”勾到了当今胡鹏林提到“美就是美,我们无法用科学的真伪、人文的善恶来衡量美的程度,也无法用美之艺术品的价值来判定其美之高下。”

(三)现代审美

审美离不开时代的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现代审美同理,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人们所形成的对美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由此指导下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特征等构成。人类超越了自然,又在自身的发展中力图使自己在高级的层次上回归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自在自为”的境界,人与自我、社会、自然处在一种和谐之美中,即是现代人的“生态意识”“全球意识”和“人类意识”,也是现代人的“心态意识”“价值意识”和“审美意识”。

三、麽乜传播的审美相关研究

麽乜传播偶读审美相关研究做得比较多的是张正元,他对于麽乜的审美精神研究,审美学界一直在路上,并延伸出了种类繁多的审美思想,对于麽乜的审美研究。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大众社会生活形成的文化特征具有生产性、社会性以及自然性等特征。

在相关麽乜的审美相关研究中,周小琴提到了麽乜在图案形式上的“节奏美”造型上“功能性美学”;张正元从麽乜的造物、创物和用物过程中反映的民众审美情趣,关于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和艺术表达。但均未曾涉及麽乜在传播中经过各种比赛、各种创新设计后做出的现代审美创新研究。

四、研究述评与创新

对于麽乜相关研究成果中,大都聚焦在各自的习俗、生产、传承与发展以及文化内涵上,关于麽乜在社会生产、传播过程中关于人的审美演变的探究较少。虽然麽乜2019年作为民俗作品出过国,在美国州大学的民俗学论坛上亮过像,但也许是麽乜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时间太短还未能引起重视的原因,其相关的研究在国外还没有论著发表,而审美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国内的学者在概念上尚且存在分歧,自成几派,关乎麽乜在传播上与审美相关的研究均为泛点,未能结合现代人的“生态意识”、“全球意识”和“人类意识”,等方面进行关于审美的系统研究。麽乜作为一种广西壮族地区的民间工艺品,从一度失传的境况发展到进入公众视线,成为大众吉祥饰品,甚至走出国门,其传播的成功经历除了政府以及制作者等相关人员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作品自身的审美客体在主体的影响下,做出的迎合大众文化的的改变,因而关于麽乜在传播过程中审美现代性变化的研究应该拥有一席之地,不仅可以拓展麽乜的人文性,更可以在审美领域进行一个新的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天祥.理论与视角:遗产·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2]杨咏祁.审美形态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周小琴.壮族麽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7(6):105-108.

[4]周小琴.麽乜:一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变迁[J].大众文艺,2012(22):193.

[5]张正元.多元文化视域下壮族麽乜的精神意蕴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23):42-43.

[6]陈凤梅,樊道智,万辅彬.广西壮族传统香囊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异同初探——基于上林“渡河公”和右江“麽乜”的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5(3):50-57.

[7]黄显标.“麽乜”香囊期待保护[N].右江日报,2010-6-15.

[8]黄匀.壮族小伙子让百色“麽乜”回归[N].南国今报,2011-11-13.

[9]顾凤威.美的解放 审美生活化散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1]胡鹏林.中国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2]孙正聿.现代审美意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

[13]林光贵.端午佳节话“麽乜”[N].百色早报,2012-6-2.

[14]卢飞.麽乜、艾馍惹人爱[N].右江日报,2012-6-23.

[15]卓丽丽.韦笑小学徒做麽乜[N].百色早报,2016-7-23.

[16]韦明拾.“麽乜”荣获第二届广西旅游商品大赛优秀奖[N].右江日报,2014-1-18.

[17]陶新妮.中外友人同堂竞技学做麽乜[N].百色早报,2014-6-9.

[18].壮族“麽乜”美民间[N].百色早报,2014-6-16.

[19]韦万忠.制作“嬷咩”迎端午[N].格尔木日报,2015-6-12.

[20]韦万忠.制作“嬷咩”迎端午[N].今晚报,2015-6-12.

[21]韦万忠.“麽乜”迎端午[N].中国艺术报,2015-6-12.

[22]韦万忠.制作“嬷咩”迎端午[N].右江日报,2015-6-19.

[23]陶新妮.麽乜点缀端午带来欢乐健康[N].百色早报,2015-6-22.

[24]李黎,黄伟雄,覃琴.右江区非遗旅游工艺品“麽乜”顺利通过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N].右江日报,2015-8-10.

[25]文白毅.鵝城麽乜“变形记”[N].百色早报,2016-6-6.

[26]李磊.壮乡“麽乜”吸睛[N].百色早报,2017-4-7.

[27]盘正雄,罗倩.端午来临做“麽乜”[N].百色早报,2017-5-25.

[28]符庆琰,莫萧仟,杨正练.“麽乜”传承人 母女守初心[N].百色早报,2017-8-7.

[29]欧阳雅雯.《百色早报》小记者与“麽乜亲密接触[N].百色早报,2018-6-18.

[30]杨镇杰.“麽乜”传人[N].百色早报,2018-7-10.

[31]李湘平.广西学者在美国推介壮族麽乜文化[N].广西日报,2019-1-29.

[32]梁力升.百人绣麽乜 非遗代代传[N].百色早报,2019-6-6.

[33]黄程桂,罗显波.右江区:发展“麽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N].右江日报,2019-11-16.

[34]薛云.夹砂陶文创产品设计——以百色“麽乜”造型设计实验为例[J].青年时代,2019(10):37-39.

[35]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城事《百色右江麽乜》《百色三坡麦编花篮》宣传片震撼首发[EB/OL]https://mp.weixin.qq.com/s/kbawwsKfv3ggnG72Gug4Gg.

猜你喜欢
现代性审美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