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探究

2019-10-12 14:20马芳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民族文化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中国历史上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并结合历史发展对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做出了详细的论述。自古以来,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拥有独有的语言文字,并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而这些民族文化也融合成为庞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为后人留下不朽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中国历史;民族文化;文化交流

一、引言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曾经历过战争,再吞并与占领的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由各民族创造的文字统称为民族古文字,流传至今的民族古文字约为三十种左右,以这类文字保存的文献数量十分庞大,且分布的地域较广,与汉文古籍之间交相辉映,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

东汉末年以后,中原文化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但仍以儒家文化为主,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迁徙中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这次民族融合有所不同,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民族之间呈现出“双向”的对流,各民族不再抵触与外界的交流,尤其是鲜卑、羌等民族十分崇尚汉民族文化,在与汉民杂居的进程中,吸收汉文化,并逐渐减小了民族好自己的差异,如历史上闻名的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改姓”,如“拓跋”改姓“元”“丘穆陵”改姓“穆”等。这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也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在礼仪及文化方面接受了儒学的引导,如服饰上,对汉族的曲裾做出改良,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少数民族由最初的游牧生活变为汉民族的农耕生活,推动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许多少数民族为减少沟通障碍,也实行汉语交流,如此一来,更为民族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

五代十国之后,我国中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分裂时期,即使在中原确立了大宋政权,但少数民族的政权也日益稳固。在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在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文化融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分布特点,即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融合,许多边疆生活的军民都通晓多种民族语言,为民族文化融合创造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宋朝时期我国汉文化的发展达到巅峰。众所周知,宋朝时期“重文轻武”,文坛上百花齐放,宋朝以“文治”最为显著,除此之外,宋朝发明了货币“交子”,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在市场贸易中,许多优秀的汉文化也被带入少数民族通知区域内。随着中原政权的变化,直至元朝统一中原,我国各民族首次达到了高度统一的境界,在汉文化为核心的引领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仍在不断向汉文化靠拢。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朝末期,“契丹族”已经逐步与女真族融合,但契丹族的人数要少于女真族,融合后的民族延续至今成为我国的“达斡尔族”,契丹族并未流传古文字,而是存在古老的契丹族语言,即达斡尔语,人们一直是口口相传,或以各形各色的方式音译记录,却始终未得到统一,如“Huar warbei dee”(好像要下雨)。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达斡尔族的语言学家才以满文的形式对达斡尔语进行音译,并将满文作为达斡尔语的记錄形式予以使用。从达斡尔族的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可以发现,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湮灭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四、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存续时间较长的少数民族证券,清代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趋于稳定且融合趋势较大。随着大量满族人民迁入观念,满汉之间的地域界限逐渐模糊,满汉之间的杂居与通婚更加速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早期清代的官文遵循满汉双语批示,中期时的大多数官文只使用汉语。如贵州地区的满族大多属于清朝官员士兵的家眷及族人,这是由于在顺治一朝中,清廷为平反叛乱,从广西、湖南及四川等地进军贵州,平顶贵州以后,部分清军留在黔西、金沙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久而久之,清军的满足风俗与当今文化相结合,逐渐不再使用满语,并与外族通婚。在宗教方面,留在贵州地区的满族人不再信奉萨满教,而改信多神,还会参加祭祖、祭天等活动,独有的满族文化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同时,在清代时,我国的少数民族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尽管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们散居在边疆地区,但在朝廷的统治下,这些少数民族都能平稳度日、自食其力。在清末与民国阶段,国家处于相对动乱的时期中,各民族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更展现出彼此间的凝聚力。如四川的羌族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伤亡比例最大,而出川抗日也为羌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交流的渠道。

五、结束语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与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研究者可以发现,历史中的动荡时期与战乱时期虽然使人们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却是各民族文化融合最为快速的时期。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中,历史上必然会出现代表性文化,虽然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本民族的文化可能会被其他文化所吞噬,但任何民族都无法阻挡文化交流的进程,也正因如此,我国才形成了多民族文化交织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陈铭彬.论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对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03):47-49.

[2]乌小花,李自然.试论新时期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的深化发展[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64-70+76.

作者简介:马芳,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民族文化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