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梁祝》人物形象重塑

2019-10-12 13:57马腾
艺术大观 2019年29期
关键词:梁祝黄梅戏重塑

马腾

摘要:《梁祝》是黄梅戏中的经典曲目,也是人们所熟知的经典曲目。文中,主要就针对越剧版的《梁祝》和黄梅戏《梁祝》的剧情差异及在人物形象上重塑进行分析,希望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梁祝》;黄梅戏;人物形象;重塑

一、《梁祝》的剧情差异

很多戏曲剧种都演绎过《梁祝》故事,不止黄梅戏和越剧,川剧、滇剧、粤剧也都有演绎过,但剧情不尽相同。总体上看,黄梅戏和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情大致是一样的,但黄梅戏在传统的故事框架和剧情上都做了较大幅度的重新创作,除去了梁母这个人物,将故事精简为“草桥结拜”“学馆立规”“英台担水”“十八相送”“堂前婚变”“山伯访友”“山伯临终”“叩墓圆情”八场戏。

黄梅戏版的没有前面“别亲”一场祝英台女扮男装与父亲之间的戏,直接就是从与梁山伯草桥相遇开始的,对于耳环痕的解释也不一样,越剧是因为祝英台庙会扮观音留下的耳环痕,黄梅戏是因为家父喜得贵子,怕她孤子多灾,所以把她当作女孩养;女儿身也不是自己告诉师母的,是自己在担水的时候被师母发现的,留下的信物不是蝴蝶扇坠而是自己亲手绣的红绣鞋,个人觉得越剧版的蝴蝶扇坠比较有象征意义,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是化蝶了,但黄梅戏版的红绣鞋更有“情”的彰显,因为是祝英台自己夜晚在灯下一针一线绣成的,让祝英台的形象更有情了。在梁山伯送祝英台返里时,里面的景、物也是不一样的,越剧的是:喜鹊、樵夫、芍药牡丹、鸳鸯、鹅、独木桥、井、观音堂等物,而黄梅戏的是:桃树林、送子观音、村姑农夫、磨坊、鹅等物。里面的唱词也比黄梅戏雅一点,祝英台点拨梁山伯的方式也相对于含蓄些。越剧有师母告诉梁山伯祝英台是女儿身并托媒的事以及英台哭灵和父母的逼嫁等情节,黄梅戏省去了这些,并且越剧里面有梁山伯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黄梅戏也删除了,但多了英台在学馆立规矩、山伯描药等情节,加了红、蓝鼻子两位师兄的形象。

总体上,黄梅戏和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各具千秋,从故事剧情方面看,黄梅戏版没有越剧版讲究缜密,但黄梅戏版从人物到剧情上都有自己的特色,给观众也是不同于越剧的新的情感体验。其他剧种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二、黄梅戏《梁祝》人物形象塑造

(一)梁山伯形象

黄新德老师扮演的梁山伯一出场就极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一出场就是欢快愉悦的基调,出场的背景有柳树、野花、凳子还有求学的莘莘学子。钱塘道上,青青柳叶,梁山伯手持折扇,和挑着书箱的书童四九出场了,唱道:“山沟里走出我梁山伯”、上场时的欢快,还有对很多新鲜事物的新奇,比如说“牛背上哪见过这大千世界”这些唱词就很生动的描写出了当时人物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黄梅戏的特色是具有乡土气息,所以梁山伯出场的人物形象是山沟里走出来的天真的穷小子,与祝英台的交谈中他表明胸无大志,只想中个秀才回乡当个教书先生,孝敬母亲,与祝英台结拜也是他崇敬祝英台的见识。越剧梁山伯一出场是书生的人物形象,他见多识广,觉得庸碌难慰平生,所以他的志向是发奋苦学求取功名,在与祝英台的交谈中他觉得祝英台的谈吐不凡,志向远大,是知音,才提出与祝英台结拜的,从中可以看出越剧版的梁山伯的形象文雅一些,比较有书生气息,黄梅戏版梁山伯的形象就比较老实憨厚,带有乡土气息。

黄梅戏梁山伯的“憨”“傻”“呆”这一形象在“十八相送”一折体现尤为突出,祝英台一路上以樵夫砍柴、送子观音、雌雄游鹅等暗喻二人一男一女和自己欲结鸾凤之意,可梁山伯就是不解其中意,还生气的认为祝英台是在嘲笑自己。两人走得越远,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祝英台表明心思的想法就越迫切,只得假借九妹暗许终生,哪怕到最后梁山伯答应了这门亲事,他也没明白祝英台的含义,由此将梁山伯的愚拙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黄新德老师演的这个榆木脑袋的梁山伯,观众甚至都要为梁山伯着急了,欲告诉他佳人在侧。

“山伯临终”这一场是梁山伯的重头戏,因为是剧种特色的原因,越剧的梁山伯是有女小生扮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注意“美”了,一身纯白的长衫、一丝不乱的头发......黄梅戏的梁山伯是男小生扮演的,没有越剧那么“美”,但更自然真实些,这里梁山伯的形象是衣衫不整、头发蓬乱,在看到祝英台回信后甚至哭出了声,这样我认为更符合梁山伯憨厚朴实的形象。

(二)祝英台形象

同样是女扮男装手持折扇以小生的身份出场,黄梅戏的祝英台显得更有小儿女情怀了,她没表明自己是去读书的,觉得自己是笼中鸟更向往自然和自由,这次终于飞出来了,在看到山川、路边野花的时候,祝英台内心的少女情怀被触动了,掩面含笑真真切切地体现了祝英台女子的样貌,幸好被人心及时提醒,在遇到梁山伯后才恢复了男儿的状态,看梁山伯的眼神里也是含情的。越剧的祝英台一出场就表明自己是去读书的,所以她的一举一动都是尽显男儿的彬彬有礼,在与梁山伯的交谈中表达了对梁山伯的赞赏,但两人很明显有文人之间礼节的约束。在后来三年的相处中,梁山伯在生活上帮助祝英台,祝英台在学习上帮助梁山伯,渐渐地祝英台对梁山伯有了爱慕之情。

十八相送这场是祝英台对梁山伯感情由友情变作爱情的外在体现这两个词是梁祝二人身上最明显的形象特征,在这一场里表现也尤为明显。一路上祝英台借樵夫、送子观音、村姑、石磨等物吐露自己的情意,在路过观音堂时又拉着梁山伯拜堂成亲,过山岗的时候央求梁山伯扶她过去,最后借九妹暗许终身,并直接告诉梁山伯自己把信物交给了师母,你去向师母要,马兰老师对祝英台的演绎真的很值得细细品味,微笑中带着焦急,生气中又透着无奈,表演及有深度。

在“楼台会”这场,“情”在祝英台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祝英台要向迟访的梁山伯艰难地说出自己另聘马家的事实。在听闻梁山伯终于赶来,祝英台一开始是欣喜的,但转念一想自己已经被改聘马家,又非常的伤心,一方面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近在咫尺,而另一方面大局已定,她不得不屈服于父母的逼嫁,这时候她的内心是无限矛盾的,见是一定要见的,但是如何見,相见之时如何吐露真情,如何说服梁山伯,又如何说服自己。“楼台会”这场戏真的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对于祝英台来说这次相见就是爱的诀别,所以感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要让梁山伯明白自己情意,一方面又得说出自己要改嫁的事实,楼台之上两人回忆旧情肝肠痛断的唱腔让祝英台情难自已,在最后黄梅戏在这场更重“情”的表演,不论从唱腔、表演方面都能让观众跟着同悲,越剧相对于来说就更重“礼”的表演,两人之间的交流发于情但止于礼了。京剧的祝英台显得更稳重理智,她没有沉浸在悲伤里,反而是一直很理智地劝说着梁山伯。

总之,从人物形象上看,越剧更符合“才子佳人”的人设,祝英台就比较美丽矜持,是个闺阁千金形象,梁山伯比较儒雅温文,是个书生形象。而黄梅戏版的则更有乡土气息。

三、结语

黄梅戏与其他剧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情和人物形象都不尽相似,与其他剧种相比黄梅戏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物形象,并将两人之间的感情演绎的真切动人,在黄梅戏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我们看到一个美丽聪慧又灵动且具有小儿女情怀的祝英台人物形象,和一个愚拙憨厚又不解风情且具有乡土气息的梁山伯人物形象。成了黄梅戏有代表性的剧目。

参考文献:

[1]石蔚华.不屈的灵魂,失败的抗争——饰演黄梅戏《梁祝》祝英台心得体会[J].戏剧之家,2017(20):15-16.

[2]盛卿珊.越剧《梁祝》与黄梅戏《梁祝》之比较[J].戏剧之家,2017(10):41.

猜你喜欢
梁祝黄梅戏重塑
了不起的黄梅戏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重塑未来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撞色拼接
周总理和《梁祝》
黄梅戏曲课
小提琴协奏曲
故乡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