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运用歌曲形式对劳模的宣传

2019-10-14 04:24侯媛媛
锦绣·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边区劳模

侯媛媛

民歌历来在边区都是传唱范围最广的,也最受欢迎。1941年7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群众鼓动工作的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必须以全体听众都能知道的和出色的例子,语言要生动的和大众化的,必须能鼓动群众集体的情绪的,主要是口头的方式或者民间的通俗的文艺形式,特别是地方性歌谣、、图画、说书等方式来有组织有计划地鼓动群众,以便传达中央的政策指示。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发表了《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的社论,时隔2日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谈到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时指出:“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根据新的文艺政策和指示,文艺工作者需要使用大众文艺形式来进行创作。所以,边区的民歌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由原来的所谓的“骚情”歌曲变为宣传党的领袖、宣传劳动英雄、宣传革命的热情歌曲。《解放日报》根据新的文艺政策的指导,大量刊登有关劳模和劳模运动的歌曲。主要是说要建设边区,推选劳模是很有必要的。之后这样大规模的报道宣传劳模,对边区的生产和建设有很大的帮助。根据其创作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一是这类歌曲的创作者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秉持着对党对革命事业的热情,积极地投身到乡村这片土地上,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劳模量身定做了一系列的歌曲,大多反映了劳模热爱生产、争当劳模的决心。如行,职工大会上咱都报了名,咱都报了名,到了时候咱们都会当英雄,当英雄。”①贺敬之创作的劳动人民热爱生产,争当劳贺敬之、庄映创作的《赵占魁运动歌》:“咱们的英雄赵占魁,他的名字到处飞。记在那心里挂在嘴,提起那老赵多带劲……赵占魁运动千万人来学习,赵占魁运动个个工厂都进行。工厂看成自己的家,同志看成亲弟兄。老赵不为个人来打算,一心为党为革命……服从领导,工具原料最节省。埋头苦干,带上带病还做工。”,“我们来学老赵,我们来参加竞赛,运动进行快如风。自己的计划自己来实模,人人学习赵占魁,语言精简简单,“提起那老赵多带劲”使用当地的方言土语,更有乡土气息。这里的赵占魁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忠诚劳动人民,为革命、为工厂奉献自己,为人慷慨大方。全曲无不体现共产党的革命政策,“服从领导”,作为共产党人要时刻服从党的命令,一心向党为革命;“埋头苦干”,“自己的计划自己来实行”体现了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来参加竞赛”,“到了时候咱们都会当英雄”,表达了劳动人民通过赶超、挑战、竞赛等争当劳动英雄,提高革命和生产的热情,有利于充分动员工厂工人推动工业的发展。

二是这类歌曲的创作者是知识分子或者是边区人民,主要表达的是边区生产运动的盛况,赞颂劳模事迹,宣传共产党的革命政策。如《建设边区运动》(寄调“打宁夏”),主要是表达边区的当前工作任务,即建设边区,加快生产,选举劳模,“毛主席,出号召:建设边区最重要。若要工作完成,选举劳动模范人;推选众农民。十一项工作基本都宣传的是中共中央在边区的政策指示,“加紧生产”,“植树运动”,“妇纺运动”,“搞好畜牧”,“提高文化水平”,“开医药社、办合作社”,“重用二流子种义仓”,“拥军和优抗”,要求将劳模选举放在前头,是为了起到榜样和带头作用,很好地讲共产党的战时革命政策传达到乡里乡外。再如朱军作《新群英会》(京音大鼓调),全曲说唱的就是边区众多劳模,讲述劳模的著名事迹,赞颂劳动光荣,开场便是“向劳动英雄看齐”,接着便是“共产党,来到边区,咱们的光景大大的改变”,直接道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边区生活极大改善,劳动人民感谢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把劳动人民尊称状元”,这一句不仅颂扬劳动英雄本身,也表明劳动人民开始当家做主,成为社会的主人。这首小调一一唱出他们的英雄事迹,分享劳动英雄的生产经验,劳动人民纷纷向劳模看齐,争做劳模,赞扬劳动光荣。小调的结尾表达对毛泽东的热爱,并且引出共产党的政策,“中共中央政策要宣传,生产节约与建设,预防灾荒并备战,眼前的任务要完成,全凭大家齐心苦干”,这样的宣传简单明了,农民传唱起来也容易。

三是這类歌曲主要是在边区的旧调民歌的基础上重新填词来表现劳模,这样的歌谣更加具有乡土气息,贴近生活,反映出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学习劳模的积极性。如在边区流行的民间歌谣《生产谣》,赞颂了劳动人民在春耕之际积极开荒,积极向吴满有、申长林等劳动英雄学习,搞好生产,建设边区。歌曲如下:“春耕里,开荒地,一堆粪来一堆金。夏里草,多锄耘,一阵雨水一阵银。村上村,亲乡亲,变工扎工一条心,学习吴满有,学习申长林,多生产呀为自己为边区。”作家丁玲也曾在《解放日报》中发表文章《三日杂记》,其中就有一首关于吴满有的民歌:“说起有,记起有,边区有个吴满有。今年计划两犋牛,起鸡叫,睡半夜,半夜起来拾粪料。叫兄弟,快快起,拾柴担水把牛喂。鸡儿叫,狗儿咬,庄里领家听见了,叫大伙,快快起,抬头看,真早哩,急忙起来拿上衣。大伙一听发脾气,为何吴满有没瞌睡……“③这首民歌明确的表明吴满有劳动勤快、有计划,在边区群众中的反响强烈,说明宣传劳模事迹能够起到带头与榜样作用。类似这样的改编歌曲很多,《解放日报》只是把一些传唱度高的,富有政治色彩的音乐刊登出来,方便边区群众了解劳模,了解中共的政策指示。

歌曲是一种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实际生活的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不仅有娱乐作用,同时有具有政治功能,而《解放日报》中所涉及的歌曲兼具这两种功能。这里宣传的歌曲大多以民歌为主,而民歌以老百姓口头诗歌创作,将其置于当时历史环境中,便赋予了战斗功能,作为中共的一种宣传政策的武器,推动边区的生产。这种文艺形式的特点是:题材多样,生活面广,有宣传边区劳动人民生活的歌曲,也有宣传共产党军队和革命的歌曲;还有反映劳模事迹和共产党的歌曲、以及传授生产经验的歌曲等。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多以方言土语居多,乡土气息浓厚。可以说这些歌曲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是它的填词多以方言土语居多,大多是群众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词语;高于生活是它的曲调艺术,且达到了娱乐和政治斗争的效果。

《解放日报》利用边区陕北语言、陕北民歌的素材来宣传劳模、宣传革命,确实在边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很好地推动春耕生产,发展生产,最终实现“丰衣足食”。

参考文献

[1]《赵占魁运动歌》,《解放日报》1943年5月18日第四版

[2]《建设边区运动》》(寄调“打宁夏”),《解放日报》1945年1月9日第二版

[3]丁玲.《三日杂记》,《解放日报》1945年5月19日第四版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边区劳模
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
劳模没来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为劳模“SPA”
《解放日报》与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1941—1946)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