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2019-10-14 21:34吴丽琼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3期
关键词:防范信贷风险

吴丽琼

摘 要: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并加上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其为有关银行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一、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1、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理论认识和观念上存在误区。尽管商业银行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但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商业银行一直给人的感觉是企业但又不象企业,不是行政机关又象行政机关,往往以政府“帐房先生”或“出纳员”的角色出现,大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商业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信贷活动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常常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

2、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各商业银行之间彼此之间进行了盲目、无序的竞争,如放弃原则为企业多头开户,致使企业逃避了信贷资金的监督。同一银行内部,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强健、高效、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如信息部门未能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即便是所掌握的信息,也未能被有关部门和决策领导采用。

3、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导致银行产生信贷风险的又一个内部因素。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既憧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既有深厚而渊博的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既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的人员。

4、企业认识上出现偏差,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领导片面地认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银行贷款就是国家的贷款,赚了钱是国家的,亏损也是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5、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社会负担过重、设备老化,经营管理仍然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老路子,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市场应变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有限,所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产品积压,难以销售,亏损严重,银行贷款无力偿还,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务,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6、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运用各种手段,乃至是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帐、呆帐。甚至在银行依法追缴贷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干涉司法程序,导致银行贷款无法追。

二、对策

1、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组织协调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内部评级在信贷政策、产品定价、限额管理、准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绩效考核、资本充足率测算等方面的应用与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与内部评级系统相配套的组织体系。(1)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在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免上应独立于决策者和 发放贷款的部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2)建立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确立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程序等,以便银行首先對其面临的风险有正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评估。(3)建立内部评级监督部门,在内部评级部门外部设立监督部门,以便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而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

2、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搭建内控风险管理平台控制系统

(1)商业银行制定了大量的防范操作风险、确保运营安全的相关文件,由于缺乏一个不断补充完善的制度查阅平台,一线员工就会因看不到或不能及时看到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而出现操作“管理死角”。商业银行目前迫切需要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 引》 及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要求,建立一个保证员工可随时查阅制度和文件的内控流程控制系统。为使内控体系科学有效,需要对现有业务流程、规章制度进行归纳和梳理,失去时效的要淘汰;内容笼统的,要完善;要求模糊的,要明确。(2)通过系统梳理业务及管理流程,确定商业银行基本的内控政策和业务控制程序,根据控制程序编制标准规范的作业指导书、业务流程图,识别、评估 各业务流程的潜在风险点,作为体系文件分别配发到各营业场所和全部操作岗位,形成经营场所文件,使每一名员工对本职工作操作流程、操作标准、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信息交流始终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真正实现内控有制度,部门有制约,“岗位有职责,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督” 的目标。

3、应遵循法的精神。在日益开放、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信贷经营的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只有柔性的管理是无法成功管理贷款风险的,也是无法塑造强势、有力的信贷风险文化的;而必须遵循法的精神,充分发挥制度和规则的刚性约束,通过组织化、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架构,贯彻信贷经营和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推行问责制,加强控制和监督,对违规行为和风险贷款明确责任,以“法治”管理模式替代“人治”管理模式。

4、注重标准化建设。国际银行业对信贷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予以程序化、模式化,同时对信贷政策、制度、办法以及分析报告运用专业、规范的语言来表述,体现出一种专业精神和精品意识,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准确度和信贷经营效率。

5、转变风险防范观念,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1)建立以风险控制为目标,防范风险与转化风险相结合的风险管理制度。借鉴西方银行先进的风险控制方法和经验,根据上述贷款风险衡量新标准,力争使每一笔贷款都能置于银行的风险监督之下,及早发现贷款风险发生的征兆,以便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2)建立健全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预警预报机制,加强对贷款风险的监测考核力度,认真做好企业信息反馈工作。来州工行要充分利用信贷管理系统和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档案查询系统,连续记录企业基本生产经营情况、贷款使用情况、经济效益情况,根据监测信息随时进行电脑分析,及早发现风险苗头,提出预警信息,采取防范化解风险的对策。

(3)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猜你喜欢
防范信贷风险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SQL注入防护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