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比古人更焦虑

2019-10-15 10:45
中外文摘 2019年19期
关键词:张继月入今人

□ 陆 地

张继在唐朝算不上大诗人,但他的《枫桥夜泊》让他名垂千古。张继写这首诗时,心境是非常焦虑的,从诗中看,他已经失眠了大半夜。“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说明月亮快要落山了,但诗人还是睡不着。

在唐诗和宋词中,“焦虑”是一种普遍性情绪,也是大量作品创作的源起,很大一部分诗词中都有描写各种焦虑的情绪。

今人是不是比古人更加焦虑?从这个维度上是无法比较的,但人类的情感应该是一致的,焦虑总是与人如影相随,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外界的“风吹草动”就是焦虑的源头,换言之,焦虑更多的来自于外界的影响,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人或比古人更焦虑?

不仅仅因为时代发展加快,每个人的际遇动荡,而且因为信息革命之后,信息传播极快,人们每天大量地接受各类信息的轰炸,比起古人,心境受外界影响的概率几何级地增加。而在古代就完全不一样了,“安史之乱”发生后,近一个月后江南民间才有消息,因为当时信息传播手段落后,信息传播路径狭窄,一些偏僻山乡,或许根本不知国家发生内乱了。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描写了一种“信息传播闭环”现象,文中这样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其实把医治焦虑的“药方”开出来了,你看历史中的大汉,风云变幻,战事不断,东汉末年又三国起,三大巨头在神州大地上斗得天昏地暗,你死我活,可人家一点都不知道。可见,接受外界信息或者选择性接受信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人人都可以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中。

古人可以凭借落后的交通和信息传播方式,构筑起一个物理层面的世外桃源,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的。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还有越来越细化的“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处于“被管理”之中,信息在这些网格上流畅地传播着,谁能躲得掉,逃得了?

在同一个时间节点,若是在古代,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古人不知道一个生活在南方的古人的日子好不好。而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一个生活在北方现代人如果开了一家饭店,月入1万元,他觉得非常幸福和美满了。但有一天,他一刷手机,发现在南方的城市里,一个在路边卖“煎饼果子”的老妪都可以月入万元的时候,他的幸福感一下子就崩塌了。

所以一位现代人要筑起一个物质和精神上双重“世外桃源”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说因为构建物质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条件的不具备,大大增加了现代人构建心灵上的“世外桃源”的难度。那些能真正摆脱焦虑的人,往往是一些善于认清传播本质,有选择性接受信息的人,这需要一些精神上的“修行”。

我们所需要的“修行”又是什么?我觉得不过是守得住本心,忍得了孤独,耐得了寂寞。虽然简单,但要做到极其困难。网上有句十分流行的话:“愿时光能缓,愿故人不散”。其实,故人必然会散,而时光却是可以缓的,就在于你能否守得住本心,面对信息“轰炸”,内心有所不动。

(摘自《人生与伴侣》201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张继月入今人
提了四个问题,凭什么月入5000元?——来自直销万事通平台用户的真实分享
少壮当自强的张继
莺飞草长时,古人今人共赴春
从“不薄今人爱古人”看杜甫与“萧李”集团的关系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