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楔形文字的神秘世界

2019-10-15 04:16包小龙
环球时报 2019-10-15
关键词:波斯铭文伊朗

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包小龙

10月2日,一批千里迢迢从美国空运回来的楔形文字泥板,静静地躺在伊朗国家博物馆玻璃展柜中,任记者们拍照摄影,参观欣赏。鲜有人认识刻在这些泥板上的形如铁钉的文字。这些神秘的文字,是一个时光隧道,如果有谁成功地拿到解读它们的钥匙,就会进入辉煌的古代波斯帝国,一窥世界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盛况。

楔形文字泥板被借走86年

193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来到波斯,在波斯波利斯遗址附近的城堡内,发现了超过5万块用埃兰语记录的楔形文字泥板。经考证,这些泥板,基本都刻制于公元前500年左右,也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统治的时期。在此之前,有关波斯帝国的信息,都是从希腊语或拉丁语作家的作品中得到。而这些泥板,则是波斯人自己写的社会记录,因此是研究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社会结构和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当时的波斯正处于巴列维王朝时期,老国王礼萨·汗刚刚登基不过8年,新政权并没有时间和能力对这些泥板进行研究和破译,因此当时的政府,允许芝加哥大学以借阅的方式,带回美国进行研究。一转眼86年过去了,虽然美伊关系从盟友变成仇敌,争斗不休,但是芝加哥大学选择信守承诺,在伊朗学者和官员的协作下,克服种种困难,陆续将这些泥板返还给伊朗。2019年10月2日,是第四次楔形文字泥板的交接仪式,这一次,总计将有超过1.1万块泥板将归还给伊朗。

公元元年左右退出历史舞台

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的波斯人,用埃兰语和古波斯语在泥板上记录自己的生活。但这远远不是楔形文字世界的全部。在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先后有许多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出自己的文明,并用不同的楔形文字记录下来,如今,我们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苏美尔人是这一区域最早的主人,他们就地取材,挖取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两岸的黏土,制成大小不一的柔软泥块,并采伐河岸茂密的芦苇,取其茎秆制成芦苇尖笔,在泥块上划压出符号,然后放置在阳光下暴晒或炉火上烘烤,就成为能够保存很长时间的泥板文书。这些泥板文书,记录着苏美尔人的城邦,各种日常行政活动、祭祀祈祷、收支贸易等重要信息。苏美尔人是楔形文字的创造者,他们书写的语言也被称为苏美尔语。几个世纪之后,阿卡德人来到这里,征服了苏美尔人,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他们依然使用楔形文字进行记录,但在语法、形态、音调等方面,与早先的苏美尔语出现了分别,因此,人们称这一时期的楔形文字为阿卡德语。又过了几个世纪,阿卡德人建立的国家,分裂为巴比伦和亚述。这两个国家互相征伐,各有兴衰。后来,从土耳其中部兴起的赫梯人,也加入这一区域的争霸赛当中。这三个国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记录各自的历史,但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和改动,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系统。自然,这些语言也就分别被称为巴比伦语、亚述语和赫梯语。公元前500年左右,从伊朗高原上兴起的波斯人,向西扩张征服了这一区域。后来,腓尼基人在楔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腓尼基字母文字。这种文字简单易学,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楔形文字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约公元元年之后,这种古老的文字再也没人使用。

英国军官破译了楔形文字

直到17世纪初,欧洲的旅行家们陆续来到伊朗的波斯波利斯遗址参观,他们发现宫殿墙壁上、墓室内和崖壁上,刻着一种形状奇特的文字,有人将这些文字拓印下来,带回欧洲进行研究,并称之为“楔形文字”。很多欧洲学者都试图解读这种文字,可是都没有什么进展。又过了200多年,英国军官罗林森发现驻地附近的贝希斯敦山崖上,刻着宣扬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战功的浮雕和铭文。铭文是用内容相同的古波斯语、埃兰语、巴比伦语三种楔形文字刻成。罗林生将铭文摹写下来,苦心钻研解读。3年过去了,他终于破译了铭文的古波斯语部分。随后,其他两种语言也被成功解读。1857年,伦敦的皇家亚洲协会举行关于解读楔形文字的研讨会,并把这一年定为“楔形文字解读年”。

据统计,目前被发现的泥板文书多达40万块,可是,其中还有很多泥板没有得到解读。

对于普通的伊朗人来说,楔形文字虽然已经成为神秘符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这些符号,制成挂件、工艺品,或是刻在身上作为文身,这些行为,或许是对远古文明源头的一种怀念和致意吧。▲

猜你喜欢
波斯铭文伊朗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三个最奇怪的词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过于逼真
苏联火星探测遭遇神秘事件
投 缘
抓小偷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