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的构建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

2019-10-16 06:43姜秀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辽宁沈阳11003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7期
关键词:散光乳化白内障

姜秀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 (辽宁 沈阳 110031)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的构建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方式,观察组采取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角膜缘切口为2.5mm,散光出现率为5.0%,对照组患者角膜缘切口为3.0mm,散光出现率为2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散光值,在患者术后1周与患者术后2周,观察组的散光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复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更优。结论:通过在角膜缘附近开2.5mm切口,应用非超生乳化技术,可保障手术效果,提升手术质量,全面降低患者术后出现散光的概率,应用效果显著,能够保障患者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

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相比,无缝线手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切口较小、术后效果好,具备很高的应用优势[1]。角巩膜手术切口需要注重术后患者散光控制,最大程度克服散光症状的出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转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构建的实施,可全面减少手术性散光的出现,其应用疗效显著[2]。本文主要研究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的构建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白内障等级为Ⅳ~Ⅴ级,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眼部疾病,比如:青光症、眼角膜疾病、视网膜疾病等,本文研究排除心脏肾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资料不全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为78~85岁,平均(77.8±6.9)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75~86岁,平均(72.9±7.6)岁。术前对患者进行眼轴、角膜曲率检查。

1.2 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前充分散瞳,眼部常规麻醉使用丙美卡因眼液,检验麻醉效果后,开展底膜瓣直肌牵引,患者角膜缘两端3~4mm,透明角膜1.50mm左右实施切口,切口中心与角膜缘的距离为2mm最佳。切口横径控制在5.5~6.0mm,穿刺点为透明角膜1.5mm处。进入房前后,扩展内切口,一般控制在7.0~8.0mm,选择漏斗状隧道形状,向前房与核下方注入黏弹剂,使用注吸器吸除残留的皮质,接着逐步黏弹剂,放入晶体,调整晶体位置,促使其成形。在上方球结膜下注入2mg的地塞米松,促使结膜瓣复位。

观察组:在虹膜隧道实施切口,在外口横径为5.5~6.0mm,上方虹膜隧道距离透明角膜1.5mm为不透明膜,内切口长度控制在2.5mm以内,并借助非超声乳化技术开展手术。借助晶体调位勾经过辅助切口,进入到前房,与主切口晶状体前房内完成劈核,然后娩出,将皮质全部吸除。植入人工晶体,合理调整人工晶体的位置。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周、2周、1个月、2个月的手术散光值。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角膜缘切口及散光出现率。

对比两组患者散光值,其指标为1周、2周、1个月、2个月。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各类数据资料的差异性。本文计量资料以±s表,t检验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数据。在本文研究中,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标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角膜缘切口及散光出现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角膜缘切口为2.5mm,散光出现率为5.0%,对照组患者角膜缘切口为3.0mm,散光出现率为2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角膜缘切口及散光出现率对比,组间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角膜缘切口及散光出现率对比 (n=40)

2.2 两组患者散光值对比

对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散光值,在患者术后1周与患者术后2周,观察组的散光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复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更优,且两组患者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相关研究中显示,白内障手术会导致患者出现手术性散光现象,这也是当前白内障手术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3]。一旦出现散光,将会影响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这也是社会各界对白内障手术关注的重点。由于白内障手术会受到手术切口长度、眼角膜缘形状、缝合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学者提出通过改变切口位置,可影响手术性散光[4]。

通过构建2.50mm的辅助切口,与手术操作协同,可全面降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5]。本文与其他文献研究相似,均采取的是上方虹膜扩大切口的方式。选取3.0mm角膜缘切口,虽说降低患者术后角膜屈光的影响,但应用效果并不显著。通建设2.5mm的辅助切口,借鉴超声乳化,可保障操作的合理性[6]。在手术过程中,切口窗界面与器械的截面面积较为接近,可稳定手术前房,分类手术操作,全面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借助非超声乳化技术,可协助手术操作,散光出现的概率较低,手术效果显著,能够保障患者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

表2. 两组患者散光值对比(n=40,±s)

表2. 两组患者散光值对比(n=40,±s)

组别 1周 2周 1个月 2个月对照组 2.96±0.26 1.24±0.45 1.23±0.35 1.17±0.47观察组 0.29±0.52 0.27±0.57 0.26±0.41 0.24±0.24 t 3.14 3.12 1.14 1.09 P 0.00 0.00 0.25 0.27

猜你喜欢
散光乳化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临床探析
一种星敏感器杂散光规避方法
宝宝体检有散光需要配眼镜吗
验光中散光问题的处理
有些白内障还需多病同治
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
星敏感器杂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
绞股蓝总皂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