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让阅读走向深刻

2019-10-16 03:00金紫薇
关键词:思辨阅读教学

金紫薇

摘   要: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议论文教学更是如此。《怀疑与学问》一文的教学实践证明,“在理解中质疑,碰撞思辨火花”“在批判中求证,强化思辨意识”“在整合中建构,提升思辨品质”是议论文思辨性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辨;《怀疑与学问》

阅读离不开思辨,在阅读中进行思辨,理解才会深刻。阅读议论文更是如此。所谓“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求读者以独立的姿态、批判的眼光和理性的反思来展开阅读活动。语文统编教材的最大亮点是指向“思辨读写”,即倡导语文教学应该更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本文试以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论说类”课文《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为例,探索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在理解中质疑,碰撞思辨火花

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文本的情感因素的,贯穿在语言活动背后的是思维活动。一个完整的批判性阅读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关键词:理解、分析、综合、推理、质疑和反思、权衡和评估,建构价值、得出观点。理解是质疑的触发点和生长点。

(一)基于文本,理清逻辑

余党绪老师指出,面对文本,无论是“立”,還是“破”,无论是质疑,还是辩护,都要尊重文本自身的要素、结构与逻辑,基于客观的文本说话,基于文本的事实说话,基于文本的逻辑说话。[1]以此为指导,笔者设计了“我要积累—我来梳理—我要补充—我有疑问”一线串珠式导学案,以此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启发质疑。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在提炼出文本的论点后,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文本的论证逻辑,并用结构图将行文脉络绘制出来。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构图也能切中肯綮,且充满个性。试举两例学生绘制的《怀疑与学问》结构图(图1、图2)如下:

(二)细读文本,展开对话

学生在深入文本并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时,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怎么去解决”等想法。对话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不断去伪、逐步求真的思辨过程。如在《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中,笔者提问:“文中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直接阐明中心论点?”学生大都眉头紧锁,纠结于文章开头: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是否就是本文的论点?经过分析,他们得出:“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是就做学问的方法而言的;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说,前后分句互为因果,强调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而课文题目是‘怀疑与学问,表明讨论的是两者的关系问题,即‘怀疑对于‘学问的意义何在。所以,将这两句名言拿来作为论点,均有失偏颇,显得不够严谨。”那么,论点怎么找?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文中去发掘,并由此提炼出论点:做学问必须要有怀疑精神。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出提炼论点的方法:一是聚焦标题;二是筛选关键语句。

二、在批判中求证,强化思辨意识

批判,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一种把知识的表象和本质区分开来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考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无畏的探索和质疑。

(一)基于学情的真实

在批判性阅读活动中,阅读者是积极而主动的,其独立和理性的态度至关重要,整个阅读过程伴随着个体自我意识与能力的觉醒。因此,开展教学务必基于学情,让思维活动真实地发生。在批改学生的课前导学案时,笔者发现在“我有疑问”这个栏目,很多学生都对“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这两个论据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作者为什么不解释这两种现象,然后直接批驳?为什么都用疑问句的形式呈现?这样的表述作为论据合理吗?于是,笔者将学生的相关疑问全部罗列出来,让全班学生一起来探讨。问题如下:

1.这是谁说的话?

2.最早见于何书?

3.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所著?

4.著者何以知道?

5.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6.有什么科学根据?

在一番理性的对比和分析、探索和质疑之后,学生得出结论:“这两个论据,作者不是为了论证分论点,而是想要启发读者,面对前人的陈腐学说,应该有一番思索,而这些问句就是思索的过程。

(二)源于疑难的启发

囿于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学生在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时往往缺乏多角度、深层次的考虑而导致思维凝滞、浮于表面。因此,教师的启发显得尤为重要。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思考应源于问题、源于疑难。在《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中,关于“戴震疑学”这一论据,学生反复咀嚼辨析,仍不解其中深意,只能简单地将之归结成为印证:“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这样的论证逻辑显然是不够缜密的。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事例的替换和相同事例的不同表述进行比较:

1.古代有一个人。他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他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猜你喜欢
思辨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让阅读对话更灵动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浸润“过程”味儿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