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

2019-10-16 03:03张正光
党史文汇 2019年8期
关键词:邓小平道路特色

张正光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首次提出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2014年8月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这是继“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等称谓后,党中央赋予邓小平的又一个崇高评价。纵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历史性决定作用。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试验”和思想准备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主政西南,不久即调入中央工作,先后在国务院、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特别是1956年9月底,邓小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可以说,邓小平参与领导了新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全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就与不足都有深切的理解。

1956年,随着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世界上没有可资借鉴的实践方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和党的八大的召开为探索提供了一个良好开端。无论是《论十大关系》 要求“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还是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以及据此作出的关于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规定,都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深化。由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全方位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此后一段时间内,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曲折。“文革”开始后不久,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被下放到江西。

1956年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

在江西,邓小平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总结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成就、不足、经验和教训。当然,他也努力取得与毛泽东的联系,特别是1971年“林彪事件”后,他给毛泽东写信委婉提出恢复工作的愿望。1973年2月,他回到北京,随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在周恩来病重住院期间,特别是1975年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会议后,邓小平代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他开始试探着对“文革”中的“极左”问题进行整顿。

首先是整顿军队和重建各级領导班子。在“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发出“军队要整顿”的指示。根据这个指示,邓小平在各大军区负责人座谈会上提出:“要把整顿军队作为今后军委工作的一个‘大题目。”随后,他又在总参谋部机关向团职以上领导干部作《军队要整顿》 的讲话,锋芒直指“文革”以来地方和军队普遍存在的“闹派性”的顽症。这篇重要讲话打响了邓小平全面整顿的“第一炮”。在此前后,许多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老干部复出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建立蕴含了邓小平健全创新组织体制的设想,为粉碎“四人帮”及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其次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邓小平认为,交通运输状况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党和国家事业大局,“铁路运输的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在时任铁道部部长万里的支持下,仅用一个多月就使“文革”以来的“老大难”问题迅速得到解决。铁路运输的有效整顿,影响和带动了其他相关部门,使一度下跌的工业生产明显改观。最后是教育和科学文艺界的整顿。他着眼长远,改善教育系统,明确提出“要后继有人”、科技发展要靠教育等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整顿虽只数月,但也产生了积极效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学校教学秩序开始逐渐恢复,使长期受压抑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希望。

1975年的全面整顿虽然随邓小平的再次下台而停顿,但它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于“文革”混乱局势中进行了当时条件下有限度的拨乱反正,孕育着一种新的思路,全党和全国人民从中受到鼓舞,看到国家的新希望。而邓小平则把这次全面整顿看成后来改革的初步试验。

1975年经整顿,全国铁路重要枢纽徐州车站运行秩序恢复正常

时隔两年,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抓紧扭转影响党和国家发展的不利局面。但“左”的路线并未得到根本纠正,突出表现就是“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

邓小平是党内较早站出来反对“两个凡是”错误的。1977年5月,尚未复出的他写信给中央,指出“两个凡是”不对,“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7月21日,重新复出的他再次强调:“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并指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他还自告奋勇地抓教育和科技,认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头等大事。1977年恢复高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创办,就是落实这项头等大事的直接结果。

事情虽然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四人帮”造成的思想混乱还未彻底澄清,“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路线也未破除。就在这时,一篇文章应运而生。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 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文。次日,《光明日报》 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此文。12日,《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 同时转载。针对“两个凡是”,此文明确提出判断是非、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它的发表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这场大讨论坚定而有力的支持。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并明确批判了“两个凡是”错误态度,号召全党:“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8月13日他又在与吴冷西的谈话中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那篇文章是对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解放思想。”

其間,邓小平始终着眼大局,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大讨论的落脚点,引导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终围绕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这一重大课题展开。经过讨论,广大干部群众都开始在反思和总结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文革”的经验教训中,考量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邓小平和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实践依据

真理标准大讨论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1978年11月至12月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本来是要讨论经济工作问题,但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提议先讨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真理标准问题等,使会议议程发生改变。经过讨论,会议解决了一批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重要讲话,指出必须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关于国家的发展,他提出要坚决推行改革,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宣言书。

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也接续了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工作。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搬用和借鉴。邓小平以非凡政治勇气提出“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探索,边积累经验,逐渐把握规律,找到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首先是完成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其中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针对当时国内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的两种极端评价方式,邓小平始终讲足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也不避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毛泽东思想必须世世代代坚持。这个立场在他主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起草过程中得到充分贯彻。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 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同时,《决议》 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概括。

其次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7年8月,他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指出:“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会根据国情和邓小平的设计,确定20世纪后20年和21世纪前50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及其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基本保障。

1984年邓小平乘炮艇到珠海经济特区视察

再次是提出“五大改革政策”:推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建设经济特区、提出“一国两制”设想。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梁八柱”。

最后是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大门正式打开。从1979年批准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到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到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重要推手。他还大幅调整我国外交工作方针,作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判断,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张,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不断追问和反复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首次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1975年的全面整顿为铺垫、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面对粉碎“四人帮”后“文革”留下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后遗症,他首先通过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促进人们的思想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改革的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系统总结以往32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点经验 。这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目标。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邓小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的改革由农村开始全面推向城市。邓小平指出,社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1987年党的十三大从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战略步骤、指导方针等方面比较充分地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为12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问题的科学揭示,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把这个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形成过程中创立的,同时,又不断地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形成保驾护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一脉相承。

注释:

①这十点经验是:(1)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4)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5)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6)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7)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8)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9)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10)根据“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该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2016zy05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邓小平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