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紫色马铃薯脱毒微型薯栽培技术

2019-10-16 04:40颜彩燕苏华刘红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颜彩燕 苏华 刘红红

摘要    主要介绍了广西冬作区玉林市紫色马铃薯脱毒微型薯栽培技术,包括品种来源、脱毒苗组培快繁体系建立、脱毒微型薯(原原种)生产技术,以期为该技术和品种在南方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紫色马铃薯;脱毒微型薯;栽培技术;广西玉林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4-008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紫色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该品种薯肉紫黑色,因富含花青素、VC、胡萝卜素等成分而兼具保健功能,同时其经济价值较高,可加工成为天然食品添加剂(色素)[1]。由于马铃薯为无性繁殖作物,病毒侵染而造成的种薯退化极大影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因此,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利用马铃薯茎尖培养技术获得脱毒种苗,再经过原原种到原种再到一级种繁殖,最终才能得到脱毒种薯。10年前,紫色马铃薯引入玉林试种,但是推广效果并不理想,至今玉林市紫色马铃薯种植面积极少。加上冬作区的马铃薯种薯绝大多数调自其他地方,运输成本高,种薯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无论从马铃薯种质资源还是生产成本方面考虑,发展本地紫色马铃薯微型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紫色马铃薯脱毒微型薯栽培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    品种来源

本研究的品种来源于广西中农富玉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海峡两岸示范区试种的紫色马铃薯种薯。

2    脱毒苗组培快繁体系建立

2.1    催芽

首先应确定紫色马铃薯块茎是否已经度过休眠期,若未度过,则需要进一步打破休眠进行催芽处理。催芽方式比较简单,将块茎表面轻轻洗干净,切不可破坏芽眼;然后将种薯置于干燥的纸盒容器或麻袋上,盖上干净湿毛巾保湿遮光,定期检查湿毛巾是否干燥并及时补充水分。若发现烂薯,应及时挑出,同时将其他薯块摊开晾晒,再进行催芽。催芽最适宜温度为15~20 ℃,低于4 ℃基本不发芽,高于25 ℃发芽较快,但是幼芽较弱[2]。

2.2    材料选择与处理

选取已完成休眠期的紫色马铃薯块茎,置于室内编织袋上,定期喷水保湿,适温催芽。待芽长至2 cm时,准备将其取下消毒、剥离、切取茎尖。

2.3    茎尖消毒、剥离与接种

将马铃薯茎芽用流水冲洗25~30 min,于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溶液浸泡消毒30 s,无菌水冲洗2~3次,再用0.1%升汞溶液浸泡消毒5~8 min,无菌水冲洗4~5次,置于无菌培养皿中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将消毒后的茎芽置于40×解剖镜下进行无菌剥离(图1)。

剥离叶片和叶原基后,当一个闪亮半圆球的顶端分生组织充分露出时,用解剖针又快又稳地挑出茎尖;为了提高成活率,可带1~2枚幼叶(叶原基),然后将其接到培养基上[3]。接种时确保微茎尖不与其他物体接触,只用解剖针接种即可。剥离茎尖时,应尽快接种,茎尖暴露的时间应越短越好,以防茎尖变干。注意,接种均以单茎尖编号。

2.4    不定芽诱导培养

将茎尖诱导不定芽培养阶段称为初代培养。大部分茎尖不能直接分化出芽和根,一直是愈伤组织状态。因此,需要将愈伤组织再更换新的基本培养基,需再培养1~3个月才能诱导出不定芽。初代培养基为MS+30 g/L蔗糖+6 g/L琼脂,pH值5.8;培养条件为温度20~24 ℃,光照3 000~4 000 lx、14 h/d,昼夜温差2~5 ℃,相对湿度保持75%~80%。

2.5    继代培养

剪下不定芽,再剪成每段1~2节,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中,在适合的培养条件下培养20 d左右即可继续扩繁下一代。继代培养基为MS+30 g/L蔗糖+6 g/L琼脂,pH值5.8;培养条件为温度20~24 ℃,光照3 000~4 000 lx、14 h/d,昼夜温差2~5 ℃,相對湿度75%~80%。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与初代培养一致,切忌添加任何植物激素,否则会影响马铃薯生长[4]。

扩繁由1瓶转成30瓶左右,即可考虑送往专业权威机构进行马铃薯病毒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病毒检测方法,加大对种薯(苗)的检测力度,是提高产量、发挥优良品种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马铃薯种薯》(GB 18133—2012)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检测。若检测报告中显示为阴性,则表明已达到脱毒标准,可以继续大量扩繁;若结果为阳性,则弃之。

紫色马铃薯经过检测,结果为阴性,达到脱毒标准。马铃薯脱毒去除了主要病毒,恢复了原品种的特征特性,达到了复壮目的。同时,在脱毒过程中也将其所感染的真菌和细菌病原物一并脱除,脱毒薯在一定时期内,没有病毒、细菌和真菌病害,其生活力特别旺盛。

2.6    生根移栽

将马铃薯脱毒苗切成单节茎段,接入生根诱导培养基中进行生根诱导培养。生根诱导培养基为MS+30 g/L蔗糖+6 g/L琼脂,pH值5.8;培养条件为温度20~24 ℃,光照3 000~4 000 lx、14 h/d,昼夜温差2~5 ℃,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之间。培养条件仍与初代培养基、继代培养基一致。经过20~25 d,即可将生根组培苗移至炼苗棚进行炼苗移栽。

3    脱毒微型薯(原原种)生产技术

3.1    移栽定植

选择健壮的组培苗是移栽成活及原原种生产的基础,其标准为组培苗根系发达、叶片颜色深绿、茎杆粗壮。当组培苗在培养基中长成具4~5片叶、3~4条小根的健壮再生植株时,放到防虫网大棚中炼苗,先密封瓶口,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2~3 d打开瓶盖,炼苗3~7 d后,即可移栽。

移栽时,直接用手轻轻地抓全取出组培苗,然后用另一只手从基部向上轻轻捋顺,不要出现弯曲苗,否则會被损伤。捋顺之后抓紧苗基部,用力一甩将根部的培养基全甩干净,之后在清水上洗干净根部,切忌弄湿基部以上部分。按照180~220株/m2、10 cm×10 cm(可制成专用打孔器打孔)株行距移植到防虫网温室苗床的纯蛭石基质中,基质厚度10~20 cm,移植深度为2~3 cm。用手轻轻抚平基质后浇足定根水,使其与苗充分接触,然后打开遮阳网。

3.2    温度管理

温度的控制要非常严格,一般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 ℃,夜晚温度控制为20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缓苗后植株开始生长时,白天温度可降至20~25 ℃。

玉林市适合马铃薯冬种,微型薯生产季节亦是如此。冬季由于温度不高,特别是地温较低,植株缓苗慢,生长相对较迟缓,要做好保温措施。

3.3    肥水管理

马铃薯植株的茎叶、块茎含水量分别为90%、80%。幼苗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10%,要求基质的含水量保持在40%~50%之间;块茎形成期,要求基质含水量为50%~60%。

一般不施用有机肥,因为部分有机肥可能未完全腐熟而存在病虫害隐患,应施用无毒无菌的营养液。整个生育期需要施肥2次,前期(1~4周)施50 mg/L KH2PO4、0.31 g/L NH4NO3、0.5 g/L MgSO4、0.03 g/L EDTA·钠铁盐;后期(5~8周)施0.12 g/L KH2PO4、0.38 g/L NH4NO3、0.53 g/L KNO3、0.5 g/L MgSO4、0.03 g/L EDTA·钠铁盐;每6~7 d喷洒1次,喷施量1.5~2.0 L/m2。

3.4    光照管理

在全日照的光照条件下培养。当光照较强时,需要覆盖遮阳网,可用遮光率为70%的遮阳网遮挡幼苗,散射光有利于移栽苗的成活及生长,10~15 d后撤去遮阳网。

3.5    病虫害防治

注意防虫温室的密闭性,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一旦发现有病虫害发生应该喷洒农药,如代森锰锌(长时间的预防效果)、甲霜灵·锰锌、消毒矾、泛泰·诺凡、泛泰·百菌清等。晚疫病早期,应及时喷施百菌清800~1 000倍液或甲霜灵·锰锌800~1 000倍液防治,两者交替施用,每周喷1次,连喷2~3次;晚疫病晚期,应及时交替喷施代森锰锌和诺凡,每周喷1次,连喷3~4次。

3.6    去除顶端优势

当移栽苗生长至6~8周时,去掉顶端优势,把超过50 cm以上部分剪掉,如此可以促进地下部分薯块的生长。

3.7    收获与储藏

紫色马铃薯生长周期为120 d,大致14~16周即可收获。收获前3~5 d除去栽培槽表面的茎叶和杂草,注意减少操作中的机械损伤,然后人工收获原原种。每株苗可结薯2~4粒,每粒质量1.0~30.0 g,可收获原原种600~700粒/m2。收获后的原原种根据质量要求进行产品分级,如重量<10 g的种薯属于三级产品,重量10~40 g为二级,重量>40 g时为一级种薯。用尼龙袋架藏在仓库中,仓库内的相对湿度为50%~80%,如有条件可以藏在冷库中并将温度保持在1~10 ℃,防止马铃薯发芽。

此外,要做好定期检测。一是收获前检测,即收获前1个月进行病毒检测;二是收获后检测,收获后取块茎样品进行病毒病、类病毒病、环腐病和青枯病的检测;三是库房检查,出库前3周至出库期间进行检查,严格剔除病烂薯和伤薯。

4    参考文献

[1] 达娃普尺.日喀则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薯无土基质栽培技术[J].西藏农业科技,2018(3):53-55.

[2] 马纪.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及微型薯繁育技术流程[J].种子科技,2018,36(8):58.

[3] 苏延英.湟中县马铃薯种薯繁育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J].青海农技推广,2018(3):42-43.

[4] 李海珀.脱毒马铃薯微型薯繁殖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18,36(7):50.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