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提升百姓幸福感

2019-10-18 01:42李群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住房

李群

回首70年壮丽征程,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咱老百姓能每天吃得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都是因为国家建设得好,现在的生活比蜜还甜啊!”住陕西省一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的80多岁的赵奶奶感慨地说。

居住环境的升级,为新中国70年沧桑巨变写下生动注脚。回首70年壮丽征程,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民生领域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忧居”到“优居”

赵奶奶的家乡这70年来发生的巨变,住房首当其冲。照她的话说,她家的房子自解放以来,已三起三落,呕心沥血倾注了大半心血,到现在才终于有了一所像样的房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5.7平方米。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微增,达到6.7平方米。不过当时自有住房的比例很低。1984年,城镇居民居住公房的户比重为88.2%,居住自有房的户比重仅为9.4%。到了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39平方米。

百姓居住面积增加的同时,建筑材料和住房结构也更新换代。从前的住房以土坯草屋为主,多散布于后街小巷。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居民用房由草房变瓦房、楼房,由土木结构转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演变。2018年城镇居民居住钢筋混凝土和砖混材料建设的住宅占95.8%,竹草土坯仅占0.2%;二居室以上和单栋楼房和平房占所有居住样式的91.2%,一居室和筒子楼或连片平房占8.8%,城镇家庭住房结构不断改善。

不仅如此,中国逐渐确立了以商业按揭贷款辅以住房公积金的住房金融制度,招拍挂为主的土地供应制度,仍在改革当中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包括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多种类型住房保障体系,以及“租购并举”的住房供给体系。

尤其是针对“底层有保障”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全国不同城市各有特色。例如:厦门提出“租购并举”,提供保障性租赁房、公租房和保障性商品房三类保障房;广州“以租为主”,公租房是最主要的保障房品种;上海特色为“四位一体”,廉租房、共有产权房、公租房、征收安置住房四类保障房并行。

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中国住房保障体系一直以直接支持模式为主,政府是建设主体。根据2007年后的保障房供给量来看,属于“强保障”经济体。按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2015年中国住房与社区环境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2%,高于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保障力度较大。

在住房条件改善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1987-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99万亿元,年均增长24.8%。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达97938个,比1987年增加95432个,房屋施工面积达822300万平方米,比1997年增长17.3倍。住宅投资快速发展,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983-2018年,全社会住宅投资年均增长17%,其中农户住宅建设年均增长10.9%。

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在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种调控措施相继出台,促进市场理性回归。200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见共13条,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职责,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此后,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出台。2017年以来,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基调,“租購并举”住房供应体系逐渐成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就业稳则人心安

“全球每年失业人口以220万的趋势增加,而中国却在为世界新增就业机会”“中国就业名列世界首位!”2017年,国际劳工组织、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纷纷点赞中国就业表现,“中国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发展之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劳动力市场日趋完善……“70年来,中国保持了就业形势长期稳定,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说。

不久前,河南郑州30岁的周政在深圳开了一家餐馆。“我是家里第一个创业当老板的,爷爷种了一辈子地,爸爸在工厂里打工。”高中毕业后,周政就在深圳的餐馆打工,2019年终于攒足了钱开店。

周政家三代人的职业变迁正是中国就业结构变迁的缩影。

1952年,绝大多数劳动者以农业为生,而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迅速增加,到2011年,第三产业首次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18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6.1%、27.6%和46.3%,逐步形成服务业占主导的现代就业模式。

新中国成立时,大多数劳动者都在乡村就业,城镇就业人员仅占8.5%。直至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放开制度的藩篱,释放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城镇就业人员才迅速增加。2014年城镇就业比重首次超越乡村,达到50.9%。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达4.3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到56.0%,较改革开放之初增加了3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从农村到城市,城乡就业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生于1946年6月的江惠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25名打工妹中的一个。1978年12月18日,广东深圳宝安县的江惠群和她的24名姐妹第一次放下锄头,走进了石岩公社上屋大队热线圈厂,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江惠群说,热线圈厂主要生产电吹风里面的电热线圈,25名打工妹当时坐在低矮的竹椅上,采用脚踏、手摇等手工进行操作,而设备都是香港那边淘汰下来的旧机器。让村民们眼红的是,她们打工一年的工资,比种田收入要高出3倍都不止。

1980年12月21日,温州姑娘章华妹拿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户工商业营业执照,成为了“中国个体户第一人”。

“当时大家还是羡慕在国企、集体企业工作的人,看不起做小买卖的,自己也觉得头都抬不起来,但做了一段时间,发觉每天都有几块钱进账,感觉特别高兴!”

70年来,取消“大锅饭”,打破“铁饭碗”,从分配就业到双向选择,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到选择去基层就业,从谋求稳定就业到在创业天地里自由奔跑,中国就业制度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向市场就业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极大释放,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需求日益提升。“从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中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培育发展壮大。”张莹说。

进入新世纪,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人们的就业方式也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为自己打工”已成为很多年轻人就业的新时尚。这种现代时尚的就业方式让年轻人更能够张扬个性,实现自我意愿。

中共十八大以來,深入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代就业方针,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坚持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支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供求双向选择、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的新格局。

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70多岁的韩峰患高血压病已经10多年了,因为过去还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住院治病吃药所有费用都由自己承担。“我找亲戚朋友们去借钱,还不上就变卖家里的土地和东西,花了好多钱!”后来在当地参加了新农合,平时看病能够报销一半。几年前,他的女儿住院生孩子,在县里医院一共花了3000多元,报销之后自己只需要拿不到1500元。韩大爷由衷地说:“新农合真是帮助我们农民省钱了!”

70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从自费看病到全民医保的重大变化。1966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乡杜家村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当时,村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每次看病只交5分挂号费,吃药就不用再交钱。村民全部参加了合作医疗,两年试点下来还有结余。很快,合作医疗制度在各地农村得到推广。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6月底,新农合覆盖全国,这项覆盖8亿农民的制度的建立,让农民看病从此告别全自费。新农合为农民“兜底”的健康保障,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过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并率先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两江试点”。2007年,中国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14年,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目前,中国基本医保制度覆盖了13.4亿人,成为全世界覆盖人群最多、规模最庞大的全民医保体系。

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连续多年增加人均财政补助经费,用于补助城乡居民医保筹资。目前,基本医保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个人自付费用仅占28.7%。基本医保衔接各类人群的特殊保险,大病人群有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贫困人口、低保户等困难人群有医疗救助制度等。

越来越多好药纳入报销范围。2018年,17种抗癌药通过谈判降价后纳入医保;2019年8月,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公布,绝大部分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进入目录;2018年12月,国家在11个城市试点药品集中采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好药才有资格竞标,中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2%。

异地报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自2017年1月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启动以来,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越来越多,受益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7月底,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超过2万家,达到21598家,国家平台备案人数450万,200多万人次从中受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经过了从无到有、试点探索、全民覆盖和新一轮完善等发展阶段。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夯实人民健康基础的关键。“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建设医联体、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系列“组合拳”不断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进入新时代,如何维护人民健康,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新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为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贡献出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住房
住房租赁的 挑战与对策
新住房制度的地方实践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住房保障实践探索
论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现状及解决办法
辽宁公租廉租房并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