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还是熟难生巧?

2019-10-18 02:15靳娜妮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陈尧洗澡水熟能生巧

靳娜妮

北宋时期,一老翁取勺油高高倒向葫芦,穿过其上的铜钱眼而不粘一滴,以此告诫骄傲的陈尧咨“熟能生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勤学熟练。然而,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已然颠覆于以往,那么老翁的言论在当下依然是合适的吗?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陈尧咨,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如射箭一般性质。

著名“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提倡“演戏要带三分生”,全熟反而出毛病,一定的陌生感才是演员最好的状态。对此,我深表赞同。所谓“熟”,只是获得了基本的能力,“巧”字是谈不上的;要想“巧”起来,还得有“生”,有探索,有创新,以及对未知境界的渴望。所以,在我看来,当今时代变革下,“熟能生巧”亦可变革为“熟能,生巧”,意即前文所言:熟是能力,生才巧。

这样的道理,放在科学界再合适不过了。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发明者创造者皆是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小现象之中获得真理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在苹果从树上落下这一普通现象中,他探索出了不普通的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成为17世纪自然科学界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再比如小时候的瓦特,对水烧开后不断跳动的壶盖十分感兴趣,面对祖母“水烧开,就这样”的回答,他并未罢休,仔细观察后得知原来是蒸汽的力量,这样的思考正是日后启发他改良蒸汽机的重要认知。若是瓦特对这一现象熟视无睹,很难说会不会有后面的工业革命了;再有阿基米德由洗澡水的水位变化,发现了浮力原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因为注意到放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逆时针方向,认为水漩涡与地球自转相关,从而发现了有趣的谢皮罗现象……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发现,在人类进步的层层阶梯上,熟难生巧了。如果人人都以“熟”为准,那么很难想象人类社会将会朝何方向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故宫博物馆更是众多瑰丽的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但故宫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作为北京著名旅游景点外,还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走进社区的故宫讲坛和连载漫画《故宫回声》的推出,都让我们改变了以往对故宫的刻板印象,甚至还有登上荧幕的《上新了,故宫》,更是让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受到国人的热捧……如此种种,皆因“生”的创新、“生”的探索,正是因为这份“生”,我们才见识到了故宫的另一面,否则,我们所熟悉的也只能是那一栋栋冷冰冰的建筑罢了。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对轻车熟路的事情难免会心生倦怠,我们通常所说的“熟”已不再具有优势,相反,它已然成为了一种禁锢,禁锢了人们更进一步深入钻研的渴望,限制了人们再去创造发现的自由。所以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时间我们得抱着一种“无知”“求知”的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事物,这样你才能学到更多,所谓“大智若愚”,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圣人说过“温故而知新”,这里,我想说“温熟而知生”。请用你“熟”的情怀和“生”的态度去感受吧,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幸福。行动起来吧,切莫让这份美好锈蚀在你所谓的“熟”之中!

【教师评点】文章题目巧妙化用成語“熟能生巧”,并在开头也提到了“熟能生巧”的典故,从而引出在当代“熟难生巧”的论点。正文部分主要列举了科学界一些伟人的事例,为这一论点提供了有利而充分的的论据。之后又引入了故宫创新的例子,再次阐明论点,后面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态度,发起呼吁,结尾部分画龙点睛,再次强调了文章的中心主旨,呼应了文题。全文行文流畅,条理清晰,主旨明确,可以说是一篇佳作。(指导教师/李新平)

编辑/华放 关晓星

猜你喜欢
陈尧洗澡水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
一屋三室
熟能生巧
斯嘉丽·约翰逊 能否为你喝了这盆洗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