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2019-10-18 01:52张玉荣
小康 2019年29期
关键词:制砚端砚肇庆

张玉荣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百姓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古代读书人渴望拥有的一方简朴上佳的端砚,到风格造型日益丰富,纹饰更为生动多元的收藏精品,而今,端砚文化传播越来越广,衍生产业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接地气。端砚,这一享誉盛名的古老产业,在传承与重生中,正在面临着新的创新和挑战。

“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诗歌所颂无他,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也。

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 ,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满誉天下。作为文化重要纽带的端砚,这一古老产业的传承和重生,正在不断摸索与创新。

漫步在“中国砚村”——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白石村,全村占地约3.8万平方米,世代以砚为耕,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农业合作社的年代,不同于周边村子种田劳作,白石村内有几个生产队专门做端砚,村民们按件计算工分。现在的白石村90%以上家庭从事制砚,规模较大的制砚作坊超过50家。

宽敞古朴的文化特色商业街上,端砚大师工作坊、拍卖鉴定中心、端砚展销门店鳞次栉比。走乡串巷间,《小康》记者发现,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以端砚为生,从事着采集、雕刻、运输、销售等相關产业链工作,屋前堂内都能看到不少刻砚操作台和现代电工设备。

从挑着担“跑江湖”到搞讲座讲故事

白石村高手辈出、大师集聚。对于土生土长、秉承古法、不断创新的梁佩阳来说,回顾往昔总是感慨万分。

上世纪80年代初,梁佩阳继承祖业开始制砚生涯。在他的紫云天工端砚艺术馆,馆内摆满着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砚台。顺着馆内楼梯往上走,墙上挂着梁佩阳从事端砚行业不同阶段的“岁月记忆”。

从17岁高中毕业后弓着身子在麻仔坑洞内采挖砚石,到挑着担“跑江湖”全国各地推广端砚文化;从1982年开设“大德利端砚厂”培养专业技师,再到日本举办“中国文房四宝端砚展”;从被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获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再到《紫光阁庆丰砚》被国务院办公厅选用……梁佩阳的整个“端砚人生”见证着这个古老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和梁佩阳一样,改革开放之后的1978年,端州区端砚协会副会长李社洪同样有着跟随父亲“跑江湖”的难忘经历。“那时我已经上北京了,白石村不少人开始在北京开店销售砚台,端砚也从以前的国营厂定制转变为市场商品。”李社洪说,端砚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日本领事馆每年都会来他的店里两三趟购买端砚。小平同志当年去访问日本时,还把端砚作为国礼相送。

“端砚虽已久负盛名,我们依然要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丰富它的文化内涵,选料要精,要有故事可读。”梁佩阳说,他希望自己作品的能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放在那里,可以让客户过目不忘,能够把他感动。”

不同于以往挑着担揣着砚“跑江湖”,梁佩阳现今更为注重端砚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他在北京开了三家工作室,日常忙于参加各类相关展览会和推介活动。“搞讲座讲故事,推介我们的端砚文化。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是富有魅力的,很多人过来听,这群体当中很多就是潜在客户。”

从方正“小砚台”到多样衍生品

武人爱剑,文人赏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端砚,有着“呵气成墨”及“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的佳话流传,明清以来作为贡品更是盛行。

问世之初,端砚只是研磨工具,以后才逐渐成为一种使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端砚这一艺术品,是看它的实际品质,外加雕刻艺术。”李社洪说,端砚最重要的是石质,“比如老坑石,石中精品,就像婴儿的肌肤,刚剥的鸡蛋,柔嫩细腻。”

而雕刻艺术则是“因材施艺”,在石头上做文章,升华石头的价值。白石村中,刻砚高手云集,各家都有世代相传的绝技。程、罗、蔡、郭、梁、李几大家族各有所长,或擅长山水,或龙凤,或花鸟,或人物。在梁佩阳的端砚艺术馆,记者留意到,每一方砚台都在表达着不同故事,营造着独特意境。除了梁佩阳最擅长的龙雕、人物画娴熟老辣、栩栩如生,工笔花鸟、亭兰楼阁、蝇头小楷也有点缀其中,生动活泼。

随着时间的发展,各个家族各个门派的雕刻风格逐渐融会贯通,端砚制作技艺再次迈入新阶段。加上宫廷风、海派等诸多外来风格的浸入,端砚的造型更为多姿多彩,图案更加丰富生动。

中国制砚艺术大师、古砚鉴定专家柳新祥便是这一“集大成”的代表。

在柳新祥端砚艺术馆,门口即是一尊直径210厘米,高95厘米,重约7吨的宋坑石料鼓形·龙腾盛世砚,祥龙游走鼓身,狮首衔环两侧,雕刻精细,气势磅礴。2013年,此砚荣获吉尼斯扛旗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鼓形端砚”,也是中国砚雕历史上以“鼓”为造型的端砚。

鼓砚作者柳新祥如今已逾花甲。七十年代初,柳新祥师从名师学木、石雕工艺,后应聘于北京 “中国砚文化研究所”,专业从事我国历代古砚、名家藏砚、“宫廷御用砚”修复、仿制和研究工作。

“在北京不可避免会碰到肇庆的端砚,爱不释手,很想到发源地看一看。”机缘巧合,1983年,柳新祥来到肇庆从事端砚设计制作及古砚鉴定工作至今。他也将粗犷霸气、严谨对称的宫廷砚雕风带进肇庆,凡是他制作的砚台总是大卖,备受日韩市场的喜爱。

随着端砚文化传播越来越广,现今的端砚衍生产业越来越丰富和接地气。在李社洪的泓砚斋,记者看到不同坑洞的端砚及各种衍生品,比如茶盘、鱼缸、工艺摆件等。“我们现在也要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需求,把实用的东西做成精品,还可私人定制。”

传承发展仍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和中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端砚这一古老产业如何延续发展下去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这其中就有资源保护、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问题。

“端砚石是大自然赐予的不可再生资源,坑石手工已经开采了1300多年,现在科技发达了,一年的开采量相当于以前100多年的开采量,老坑近30年来的开采总量是唐代至清代开采总量的近100倍”。2000年,梁佩阳写下了《保护端砚石资源,加快发展端砚业,发挥端砚在肇庆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的提案,呼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重视对端砚石资源的保护。

“很快,政府就封坑了。”2000年,端砚被列入“保护性稀有矿产”名录。2003年,肇庆市为消除非法开采,全面“封坑”,五六十个出产端砚的主要矿坑被封上了洞口。从此,端砚进入“纯库存加工”时代。

“端砚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作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梁佩阳告诉记者,专业层面上来说,端砚整个产业链从业人员大概是1.5万到1.8万,雕刻为主,占比70%左右,其它配套服务像运料、打磨、销售等,占比30%左右。“培养专业的雕刻人才,仍需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資金支持。”

柳新祥同样深有其感,他身体力行要将自己的端砚艺术馆开成个人博物馆,把讲课培训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缺乏兴趣,不愿从事这一行业,更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严重影响端砚技艺的传承。”柳新祥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端砚制作人才的培养和帮助力度,给予制砚大师们更多优惠政策和条件,鼓励大师多带徒弟,多出精品,大力传播端砚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端砚历史,通过学习制作,把端砚文化和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传统工艺美术复苏,国家、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不断给予政策与资金的巨大支持。一直以来,肇庆市、端州区历届党委政府,对端砚文化高度重视,为推广砚文化不遗余力。在今年3月举办的第43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当地政府组织了165家端砚企业,携5.6万方精品端砚进京参加展销。肇庆端砚界23名国级大师的30方精品端砚也同台亮相展出。自从2004年荣获“中国砚都”称号后,肇庆端州已连续三次顺利通过“中国砚都”复评,开幕式上再次获牌。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桑福金说,广东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砚都这块牌子,近年来,为大力推动端砚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和办法,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使得端砚在整个中国砚界的发展名列前位。不仅砚种砚雕走在前列,且政府职能也行使、管理得很好,肇庆这个“中国砚都”当之无愧,希望“中国砚都”今后越办越好。

编辑/韩静

猜你喜欢
制砚端砚肇庆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蒲会英《山村霞飞早》
肇庆学院封
探究徐公砚的制砚艺术与创新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徐公砚的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端砚收藏的来源
端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