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合理期望

2019-10-18 08:11沈卓卿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唐诗家长孩子

沈卓卿

强强一直是别人眼中的“聪明”孩子,2岁的时候就可以背十几首唐诗,于是父母决定让他多背唐诗。一开始,孩子兴致很高,不久就感到有些乏味和困难。妈妈便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背了那么多首诗了,你怎么就不能比他们强呢?”强强感觉不到“比别人家孩子强”有什么好处,更体会不到妈妈说的“背唐诗对你以后有好处”,无论父母怎样喝斥和教导,他能躲则躲、能赖则赖,背唐诗计划就这样夭折了。

一项有关3~6岁幼儿父母期望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至少能读到本科以上,这正好反映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有时,父母期望与父母行为会不一致。比如像上文提到的例子中,父母期望孩子多背唐诗,但并没有给予其足够多的教育支持,甚至用“别人家的孩子比你会背的唐诗更多”这种方式去“鼓励”孩子,反而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长期望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情,在很多时候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不合理的期望会产生消极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影响孩子的发展,也影响亲子关系。所以,设置合理的期望非常有必要。

什么是父母期望

父母期望一般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成长和发展的期待。内容包括父母对子女在身心健康、学业成绩、人际关系、未来职业、经济收入、社会地位、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父母期望与家庭冲突、家庭规范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儿童在家庭环境中感知到的心理压力源。

父母期望对孩子的影响

对儿童而言,除了父母期望之外,还会有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这两种期望之间的差值,决定了父母期望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父母期望高于孩子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产生压力。差值越大,压力越大。当孩子感到自己无法实现父母的期望时,可能会产生羞愧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等消极情绪,出现焦虑、强迫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当父母期望低于孩子对自己的期望时,孩子的发展没有足够的动力,成就动机也相应较低;当父母期望与孩子的期望相一致或略高时,孩子既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发展支持,也能够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从而产生积极的动力。

合理期望的积极作用

●强化家长的教育行为

对家长而言,期望可以强化他们的教育行为,增加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大,他们为孩子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很多对孩子有较高期望的家长以培养孩子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和责任,并愿意为此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如,有些父母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读书,或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放弃工作回归家庭,等等。

●使孩子获得支持,产生发展动力

对孩子而言,合理的期望既可以使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又可以为他们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产生积极的发展动力。很多研究显示,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较高,孩子的学业表现也会普遍好于其他孩子。

有社会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随机选择了班上的一些孩子,告诉老师这些孩子的智商要高于其他孩子。老师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对这些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学生们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提高了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要求。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成为班上的佼佼者。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羅森塔尔效应。期望是一种心理暗示和鼓励,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特别是来自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使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保持一定的心理倾向性,同时,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也就是说,父母期望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不显性的,孩子有可能产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也有可能产生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比如,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公园玩,玩着玩着,忽然听到什么东西落水的声音。一看,是个孩子落到了水里。这时,在一边拍照的孩子爸爸赶紧跳下去把孩子托上岸。我们围上去,看看有什么能帮忙的。这个看起来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吓得一直哭,嘴里念叨着:“妈妈,对不起,是我太淘气了……”此时,爸爸并没有特别严厉地批评他,妈妈也只是急着在照顾孩子。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平时应该常常感受到父母希望他平安和不淘气,才会在父母并没有指责他的时候表达歉意。

不合理期望的消极影响

合理的期望能产生积极作用,不合理的期望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儿子读中班的时候,我决定让他学钢琴,这是我从小未完成的梦想。我想象着他在台上优雅地为全场观众演奏,我在台下热泪盈眶的场景。奶奶和外婆也特别支持:奶奶不仅给我家买了一台钢琴,在她家也买了一台,说是方便我儿子去的时候演奏;外婆自己去报了一个老年班,说是以后可以一起弹。全家都对我儿子弹钢琴这件事情抱以很大的期望和热情。我找了一位非常出色的钢琴演奏者来教,她得过很多奖。每周三幼儿园放学后,我都带着儿子一起学钢琴,还拿小本子认真记录老师教的内容,回家陪他练琴。就这样过了两个月,问题出现了:首先,是我儿子的问题,他没兴趣了,他一开始觉得钢琴发出各种声音很好玩,可是,每天都要有规律地去按那些键且不能出错,一遍遍地重复练习,这让他觉得很枯燥,不想练,或者随便应付;其次,是我的问题,一陪他练琴就容易烦躁,因为我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他总是做不到,手型也不对,嬉皮笑脸地故意弹错,还不肯弹。甚至到了后来,我暴躁到用筷子打他的手,他一边哭一边练,直到最后再也不肯去上课和练钢琴……同时,那段时间他不愿意和我分享他在幼儿园遇到的有趣的事情了,养成了咬指甲的坏习惯,还会有一些不经意的耸肩和用力眨眼睛的抽动行为。

显然,儿子感受到我对他学钢琴这件事的期望很大,他一开始也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慢慢地发现这并不是一件简单能做到的事情,而我仍旧给他很多的要求和很大的期望,使他承受了超出能力的压力,引发很多消极的行为。同时,造成母子关系恶化。这与开头那个案例相似,都是父母给予了孩子不合理的期望。需要指出的是,父母不懂得或者没有给予孩子恰当的教育支持,也是期望无法实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期望的形成原因

孩子个人因素

一般情况下,家长期望来源于他们对孩子身体状况、性格、能力等个体方面的感知和分析。比如,大部分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性格外向、能言善辩的孩子,父母期望其长大后从事如律师或相关职业等;多子女家庭的家长期望孩子们可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当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理解存在偏差时,不合理的期望就会出现。

家长因素

和家长相关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家长的社会需求,比如“面子”,孩子的成就被用来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从而使家长获得较高的自尊和满足感。二是家长的自我延伸感,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往往与他们对自己的期望有关,家长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转嫁到孩子身上。当父母的社会需求特别高,或者自我延伸感特别强时,容易发生不合理的期望。

如何设置合理的父母期望

考虑孩子本身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条件,不能忽略个体差异,更不能在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后提出期望。

在学前阶段,随着孩子的不断发展,个体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表现出各自独特的爱好、兴趣、意愿和所长。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表达,能歌善舞;有的孩子喜欢思考,逻辑性强;有的孩子喜欢探险,爱好收集和观察各种昆虫;有的孩子喜欢运动,体能好……当孩子的爱好和父母的期望不一致时,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审时度势,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和支持,帮助其成才。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指挥孩子的行为,不仅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破坏亲子关系。

考虑父母自身的条件

在给孩子以期望的时候,父母要考虑自身的条件是否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在学前阶段,父母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做出示范,有时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习惯、道德、品行、人际关系等方面,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以身垂范。

考虑观念的发展

古往今来,“听话”一直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一种要求甚至期望,这种观念建立在传统的儿童观上。现代科学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既是独立的存在,也是不断发展的存在,更是富有差异的存在,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需要有一些调整。

与实施手段相匹配

与期望相匹配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这些要求通过不同的实施手段实现。在合理的期望范围内,父母必须采用相应的实施手段,以达到期望的目标。比如,父母期望孩子有比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在孩子从小班到大班,对规则的遵守从他律转向自律的过程中,必须提出严格明确的要求,而不是放纵自由,或者忽略冷漠。再比如,期望孩子有比较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父母就要鼓励孩子与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掌握适用的人際交往技能,而不是将他整天关在家里。

总之,家长对孩子有期望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合理。这种合理建立在家长对孩子和自身了解的基础上,应在与孩子沟通、陪伴、观察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并给予充分和恰当的支持。只有这样,家长与孩子才能统一目标,齐头并进。

猜你喜欢
唐诗家长孩子
唐诗赏读
家长错了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家长请吃药Ⅱ
唐诗新学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