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2019-10-18 08:50李昕桐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9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课程思政

李昕桐

摘要:文章把思政教育贯彻在“摄影美学”的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两方面传递“美丽中国”的思想。在讲授摄影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宣扬中国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让学生在新时代的美丽中国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并增加对民族的自信心。其意义就在于一方面让学生汲取摄影美学理论知识,同时培养中国气质;另一方面也通过摄影作品传递美丽中国的精神面貌。摄影美学课程力图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把课程内容消化、溶解在生活中,润物无声地体会中国之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产生对中国新时代、“美丽中国”的钦佩之情,引领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摄影美学;美丽中国;课程思政

摄影作为一种独特记录客观事物的艺术应该在對高深的美学思想的阐释中辅助摄影实践,又在不断的摄影实践中捕捉令人回味无穷、产生共鸣的本质内涵,悟出其中的美好、哲思。摄影美学的价值在于通过人物、景物、情境去烘托摄影艺术的崇高与价值,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善与美、动与静、真与情的完美整体。那么如何在摄影美学的教学中贯彻思政教育呢?笔者试图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传递“美丽中国”的思想。在讲授摄影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宣扬中国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让学生在新时代的美丽中国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并增加对民族的自信心。

一、以自然之美彰显美丽中国

在摄影作品中体现精神与形体的统一,传递一种正面的价值取向,实现“天人合一”。置于自然之中,山水自然的存在方式与摄影师的心境契合,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个世界,在自然风景中,领会栖息自然中的生命的人生真谛。美是主客体相统一的结果,是真、善的统一,自然风景摄影体现的美就是主体的人对大自然的积极审美,使主体的审美表现为和谐、统一的自由形式,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风光摄影作品可以为人们带来民族和本土的自豪感。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来阐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着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思想,正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基因。打开绿色发展之门,就能让守住绿水青山的人们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笔者试图在摄影美学的“风光摄影”教学中传递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思想,通过风光摄影表现黑龙江的自然风貌。带领学生摄影实践,走进自然,感受黑龙江春的盎然、夏的绚丽、秋的丰盈和冬的蕴藏。黑龙江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完好,原始的自然江山景观,江水清澈、蜿蜒东流、植被丰茂,令人心旷神怡。春天红杏梅、紫丁香争奇斗艳,一路芬芳;夏天观江,白云低,江水急,一路北去,浩荡泻千里;秋天金色的麦田、五花的山色,十月塞外秋意浓;到了冬天塞北隆冬千里雪,漫山遍野披银装。山水有形可见,又有灵妙的意趣。让学生在黑龙江自然风光的拍摄中得到精神的超越和解脱,增加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

二、以社会之美彰显时代精神

摄影美还体现社会之美。美存在于生产劳动中,是社会文化历史积淀于人的意识中的生产活动的本质。马克思的美学主张是“劳动创造了美”。社会性的美表现在积淀着人类历史文化意识的静态劳动成果或产品痕迹中。凡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美,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美。因为一切的自然都是被人化的自然,有人的烙印的人化的自然。摄影是一种文化价值,社会文化题材的摄影作品不仅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共同的心理氛围和一种文化共同的价值定向。表现得越多,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越高。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要求、理想、信念与价值需要在摄影作品中获得意义与表现力。摄影师在摄影作品中将时代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淀下来。所以摄影师要从自己时代最深的重心里去提炼作品。美与社会历史相连,是文化的积淀。同时摄影的生命力在于故事本身,要去把这个故事用最好的东西衬托出来,按照自己的演绎把这个故事发挥到最高的位置,这即是摄影的叙事功能。

美是主体和客体、规律性和目的性、有限和无限、个体和整体、存在和本质、内在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物质世界的完美统一。美是对于理想境界的永不停息的追求。历史存在着的一切价值都是人类自由的尺度。作为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社会的产物,都是人们取得成功的程度的标志。而且价值范畴中还交织着人与人、人与物的一切复杂关系,因而它折射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就是人的本质、美的灵魂。所以通过审美的棱镜,人可以在其中直观自身。

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汇聚在时代之美中。中国的快速发展,城市、农村、人的精神状态都呈现了新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这样的“美丽中国”特征都能在摄影作品中体现出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社会的方方面面,譬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儿童的快乐、积极进取的状态、地铁的有序、小区舒适环境、假期郊外的放松、人们在蓝天白云下快乐的融入……都可以通过摄影呈现出来。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就是最好的思政素材来源,引导学生拍摄彰显时代特征、时代之美的作品,让欣赏作品的人们感受到这种时代的气息,阐释共鸣。让学生在理性意识、伦理精神与和谐审美倾向中找到他们的理想社会。

三、以美育陶冶培养中国气质

摄影是精神的外化,摄影作品凝结了摄影师的精神气质。即摄影师通过与摄影对象的互动,把内心的思想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摄影师以宇宙人生为摄影对象,赏玩它的色彩、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内心最深处的心灵反映,凭借自己艺术的修养和对生活的领悟,将精神气韵融人到摄影作品中。摄影师只有内蕴美好的精神,才会外化出美好的摄影作品。摄影师需要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美学态度、个人风格和艺术境界。同时培养学生的中国气质。摄影美学课程要滋养大学生美好的精神世界: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感、时代感、爱国感。美好的生活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相互渗入、相互作用的过程。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理论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提高大学生的人生境界、道德水准,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树立服从党的领导的态度。在摄影过程中提升精神生活内涵和品位,追求美好精神生活。

摄影作品只有在艺术欣赏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摄影师通过摄影作品传递给欣赏者,之后是欣赏者与摄影作品之间的“对话”。欣赏者通过分析摄影作品,和创作者摄影师的审美体验进行沟通,体味、阐释艺术语言。所以让学生的摄影作品能够传递美丽中国的精神面貌尤为重要。通过每一幅作品传递每一个美丽中国的故事。让欣赏者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在审美愉悦中深化对新时代、美丽中国价值的认识和情感认同。

总之,摄影美学课程是通过摄影这样的大众爱好,将哲学美学思想自然渗透,使哲学、美学生活化,让更广泛的大众通过摄影理解美学、理解哲学,在摄影中追求美、追求和谐,回归自然,体会人生、体会生活的本真意义,感悟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时代之美。只有知道了什么是美,为什么美,才能通过摄影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才能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进入美好生活的新境界。摄影美学课程力图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把课程内容消化、溶解在生活中,润物无声地体会中国之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产生对中国新时代、“美丽中国”的钦佩之情,引领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课程思政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