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政观引领下的高校“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19-10-18 08:54丁宏寇玉达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一体化构建

丁宏 寇玉达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新的思政观,推进“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以心理育人为关键点,围绕十大育人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融合,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从而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新思政观;一体化;心理育人;构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树立健康第一的工作理念。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也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中共中央31号文件更是对高校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需要树立新的思政观,即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将“十大育人体系”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一方面打造涵盖十项指标的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另一方面就每个指标打造单项“一体化”育人体系。简言之,新思政观引领下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既是“十大育人体系”的一体化,也是每一项育人指标的一体化,只有真正将各个育人体系内在融通、外部衔接、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育人目标上,构建“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不仅是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更是为了提升育人效果,是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上,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学生群体特点发生了改变:学生群体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不强,社会抗压能力下降,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为此,我们在工作中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创造幸福人生,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

工作目标上,立德树人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事情,更不是靠某个部门单独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而应该是高校着眼于顶层设计、机制建设、激励保障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架构。为此,工作中,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心理育人的工作格局。要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基础,将思想道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感恩诚信教育、爱校荣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育人,全员参与心理育人,将心理育人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高校“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构建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

(一)心理育人的顶层设计和理念转变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更要求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更合理地设计心理育人的目标定位,加强顶层设计。传统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依靠心理中心专职教师开展知识宣传普及、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危机干预三个主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育人已经不是简单的处理心理问题,而是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三全育人”上。应该用积极的视角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激发学生潜能,弘扬正能量。转变心理育人工作理念,变干预为预防,变治疗为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生实际,挖掘心理育人内涵,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育人新模式,从而全方位、系统性地完成对大学生的人格培育和幸福人生导航。

(二)心理育人的目标定位和内容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十大育人体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心理育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九项内容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为此,在推进心理育人工作过程中,切不可就事论事、只做其一,必须将十大育人体系通盘考虑,统筹设计。从体制机制、工作思路、整体布局、工作要求、方式方法、条件保障等方面進行系统设计和规划,在心理育人内容设计上,要重点考虑课程、实践、咨询、干预等重要环节,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

(三)心理育人体制机制设计

要重点解决十大育人体系与“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关系问题,十大育人体系是“三全育人”的基础工程,是“一体化”育人体系建立的根基,只有将十大育人体系做实抓牢,“一体化”育人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如何进行“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关键,需要推进思想观念的一体化、组织领导的一体化、落实部署的一体化、考核评价的一体化等体制机制。简单说,只有高校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心理育人制度,包括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物质保障、考核体系等,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

三、高校“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深挖心理育人内涵。加强课程育人

高校的核心还是教学,心理育人也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际工作中,学校应该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和人文学科教师,尤其是要依托心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体系,着力打造“理论授课+团体辅导+网络互动+媒体推送”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体系。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健康”等必修课,开设“人际关系团体训练”“压力管理训练”“性教育与性文化”等选修课程。还应该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实际,适当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艾滋病、性与健康”等网络慕课。此外,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要以完成全面育人的观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统率课堂教学。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推进科教协同育人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功能之一,加强科学研究是促进课堂教学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学研究,推动科研项目成果同步转化,需要用理论引领实践,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和推广机制,实施心理育人科研创新团队培育专项支持计划,积极整合校内专业资源,发动校内师资队伍合力开展科研,实现理論与实践相结合、项目与成果相协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三)打通育人瓶颈。创新开展实践育人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育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加强心理育人,而是指在“大思政”格局下开展宽口径实践育人,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打破一直以来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不能有效解决理论内容和思维转化之间的关系”这一工作瓶颈,通过实践育人教育不仅引导广大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自己的青春,更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从而实现心理育人的目标。

(四)营造和谐健康校园氛围。加强文化育人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辅相成。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营造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心共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打造校园心理文化节、“3.25-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感恩教育及艾滋病预防宣传月等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讲坛、感恩手语操等品牌活动。此外,还应重点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为大学生提供艾滋病筛查服务等,应该积极与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开展合作,加大艾滋病防范知识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五)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加强网络育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不再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但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易于接受并且实效性和吸引力强的活动,是心理育人乃至网络思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要建立以校园网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题网站为主体,以易班思想政治网络平台为阵地的网络心理育人格局,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平台,争取实现心理健康知识信息化普及、教育活动信息化发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纸化操作,搭建心理健康教育集合平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六)建立闭环式教育管理机制,加强管理-gj,.

学校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杜绝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还可以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协同各部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建立闭环式教育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从心理育人的角度说,加强日常管理重点体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环节。具体说,应该建立新生心理普查制度,为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建立危机预警库,与专科医院建立转介诊疗机制,建立危机干预网络信息平台,争取实现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学生日常心理测试、学生咨询预约、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重点关注学生信息、学生危机干预信息及学生心理动态统计分析的整合,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七)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服务育人

在中宣部、教育部等几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在心理育人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大力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服务既应该面向在校学生,同时也应该发挥高校的社会功能,为社会重点人群如企业人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青年农民工等提供无偿的心理健康服务,通过提供服务,提升心理育人工作能力。此外,就学校内部而言,应该建立面向不同群体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如心理咨询、求职培训、就业指导、压力调试等,同时向曾受到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等的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

(八)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加强资助育人

心理帮扶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育人不仅包括经济帮扶,更包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重点特殊人群的心理帮扶,通过帮扶,让学生实现由“他助”到“自助”。资助工作中的心理育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资助政策经济帮扶本身,另一方面体现在由此展开的理想信念教育、励志奋斗教育、感恩诚信教育等。奖贷助补免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不仅具有物质帮扶的作用,更有心理疏导的作用,资助体系不仅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疏导,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教育引导,从疏导到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九)完善组织建设,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高校基层党团组织、班级组织、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凝聚正能量,把组织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间接发挥心理育人功能。同时,创新开展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教师党员的作用,教师党员在教学的同时强化育人,实施学业导师制,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此外,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的作用,依托公寓楼宇建立党支部,建立党团活动室,配备公寓心理工作联络员,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十)打造“幸福育人”团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近年来,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一直备受重视,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方面的关注稍显欠缺。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学校应该聚焦于辅导员个人成长、幸福生活、专业提升等问题,将思想政治辅导员、公寓辅导员、青年教师作为心理育人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充分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作用,让辅导员幸福工作带动学生幸福成长。学校应该设置专项经费用于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出台文件,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并将其与辅导员职务晋升挂钩。此外,还可以鼓励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辅导员组建工作室,通过定期举办辅导员心理沙龙、素质拓展、联谊交友会等促进辅导员个人幸福生活、快乐工作,用辅导员的积极心态和积极工作理念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得到充分重视。各高校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遵循人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采取主动、全面、全员、整体、多样化的方式处理心理、思想、道德、政治问题的模式,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群体心理引导,透过心理层面问题逐渐对思想问题进行处理,构建新思政观引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新时代思政观,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心理育人的大格局。

猜你喜欢
一体化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