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探索

2019-10-18 08:54李婷婷李宏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

李婷婷 李宏新

摘要:高校是前沿信息技术应用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地运用基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探索高校“微思政”教育新模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亲和力。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开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可以避免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发挥“微思政”教育模式的特点,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微思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熟练运用者,更习惯于应用各种类型的APP应用软件、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呈现出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创新发展,探索更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微思政”教育模式。

一、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一)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弊端凸显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采用一些人为可控的方式开展,例如集中授课,组织讲座,分组讨论,单独谈话等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模式、思维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相比于网络信息的快速性、丰富性等特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和教育当代青年人意识形态发展的主阵地,如何利用互联网及时有效地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弘扬社会正能量,在大学生中引导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是极为重要的,这也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二)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据2018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显示,2017年网民数量达到了7.72亿,而20-29岁的网民比例高达30%,手机已成为最主要的移动上网设备。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中均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助力就成为当今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采用“微”内容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体化和生活化,进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微思政”让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接地气,充分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满足了学生们对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性特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达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二、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特点

(一)翻转课堂,打破师生的界限

高校“微思政”是基于网络媒介的学习平台,利用网络本身具有的交互性良好的特性,使得开展“微思政”教育的教育者和学习者能随时随地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平等地交流和互动。“微思政”的教育模式很好地体现了翻转课堂的要求,在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可以随时转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有益的内容以及最新的知识获取渠道,使得学生在受到肯定的同时会更加愿意用这样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全面覆盖,打破时空的束缚

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教师都可以随时开展思政教育,学生也可以随时进入学习状态。采用“微思政”的教育模式,看起来没有在视觉上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则已经通过“微思政”的方式进行着全天候的、更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微思政”教育模式充分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与流动性,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方。这种思政教育的全覆盖性、即时性和有效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

(三)微言大义,打破传统的模式

“微思政”教育模式的有效开展必须顺应当代大学生学习的需求,用短小精练的文字、灵动清新的表达来打造精品“微思政”的教育内容,以便达到学生爱听、爱看、爱学的教育目的。“微思政”教育内容与传统冗长沉闷的教育内容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各类网络用语,甚至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图片、符号等方式来表达思政教育的内容。虽然运用了“微语言”,但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却并不“微”;虽然看起来每节“微思政”课程的内容不多,但讲授的知识却非常有针对性;虽然“微思政”教育开展的模式不固定,但教育的内容却实实在在地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与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沟通,在心灵深处产生碰撞,鼓励学生勇于表达真情实感,用“微”的形式开展思政工作的“大”教育,这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三、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有效开展的途径

(一)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微思政”教育平台

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开展必须有一个全方位的教育平台。通常情况下,第一步就要在高校官方网站上设立“微思政”学习专栏,甚至专门建设一个独立的高校思政教育学习的网站,用于学校教学与学生工作一体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形成合力,打造一个思政教育工作的“微阵地”。接下来,还要加强学校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建设,重点关注学校有关思政教育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的内容建设和维护,使得微博、微信可以成为高校“微思政”的主力传播平台。第三,打造学校专门的思政教育学习APP或小程序,利用APP或小程序的便捷性和趣味性开展“微思政”教育,用大数据技术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微思政”教育内容的改进和更新,进而使“微思政”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

(二)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思政”教育课程

高校“微思政”教育课程首先要符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微思政”课程的表现形式和教育内容则是丰富多样的。比如,清华大学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传统思政课程的每个知识点都录制成十分钟左右的慕课,让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使学生对这门原本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比如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作为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中领先的民办高校,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学科优势,开发了“智慧党建”,并上线了“微党课”,采用“热点人物+网红话题”的方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应该说,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丰富了原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创新了师生的沟通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率。

(三)维护秩序井然、安全健康的“微思政”教育环境

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是基于网络的创新教育模式,虽然有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足优势,但因网络环境复杂,各类信息良莠不齐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高校必须要维护网络秩序,确保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首先,学校对各级“微思政”教育平台均应进行有效監管,对官方发布的“微思政”课程内容、形式等方面均要有相应的主管部门进行把关,不允许任何人私自发布不符合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信息,确保“微思政”课程内容的健康性。其次,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团委、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形成健全的思政教育制度。例如:《关于“微思政”课程内容的审核与发布制度》《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检查与排除制度》等。再次,加强“微思政”学习平台的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在“微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参与学习平台的管理,他们可以担任网站、微博、微信、APP以及小程序的开发者、监督者、管理员、信息员等角色,随时防止一些有害信息进入这些平台,共同维护好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保护好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互联网高校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