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课堂话轮分配的“搭建脚手架”实践

2019-10-18 08:50欧阳超群王晓菁游毅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高校思政脚手架

欧阳超群 王晓菁 游毅文

摘要: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师话语不仅对课堂起着重要的组织监控作用,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师调控及组织课堂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分配话轮的“搭建脚手架”过程,所以思政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占据着话轮转换以及分配过程的主导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思政课堂互动中,学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思政教育效果,就必须同时调动思政教师“引导”和大学生“参与”两方面的积极性。针对继续教育(二元制现代学徒制班)和普通高职全日制在校班的学生特点,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中所使用的话语,应更注重话轮分配的“搭建脚手架”实践。通过“搭建脚手架”实践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思政课堂话题,在搭建合理支架的基础上引导话轮的分配与转换,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政:思政课堂:话轮分布;“脚手架”实践

一、引言

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堂与一般课堂中的师生交际有着明显区别,它的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情,同时也要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教育效果。在大学生思政课堂中,思政教师的“教师话语”使用频率较高,并且有意或者无意地控制了思政课堂中的话轮分配。为了促进思政教师与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相互之间的言语交流,思政教师应尽量在开展思政课堂教育活动时把话轮分配的主导权给予参与思政课堂的大学生,通过搭建脚手架实践创设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话题,在搭建合理支架基础上引导话轮的分配与转换。

在整个思政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互为主体和客体。在搭建合理的脚手架基础上,大学生在思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系统地参与思政课堂并最终吸收内化思政课堂传递的知识。本研究试图在Seliger关于HIGS和LIGS分类的理论基础上,通过选取四位思政教师组织思政课堂的话语,并剖析师生话轮分配的脚手架搭建实践情况,旨在考察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中的话轮分布特征、高校思政课堂中思政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话轮数量所占比例对比、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中话轮分配类型(个人恳请、全班恳请、小组恳请)的使用频率、思政教师与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互动话轮特征比较。通过探究思政教师的话轮分配对参与思政课堂的大学生话语输出量的影响,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中师生话轮分配的特征以及思政教师各种话轮分配方式的运用频率,为高校思政课堂在师生话轮分配方面提供些許建议,以期帮助提升高校思政课堂对大学生的教育实效,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话轮的概念界定以及Seliger关于HIGS和LIGS的分类

(一)话轮

Sacks(1974)定义话轮为如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某一主体的发言权,另一方面是指获得发言权的主体从头至尾所说的一段话。李悦娥、范宏雅(2002)定义话轮为说话主体以连续性的方式说出的话,并且这些话在整个会话过程中发挥着交流与沟通的作用。Allwright&Bailey(1991)都认为,课堂话轮分配方式有两种:个人恳请与全班恳请。后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小组恳请”方式。

(二)sehger关于HIGS和LIGS的分类

Seliger(1977)把学习者分为两类:HIGS(high-input gen-erators)和HGS(low-input generators)。前者能通过获取话轮引起和维持对话,使别人和他们对话,给他们提供语言样本,从而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后者似乎很少参与,只是在被点名时才会被动地参与对话。因为缺少参与,他们输入语言的有效性就会相对减弱。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某高校的四位不同教龄的思政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六周的思政课堂为研究内容。选取的四位思政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教龄代表性,他们的教龄分别为5年、3年、1年和2个月。本研究针对每位思政教师一个来自二元制班的大一新生班级和一个来自高中班的大一新生班级所开展的8次思政课堂的录音和语料的转写与分析,其中思政课堂内容均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的第三章节《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四、语料统计与结果分析

笔者主要针对此次四位思政教师的8节思政课堂现场录音的转写文本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主要包括这8次思政课堂中思政教师与大学生各自话轮数量所占比例的统计,以及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中使用个人恳请、全班恳请以及小组恳请的使用频率的比较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通过数据统计与归纳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一)四位思政教师所开展的8节思政课堂课中师生话轮分析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四位思政教师各自所开展的两个班级的思政课堂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在来自高中班的大一新生班级开展思政课堂时,思政教师的话轮数量所占比例越多,有效的话语输出量也越多;而在来自二元制班的大一新生班级的思政课堂中,思政教师话轮数量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并且有效话语输出量也较少。

(二)来自高中班的大一新生班级和来自二元制班的大一新生班级师生话轮数量对比分析

来自高中班的大一新生班级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话轮占据比例相对较大,有效的话语输出量也较多,而来自二元制班的大一新生班级,大学生的话轮数量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并且有效话语输出量也更少。

(三)思政教师使用全班恳请、小组恳请及个人恳请频率的分析与比较

思政教师教龄越高,对自身语言示范作用的要求也越高,并且在话轮分配中越倾向使用个人恳请以及小组恳请这两种方式,相对较少使用全班恳请的方式,并且思政教师在来自二元制班的大一新生班级中使用个人恳请方式的频率高于来自高中班的大一新生班级,同时结合笔者的观察还发现来自高中班的大一新生班级对思政教师的班会课堂互动与回应频率较高。

五、思政课堂话轮分配的“脚手架”搭建启示

脚手架(scaffolding)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学习者可以凭借辅助物完成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其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经过本次研究,笔者获得一些关于在思政课堂课堂话轮分配中“脚手架”搭建的启示,希望为高校思政课堂的开展提供些许参考,从而提高思政课堂的教育实效。

首先,在思政课堂的课堂话轮分配过程中,思政教师应重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为参与思政课堂的大学生搭建个性化的学习支架。思政课堂课堂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的课堂教学,它的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情,同时也要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具体地根据课堂内容,灵活搭建个性化支架,在不同学习水平的班级和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群体中搭建个性化学习支架,运用话轮转换技巧以及全班、个人和小组恳请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其次,思政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及时跟进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知识,为自己搭建一个利于组织课堂学习的个性化组织支架,并通过思政课堂更好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积极、乐观、自主的学习个体。同时,开展“真题”化实践教学,即实践教学内容取自于现实社会亟待解决的真实课题,从而更好地搭建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思政课程内容。

再次,在多种话轮分配类型的选择使用中,思政教师更应有意识地提高使用“小组恳请”的频率。因为思政课课堂中的分组活动涉及的不仅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话轮分配活动,同时还包括参与思政课堂的大学生之间的话轮分配活动,以及思政教师和学生间的话轮分配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师应为其搭建起一个互動支架,通过话轮分配提高思政课堂教育与学习双方的语言交流与互动。

最后,在活动中完成小组任务时,参与者始终处于一种交流合作的状态。思政教师完全可以在体验式教学基础上来完成思政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搭建的脚手架上进行体验式参与。思政教师可以依据课程内容来精心策划设计课堂活动,且通过这样的话轮不断转换更好地促进课堂的活跃度,使得这四个要素引导大学生在搭建的脚手架上愉快参与思政课堂,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双重目的。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高校思政脚手架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实地考察对思政课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的意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