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

2019-10-18 08:54王后雄鲁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双语教学现状

王后雄 鲁丽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访谈和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理论研究,以T大学为个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在今后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完善。由于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课程设置不合理、双语师资匮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材体系不完善、评价监督体系待优化等问题,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效果欠佳。由此文章提出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策略建议,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合格、专业的国际汉语教师。

关键词:双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现状;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有效性,实现两种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自由转换,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合格的专业化国际汉语教师,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具体化、明确化。此外,基于现实情况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尚且存在一定差距。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出发,有必要开设双语课程以提升学生利用外语进行汉语教学、传播汉文化的能力。目前涉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相关内容的学术文章并不多,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选题。基于此,本文以T大学为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尝试探索该专业双语教学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调查设计

本文以T大学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资料分析等多种途径收集数据,着重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研究对象

T大学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已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T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2013年开始正式招收国内本科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截止2017年秋,已有中国学生212人。本专业的课程安排主要有四大模块: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教学法,通过学习,使本专业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有较全面了解。目前该专业开设的双语课程主要有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汉籍外译、课堂管理和社会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T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向该专业2013级到2015级的本科生现场发放问卷,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学生关于双语教学的学习体验。为了避免单一问卷类型的弊端,本问卷属于混合式,以封闭式问题为主,辅之以开放式问题。问卷主要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被试者严格按照指导语的要求进行作答。一共发放问卷152份,收回问卷137份。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设置测谎题剔除无效问卷7份,其有效问卷130份,回收率85.5%。利用SPSS 21.0录入合格的问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取座谈会的形式与部分同学交流,更加详细具体地掌握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期望与评价。其次,对学院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等。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学院先后出台的三版培养计划,明确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培养方案的具体调整。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以及自身的学习体验等为本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

(三)数据统计

本文通过对T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虽然学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教学反馈和学生的学习体验,适当地调整完善培养计划,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状态,但是在专业发展规划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将具体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双语教学定位不明晰,学习重心偏移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准确定位,首先需要清晰地认识专业培养目标,从而科学地理解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其次,对“双语教学”概念本身形成本质性的认识,把握双语“教”与“学”的重心。调查发现,学生甚至包括教师对“双语教学”没有形成科学系统化的认识。学生对“双语教学”概念界定不清晰。95%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但调查发现学生并不明确目前学习过的哪些课程属于“双语教学”的范畴。大多数(82%)认为双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英语水平”,而“提升专业能力”、“开阔国际视野”等目标都居于次要地位。同样,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有失偏颇。教师将双语教学等同于外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竭力追求“双语”标签,十分注重语言形式,而对专业知识却有所忽略。双语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专业学科方面的智能结构、思维基础以及文化素养,语言层面的提升是双语教学的派生功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双语教学的理性逻辑截然相反,过分强调语言结构,学习重心发生偏移。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收缩

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目前,T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双语教学流于形式。首先,双语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学院将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停留在互译具体概念术语层面,有时甚至在不对等的互译过程中出现了认知混乱,并没有完全理解吸收专业内容。其次,双语课程的开设时间节点存在误区。有些专业课其内容艰难晦涩,加之学生缺乏相关课程的补充,存在理解性障碍。过早地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开展这类课程,无形中加剧了课程的难度,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此外,关于双语课程的辅助性课程,如基础英语,相关专业课程等,在课程设置比例、时间节点等方面存在偏差。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第一版、第二版培養计划,发现该专业的基础英语课程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而三、四年级涉及英语相关的课程微乎其微。这样的课程设置强调前期英语专攻与强化学习,但后期复习巩固与应用有所脱节,不利于学生双语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导致教学效果欠佳。但在第三版培养计划中,T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了部分调整,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双语课程。英语相关课程持续保持一定的比例,稳健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促进英语与学科教学融合。但占比始终低于中文课程,凸显专业特色。

3.教学师资配备不充足,教学质量降低

充足的师资配备是有效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和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殊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双语教学独特的教学目标,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高校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以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查发现,能够胜任双语课程的教师相对短缺。目前T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70%原来从事英语教学,其他的教师曾担任非语言类专业课教学,真正符合双语教学要求的专业化双语教师凤毛麟角。实践证明英语学科背景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是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学术功底扎实,但是外语应用能力有限。教师知识结构失衡导致双语教学水平偏低,难以达到双语教学的标准和要求。调查表明,从整体来看学生对教师双语教学效果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5%的学生认为部分双语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跨语言融通性较差,课堂上经常照本宣科,有时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课堂互动较少。访谈中一些教师谈到他们参与相关学术会议或培训的机会非常有限,而双语教学要求高,教师的备课时间明显加长,教学压力较大。与本专业的相关领导访谈得知,学院计划专门聘请美国教学专家以及外国语学院的语言学专业教授负责某些双语课程,并且积极鼓励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积极参加英文类学术会议,提高学术造诣和外语应用能力。学院将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科研团队,语言和文化相融,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4.学生英语听说技能不精湛,学习负担加重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在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重视掌握书面知识,忽略全面发展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学生认为实施“英、汉双语教学”模式的障碍是“英语水平有限”。在双语学习过程中,超过25%的学生需要教师重复后才能听懂授课内容,甚至5%左右的学生需要教师逐句翻译。而且学生缺乏语言输出能力,接近80%的学生不能使用正确的语法规则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之双语课程本身学习任务重,内容难度高,学生有时无法跟紧上课节奏,学习效果难以保证。超过60%的学生坦言以双语的形式开展课程增加了学习负担。与单语课程相比,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问精力完成课后巩固练习。由此可见,学生语言能力有限使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受到削减。因此,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灵活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5.教学材料编写不精良。教材选择困难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选择合适的教材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双语教材主要有四大类:国外原版教材、国外原版教材加中文注释的导读本、国内编写外文教材和中文教学参考资料。调查发现,T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课程教材选择不够规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规划。首先,学生对教材类型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超过70%的学生选择国外原版教材加中文注释的导读本,这类教材虽然和原版教材内容一致,但注释版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学案例等已与当下生活实际不相符,时效性缺失。而且中西方文化和课程体系存在差异,外文原版教材很少涉猎中国元素,教学情境与中国的教学实际情况不相符,学生在双语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理解性障碍。其次,教师于教材选择方面存在的误区是过分追求“原汁原味”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教师一般会选择国外原版教材,这类教材内容难度高,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而且课堂观察发现,一些教师在班级讨论中完全使用英语,结果导致部分语言水平较薄弱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一直处于被动紧张的学习状态。此外,双语教学资源有限,缺乏参考读本、配套练习。目前学校图书馆几乎没有提供双语教辅资料,全英文教材难度偏高,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形成对双语学习的抵触心理。因此,选择适合的教学材料是促进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6.评价规约机制不完善,效果监测缺失

建立完善的评价规约机制是监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T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首先,就考核形式而言,当前主要以标准化测验为主,着重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效果。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评价标准维度单一,缺少对语言应用能力、专业知识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考察。其次,评估对象单一化。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学院仅重视教师对学生双语学习效果的考核,而学生对教师双语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却流于形式。每学年学生都会通过教务系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但是对评教结果的分析发现,学生的评教分数整体偏高而且区分度较小,基本都在90分以上,主观评价以积极乐观满意为主。事实上,这样的评价结果与实际不相符,根本无法真实反映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以及双语教学实施效果。本次调查發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双语教学课程未达到其目的。因此,不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本文通过对T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尝试探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长效发展路径并提出明确双语教学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双语学习资源、慎重学科教材选择、完善评价监督机制等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

(一)明确双语教学定位,规划专业培养思路

实施双语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教学单位应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学术讲座,增进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理性认识。双语教学,是将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主要是英语)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并使语言和学科知识被学习者同步获取的一种模式。其最本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外语思维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次,学院要努力加快国际化培养进程,加强国际联合办学,积极聘请外籍专家学者莅临学校指导,优化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思路。学院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遵循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为了赶时髦或应付高校教学评估,不顾实际情况单纯追求“双语”标签。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调动课堂积极性,使双语教学落到实处,达到最佳效果。

(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注意双语教学范围

优化课程体系,注意双语教学范围,即关注双语课程的开设内容、时间点以及两种语言使用比例等问题。首先,双语教学应该重点开设基础主干课程,这些课程体系规范,内容集中,而且教材资源丰富,自主选择空间较大。根据外语教学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教学理论中的“语言共核”思想,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关联课程组,共享教学资源,提升双语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双语课程的时间安排要基于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水平和专业认知能力具体调整。一般认为,双语课程开设于第五学期比较合适。经过前期基础英语学习和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所提高,为双语课程学习奠定了语言基础。同时这学期开设的大量专业课程与双语课程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最后,关于双语教学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双语教学不排斥用汉语解释一些重难点知识。从长远看,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适应性,但要把握好“度”,随着课程的推进和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适当增加外语授课比例,可以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步提升,突出双语教学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是推动双语教学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学院要积极支持教师考取双语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组织双语教师进修培训和资格再认定,着力考察教师在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专业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三方面的能力。注重双语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培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当开展双语教学公开课,教师之间互听互评,取长补短。积极鼓励双语教师远赴国外孔子学院教学,学习借鉴国外双语教学模式,积累双语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并且学院要大力引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和海外归国的专家学者,不断优化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其次,学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参考国内外部分高校建立的双语课程认证机制,根据课程标准对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赋予不同的系数,在职称评定、奖金发放等方面给予双语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此外,学院要积极推动高校交流与互访,加强校际间的联系与合作,周期性地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考察和观摩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四)开发双语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只有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足够熟练的程度,才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也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优化双语教学环境,开发特色学习资源,努力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对提升双语教学质量尤为重要。首先,学校主管部门应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双语校园建设,营造浓郁的语言环境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院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循序渐进地开展语言课程,保证学生语言学习的适应性和连续性。其次,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强化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通过开辟英语学习俱乐部、课余时间播放英文广播、尝试让学生阅读一些英文原著等方式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拓展语言学习途径,加强学生英语课外延伸学习。此外,就学生自身而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系统,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动,珍惜每一次发言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外语应用能力。

(五)慎重学科教材选择,参照学界专家推荐

选择合适的学科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慎重选择。就教材类型,大家的共识是推荐使用国内外名牌大学使用的教材或学术界专家推荐的内容丰富、体系结构完整的高质量教材。教师在使用这类教材时需要考虑教材结构是否适合学习过程,教材内容是否实用丰富并且处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就逻辑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同类教材认真比对,考量教材的叙述方法、难易程度等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就教材难度,教师应优先选择入门级教材。部分教材信息量大,内容难度高,对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直接利用与学生的实际学情不符。根据克拉申(Krashen)输入假说,学生可以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下,利用情境、上下文或超语言信息等理解稍超出于现有水平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按照课本的基本思路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专业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重新剪裁改编一本双语讲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教材和讲义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难度,有效缓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压力,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六)完善评价监督机制,优化双语教学效果

不断完善评价监督机制,优化双语教学效果。一方面,就学生双语学习效果评价,教师要积极构建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争取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平时测验的完成度。每次测验尽可能将具体的要求和范围告诉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一个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就某一次具体考试,将笔试与口试,个人交流和小组讨论结合,使评估考核更加客观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就教师双语教学效果评价,学院要积极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多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将质性与量化评价、教师督导组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院组织教学评估小组不定期地深入双语课堂跟踪检查,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师的双语授课情况。学生是教学活动最直观的参与者和感受者,学院领导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双语学习的满意度。争取逐步形成符合双语教学特点的评价体系,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双语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完善。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使得双语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學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以T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问题更加具体,T大学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可能也是其他院校的现状微缩,期望本研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长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双语教学现状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