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导演风格研究

2019-10-18 09:18陈昊
艺术评鉴 2019年17期
关键词:叙事题材情感

陈昊

摘要:作为日本平成时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大师之一,是枝裕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执导拍摄了十余部优秀的剧情片,获得诸多奖项。影片立足现实主义,探讨社会问题,以平民视角展现日本家庭日常生活,温热中含带冷峻的审视,聚焦人性,关照生命。本文试以是枝裕和具有代表性的若干部获奖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是枝裕和导演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是枝裕和   导演风格   题材   叙事   情感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155-02

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都练马区,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系,1995年执导的处女作电影《幻之光》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奥塞拉奖,随后拍摄的《下一站,天国》(1998)与《距离》(2001)都具有较强的实验色彩,2004年拍摄电影《无人知晓》获戛纳最佳男演员奖,此后开始蜚声国际,相继创作《步履不停》(2008)、《奇迹》(2011)、《如父如子》(2013)、《海街日记》(2015)、《比海更深》(2016)、《小偷家族》(2018)等影片,以极大的创作热情与天才的导演智慧在二十余年的导演生涯中保持着密集而又高质量的产出。

相较于日本电影,中国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对是枝裕和的影响更大,其导演风格深受侯孝贤电影影响,随后在电视公司拍摄了关于侯孝贤与杨德昌的专题片。在早期创作经历与偶像导演的共同影响下,是枝裕和立足于现实主义题材,关注社会现实,形成恬淡、舒缓、静观的独特风格,影片以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温热向上的叙事风格见长,以底层人物的平民视角作切入点,同时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在影片中较多的保留下来,使得他的作品风格介于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静观的镜头竭力还原生活的细节,如水般的温情灌注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之中,连贯叙事中潜藏的绵长情感赢得观众心理认同。

一、题材选择:残缺家庭

1995年,是枝裕和迎来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幻之光》。这部作品曾请侯孝贤导演指导,对生命的思考蕴藏在摄影机的凝视中。同属对生命主题的影片还有《下一站,天国》(1998)与《距离》(2001),这两部影片都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质,运用了大量纪录片拍摄手法。2004年拍摄一部关于儿童题材的电影《无人知晓》,迈向以日本家庭为主的电影创作方向。影片是一则真实事件改编而来,1988年在东京一间房子里发现了一个孩子的尸体,以及三个像乞丐般的儿童,他们的妈妈遗弃了他们。14岁的大儿子带着几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过了近半年的时间,最终酿成了惨剧。当时在读大学的是枝裕和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事件,十多年后以此为蓝本拍摄《无人知晓》。一开始就处于缺席状态的父亲使得母亲这一角色在家庭中占据重要作用,而母亲这一家庭成员之后的缺失导致一个悲惨的故事的发生。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家庭总是残缺但充满温情,家庭成员的缺失尽管有所遗憾,但在波澜不惊的镜头下潜藏的情感更加持久深沉。2008年电影《步履不停》同样缺失家庭成员,本该成为医生做父亲接班人的大哥纯平意外身亡使得平静的家庭产生一丝裂痕,影片最后父母相继去世,次子良多成为新家庭的核心,两代人终于达成了和解。

是枝裕和的日式家庭电影似乎一直对不完整的家庭颇为偏爱,除上文提及的几部影片外,《奇迹》中因离婚分居而对于弟弟来说母亲角色的缺席;《如父如子》中亲生子女的缺失与回归;《海街日记》表现的是父亲离开直至去世以及母亲愤而出走的家庭状况;《比海更深》则将故事置于父亲去世的背景下。是枝裕和一直关注日本家庭中个体生存状态与家庭间的互动,无论家庭成员中缺席的是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甚至是子女,都会造成不同人物情感表达的差异与错位。

二、叙事手法:非戏剧化叙事

非戏剧化叙事是是枝裕和一贯擅长和坚持的,纪录片出身的他善用长镜头表现生活的点点滴滴,基本遵循时间顺序,在时间的消逝下带动情节的发展。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没有太过耸动的情节,或者说他喜欢用轻描淡写的手法来表现生活中的深层情感。家中无事发生,一切都是隐忍,只剩下时间的流逝,是枝裕和大量采用客观中立的镜头语言巧妙地将日式生活与时间结合在一起,他擅长在影片中使用大量固定镜头,兼用长镜头来渲染情感、交代日常生活以及突出细节,很少采用主观镜头或特写镜头增加情绪,力图淡化作者的主观立场。是枝裕和曾在采访中坦言,“我更愿意和对象保持距离,和他们共同分享这份空间与时间。”①

影片《如父如子》中野野宫与斋木两个家庭抱错孩子,是枝裕和电影很少有这样外显的激烈矛盾,但他继续用沉稳的叙事和细腻的刻画娓娓道来,继续以第三人称视角观察故事的进展,并采用平行叙事的方式将两家人的碎片生活拼凑在一起。两个家庭经过几个月的磨合,终于把孩子换回来,期间穿插良多与自己父母和解的橋段,造成过去与现在两代人之间的互相映射。在《无人知晓》中,阿明跑去和母亲情人之一借钱。面对很可能是父亲的男人,阿明并没有情绪的起伏,就像是去见一个年长的朋友。导演也没有玩弄气氛与情感的伎俩,保持客观中立的镜头,默默目睹事件的发生。是枝裕和从不在影片中对人物加以鞭挞,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也不是法官。②除开头的倒叙之外,这部电影看不出任何技巧性,纪实的手法让故事像水一样流淌,是枝裕和的功夫体现在其中大量生动而巧妙的细节,比如不合脚的鞋,长长的头发以及残留的一抹指甲油。

是枝裕和的电影模糊了时间人物地点,故事也不再集中,松散的、碎片化的情节片段将电影分割开来,非戏剧化的处理手法淡化了叙事,诗化了生活,摄影机贴近生活却从不加以干涉,如淙淙泉水流淌将生活娓娓来,没有特殊的强调也没有特殊的回避,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戏剧却韵味十足。

三、情绪书写:绵延中的情感

除电影题材选择的特定倾向与非戏剧化叙事手法外,是枝裕和习惯将情感内敛于细节的背后,这种细节既包括物品也包括琐事,这些细节折射了情感的微妙变化并使得情感更加含蓄隽永。是枝裕和导演在电影中并不强调感情的力度,而是深度,情绪往往蕴藏在家庭中的每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中,经过岁月的磨洗再显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在是枝裕和电影中,家庭的缺陷并不是以成员的回归达到完整,而往往是需要情感去弥补。是枝裕和总是以大量琐碎细节塑造生活,将情感埋藏在细节中,淡淡的情感随着时间绵延愈发浓重,人物最終被情感所治愈。

日本是一个恋物的民族,影片《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在故事里住了很多意象,这些看似家常里短的东西,其实都指向了人物的情感。母亲坚定地认为多次出现的蝴蝶就是自己死去儿子的化身,去捉蝴蝶的身影让人看的既心碎又感慨。这些细节如同回忆中的节点,处处透露着平凡家庭的欢乐与唏嘘,让人心生亲近,感同身受。是枝裕和在访谈中谈及《步履不停》时说道:“那部影片除了细节别无他物。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即是生活。这正是戏剧性之所在——在于细节。我在构建每一个场景时,都试图添加细节——睡衣、牙刷,以及其他一些你会在一栋房子里找到的、有助于加深(观众对于人物的)情感的物品。”③《海街日记》里出现的梅子酒、鱼拌饭、烟火,都被注入了浓郁的人情气息,暗合了女孩们对家庭的寄希和对亲人的思念,为生活增添了一抹诗意。《比海更深》中良多跪坐在桌前,用父亲留下的砚台研墨,在经历更多后才逐渐在砚台上体会出生命的质感,一推一拉之间,就像在与逝去的父亲对话。

是枝裕和着眼于日式家庭中家长里短的生活琐碎,展现个体在家庭中微妙的情感表达,这种微妙情感看似单薄实则坚韧,是个体生命在家庭中的最终指归。生活还在继续,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会随着时间消逝,留下的只有历久弥新的感情,是枝裕和影片所孜孜追寻的,正是这种绵延的情感。

四、结语

是枝裕和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艺术的导演,他的作品虽然大多冲突性不强,但绝不乏味,在家长里短之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气息,让人心生亲近。二十多年来的导演生涯,是枝裕和从日式家庭入手,坚持非戏剧化叙事的生活流,追寻深藏在细节背后的绵延情感,最终形成了自己温情细腻同时又不乏力度的导演风格。是枝裕和一直是一个诗意生活的倡导者,他总是回到自己民族最底层的东西,去寻找艰难生活中的慰藉。

注释:

①是枝裕和、朱峰:《生命在银幕上流淌:从<幻之光>到<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对谈录》,《当代电影》,2018年,第07期。

②是枝裕和:《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18年。

③[美]马克·席林、博源:《是枝裕和访谈》,《世界电影》,2012年,第01期。

猜你喜欢
叙事题材情感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情感
台上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