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电影美学视域下的文化表达思路构建和探索

2019-10-18 09:18马浩
艺术评鉴 2019年17期

马浩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类型电影快速发展,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对类型批评、类型美学等电影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由于我国电影市场并不成熟,缺乏完善的生产制作体系,导致我国的类型电影在电影市场、政策环境以及电影创作领域三方博弈,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类型电影的要素,并以犯罪类型电影为例,分析了我国犯罪电影文化表达思路。

关键词:类型电影   文化表达思路   电影制作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159-04

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推动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我国电影的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59亿元,201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了600亿元,涨幅超过10%,中国电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然而,我国电影规模和数量快速增长,但是电影类型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某一种类型电影票房取得好的成绩后,大量的投资人涌入市场,集中制作某一种类型的电影。2013年赵薇导演,赵又廷、杨子珊、韩庚等主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以后,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被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随后,内部电影市场涌现了《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七月与安生》等众多青春类电影,但是电影制作水平差次不齐。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电影制作水平以及编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影市场可谓百花齐放,2017年吴京导演的军事题材电影《战狼2》取得了56.8亿人民币的好成绩,位列中国票房第一。2018年同样以军事题材的《红海行动》票房取得了36.51亿元。同时,涌现了以《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白日焰火》等一系列犯罪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解救吾先生》充分吸收了好莱坞犯罪片的叙事模式,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犯罪片美学风格,电影在表达公安干警维护社会治安,与犯罪分子英勇斗争的同时,并积极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导演带有浓厚的美学追求。

一、类型电影要素

类型电影指的是虚构类故事片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以及相似的叙事元素,按照不同类型规定制作出来的电影。类型电影是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好莱坞形成一种电影制作方式,也就是根据观众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消费习惯分析研究确定下来的一种方式,让电影像工业化生产一样制作,从而获得高额的电影票房。这是好莱坞电影全盛时期采用的一种电影制作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喜剧片、犯罪片、西部片、科幻片、战争片、歌舞片以及生活情感片等。不同的类型电影拥有不同的观众,比如男生喜欢犯罪片、科幻片、战争片等类型电影,女生则倾向于爱情片、歌舞片等类型电影。类型电影有三个特征:第一,公式化的情节,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比如西部片中会出现正反两方,犯罪片出现警察和犯罪分析;第二,定型化的人物。固定的叙事模式往往会初选一个符合情节的人物,比如西部片会塑造一个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歌舞片中会出现一个能歌善舞的贫穷小姑娘;第三,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特定的场景、特定类型电影具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功能和象征功能,比如科幻片中往往出现一些外星生物,恐怖片中出现一些恐怖的音乐、特殊的场景等等,营造恐怖的气氛。类型电影其实就是艺术产品标准化生产制作方式,20世纪50年代,隨着大制片厂制度解体,类型电影逐渐走向衰落,不同类型电影之间的界限逐渐趋向模糊。

二、类型电影美学视域下的文化表达——以中国犯罪电影类型为例

犯罪类型电影诞生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颁布禁酒令,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增多,地下帮派组织增多,社会犯罪活动频繁发生,具有极强的社会话题性。因此,犯罪案件不断被导演改编搬上大荧幕。犯罪类型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美学风格,詹姆斯·季南将犯罪电影分为歹徒影片、黑色电影、现代经典犯罪片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好莱坞受到电影审查制度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犯罪片逐渐呈现出黑色电影画面风格,越南战争以后,美国的犯罪电影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变化。电影作为人类宣泄情感、满足审美情趣的场所,犯罪电影中的视觉符号符合人类原始斗争、压抑等心理行为,因此犯罪电影逐渐发展为类型电影的一种。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逐渐大众化、商品化。作为大众文化产物的类型电影,受到商业的影响,导致电影过于商业化。犯罪电影积极协调大众文化和严肃艺术的精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一定的批判性。因此中国犯罪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电影市场和社会语境的影响,犯罪电影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

(一)以精英文化反映社会现实

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贫民文化以及山寨文化对立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高雅情趣的文化现象,以受教育程度或者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作为受众,表达他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的文化。在当下消费时代,精英文化需要创造无穷无尽的影像与时尚,并赋予影像和市场全新的文化意义和品位,引发受众的消费欲望。这主要体现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领作用。犯罪类型电影本身是大众文化的商业化产品,在电影中往往反映出社会大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比如《神探亨特张》《人山人海》等电影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犯罪类型电影往往包括情杀、复仇、追凶、争权夺利等元素。为了增加电影的现实主义,在电影中导演往往会设置一些现实细节,增加电影的真实性。比如《解救吾先生》中刘烨饰演一名刑警,平时工作很繁忙,但是他对儿子很疼爱。在繁忙的工作中会给儿子打电话,这往往让观众联想到刘烨参加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刘烨与儿子诺一互动的情景。其次,犯罪类型电影的主人公往往选择一些弱势群体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小角色,通过小角色的改变或者崛起推动剧情的发生。比如《烈日灼心》的主角辛小丰是一名协警,是一个底层的人物,他由于强奸杀人内心十分痛苦,于是希望通过做好事来赎罪,每一次办案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但是他内心又害怕自己过去的经历被揭穿,所以每天活得小心翼翼、惶惶不安。

(二)塑造非典型人物角色满足观众幻想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平庸、乏味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渴望改变,或者希望过上梦想的生活,灰姑娘的故事、完美的爱情故事受到大众的喜爱。美国好莱坞的犯罪电影在塑造技术高超的犯罪分子的同时,还会塑造一个智勇双全的警察,满足观众对英雄的向往和情节。我国的犯罪电影逐渐弱化这种英雄情节,而是让人物角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性。比如在《暴雪将至》这部分电影中,故事一开始就是代表正义的保卫科干事余国伟,为了追查连环杀人凶手,调查工厂反方则是行踪诡异的下岗青年,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利用女友,导致女友被杀,而连环杀手早已被车子撞死,整个过程让余国伟的行为显得异常可笑,他的正义也就失去了意义,最后精神崩溃的余国伟杀死了无辜的下岗青年,让整个故事带有浓厚的现实伦理和人文情怀。犯罪电影正是利用了观众对正邪力量的较量期待,弱化了典型人物角色,从而突出电影中曲折合理的情节。在电影中,导演不再将正义或者邪恶角色进行典型塑造,而是弱化了两个角色的界限。有的时候,代表正义一方的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好人,代表邪恶势力的一方并不是纯粹的坏人。英雄并不是代表无所不能,风度翩翩、玉树临风,有可能是一个邋遢的大叔。比如《白日焰火》这部电影的张自力,他原本是一名警察后来转为保安,收入和地位迅速下降,人变得沉默寡言,还要被过去的部下嫌弃他不刮胡子。失去光环的英雄人物逐渐变成电影里挣扎、焦灼的角色,让观众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观影的时候产生代入感。我国犯罪电影从塑造典型的英雄人物情节,发展到非典型人物塑造,这是我国电影从业人员积极探索电影表达方式,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描述和叙述,触动受众的情感,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将电影情节引入到生活实际情景。

(三)犯罪类型电影的批评意识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的诞生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始终保持一致。随着电影体制改革,我国电影制作逐渐从意识形态领域独立或者与政治意识形态保持复杂的关系的创作模式。在制作犯罪类型电影的时候,案件阐发的意义逐渐成为叙事的重点内容,破案本身的过程逐渐在弱化。在电影尾声叙事矛盾结束了,但是人物内心的矛盾依然存在,引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暴雪将至》这部电影,余国伟为了让自己从体制外获得正式编制,利用自己的女朋友燕子引诱他所认为的嫌疑犯,最后将其杀害获罪。出狱后,他得知當前他在追凶的过程中,其实凶手早已死了,也就是说余国伟苦苦追求的真相和凶手不过是一个笑话。电影用《暴雪将至》作为片名,暴风雪不仅指天气,更是隐喻了时代背景。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打破了过去吃大锅饭的传统,很多企业员工纷纷下岗,很多人下岗以后无所事事,突然找不到组织,惶惶不可终日。《暴雪将至》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暴雪是对那个时代的挽歌,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经历者,更是那个时代国家转型的牺牲品。《暴雪将至》整部电影看起来是一个保卫科干事余国伟追击凶手的故事,其实隐藏在故事背后,是立足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现实,他们与故事叙事并不冲突,由于现实空间产生的多重审美空间,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回应,带领观众重新对那个时代发生的一切进行思考。国内很多犯罪电影受到电影审核等方面的限制,其播出的时候,可能会作出一些删减,导致一些情节无法交代清楚。但是网络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未删减版或者国外版本,进一步延续影片对现实批判的回声。

(四)犯罪类型电影的边缘文化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犯罪类型电影不再以打打杀杀为主,而是潜移默化对社会多种文化并存的认同,当前我国犯罪电影对主流与边缘文化的差异性判断十分精准,这种边缘文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土的人文情怀。这种边缘文化包括边缘人物身份的文化身份,边缘空间的方言文化等内容。在文化语境中,身份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想象,这种想象需要外部社会和个体内部的自我认同共同完成。在电影文化中,如果人物角色的身份出现错位,可能导致个体文化地位上出现错位,从而导致身份陷入文化边缘,造成执法者和犯罪者之间的尴尬身份。在中国犯罪电影中,无论是执法者还是犯罪者都带有这种边缘文化身份的特性,执法者可能为了个人利益游离在法律边缘,犯罪者可能遵守某一类职业道德,也就是所谓的盗亦有道。2002年刘强伟导演的《无间道》就是犯罪种类电影的代表。刘德华扮演的刘建明警察其实是黑帮社会安排在警察局的卧底,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警察局的高级督察,而黑帮的陈永仁是警方安排到黑社会的卧底,最后刘建明决定做一个好人,请求陈永仁相信他,但是陈永仁没有相信他,最后陈永仁死在了黑帮卧底枪下,刘建明也杀死了那个开枪杀死陈永仁的卧底。影片无法定义刘建明和两者的身份,一个身为警察,却是黑帮的高层,一个作为黑帮成员,却成为了警察局的高级督察。他们的两人的特殊身份,让他们饱受沉重的社会压力,比如梁朝伟饰演的警察陈永仁,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个警察,但是警校还没有毕业,他就被警察局强制退学,安排到黑帮卧底,一生的身份无法曝光,最后和他单线联系的警察死了,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这让他不仅要与黑帮势力作斗争,而且还要与正式的警察进行斡旋。这种处在夹缝中的身份,让他们每一步走的异常艰难。角色人物身份的尴尬,让角色行为本身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寻求身份认同感一直是边缘人物所追寻的,即便影片结束了,但是这种身份的焦虑依然引发观众的思考,从而表现影片对个体文化身份的人文关怀。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民俗文化是电影创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语言有一定的差异,所谓十里不同音,方言是地域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方言和犯罪类型电影有着天然的契合度,我国很多犯罪类型电影制作的时候,大量使用方言,在电影中起到点睛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方言是一个地方社会的缩影,展现了一个地方现实生活实际情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文化感染力。比如宁浩《疯狂的石头》中大量使用重庆方言,将小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巧妙的展示出来,将一个躁热、冲动的山城重庆特点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类型电影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随着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国家积极调整政治与文艺关系,我国电影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我国涌现了一大批各类题材形势和美学风格的电影作品,不仅提升了我国电影的美学品质,而且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当前,我国经濟社会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类型电影发展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大众文化的审美需求。类型电影是社会公众的娱乐方式之一,类型电影的发展必须满足观众观赏需求,这是类型电影的本质特征。因此,必须不断丰富我国类型电影的品类,过去我国喜剧片、爱情片以及国外电影占据我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我国电影类型不断丰富,2019年年初的我国首部科幻片《流浪地球》取得了46.55亿人民币的好成绩。这说明我国类型电影不断丰富,且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其次,类型电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喜爱程度,也可以看做观众对电影的痴迷程度,2017年吴京导演的《战狼2》,很多观众受到里面爱国情感的影响,多次去电影观看。类型电影主要满足某一种类型观众的需求,所以必须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创作方式,满足观众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类型电影的文化表达思路和策略与本土的语境、本文文化和国情息息相关。类型电影必须根据实际类别,选择合适的文化表达方式,不断丰富整个影片的细节,让影片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祝登峰.类型电影美学视域下的文化表达——以中国大陆犯罪电影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2]于忠民.类型电影美学视域下的类型电影批评——解读犯罪警匪片《解救吾先生》[J].当代电影,2015,(11):47-50.

[3]臧琪.微电影类型新探——美学视域下的微电影类型论[J].西部广播电视,2017,(11):116-117.

[4]王淑兰.接受美学视域下国产动漫电影的传播策略研究[J].传媒,2017,(03):73-75.

[5]黄婷婷,石磊.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海王》[J].电影文学,2019,(07):90-92.

[6]付晓.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暴力美学”[J].电影文学,2017,(19):15-20.

[7]赵博雅.基于文化视域下的韩国犯罪电影及其现实表达[J].当代电影,2017,(06):48-52.

[8]刘强.类型融合、叙事策略与“工业务实”——“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的《建军大业》研究[J].电影新作,2018,(04):55-62.

[9]尹航.观众审美经验视域中的微电影类型划分[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1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