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台微电影合作发展路径探究

2019-10-18 09:18叶海莉袁正芯林美妤
艺术评鉴 2019年17期
关键词:微电影发展路径合作

叶海莉 袁正芯 林美妤

摘要:近年来,粤港澳台高校大学生参与微电影制作的热情高,作品数量众多但质量上参差不齐,呈现出专业性缺乏、流通受阻等问题,通过举办电影节、专业人才培养、打造综合平台等形式促进各地区高校微电影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推进两岸四地文化沟通与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台   微电影   合作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173-03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微电影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丁亚平在《大电影概论》中提出:“微电影是以微时代为创生背景的电影运动;以市场为导向,反映互联网新形态和媒体新格局及其优势的商业运动;也是以电影人为核心,同时普通大众自发、热情参与的文化运动。” [1]这个时代人们习惯用影像来表达情感,尤其是青年人,微电影为他们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提供更丰富的表现方式,也成为了大学生艺术实践的重要形式。与此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推进,微电影的合作成为两岸四地文化交流的一种新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文化交流活動更加活跃。”探究粤港澳台高校微电影合作发展路径,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两岸文化差异的理解,促进区域化合作,实现文化交流与互通,增强两岸四地青年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粤港澳台高校微电影发展现状

近年来两岸四地高校大学生独立拍摄的微电影层出不穷,作品大多以梦想、青春、爱情为主题,各地区的青年人都渴望表达、支持和认可,微电影逐渐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出于新的尺度产生的。”[2]“微”即是这种新的尺度,具有投资小、碎片化、短小精炼的特点。同时大学生无需面对票房压力,创作更加自由,微电影成为他们个性化的展示平台。

首先,在广东地区,各高校的微电影处在发展阶段,大多数微电影作品仅限于校内交流,影片在网络上发布分散,线上平台播放量也少。纵观广东各高校微电影,题材多从大学生身边的故事着手,叙事直接,人物关系简单。以2016年粤港澳台微影视周院校的优秀作品为例,《时间旅者》的选题贴合生活实际,体现大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又如《先期而至》讲述了一位普通父亲对儿子的爱,影片中故事质朴,镜头语言平实,情感蕴涵丰富。此外,广东高校微电影的创作面临着资金缺乏与演员限制的困境,作品在拍摄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技术问题。如《伞》《慢同学》等作品的画面清晰度不高、业余演员表演技巧过于生硬,在画面和制作质量上仍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在港澳地区,高校微电影的拍摄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港澳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微电影制作与拍摄部门。同时,许多高校与当地媒体进行合作,并在网上发布优秀的作品,个别高校已经形成初步的产业化。以香港树仁大学为例,该校由学生创立并获得学校支持的微电影团队已制作出许多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如《我瞒》《情人》《五十年后的告白》等,作品在国际视频网站YouTube播放量达到上万次。同时,与其他地区高校微电影面临的困境相似,微电影的原创性还需得到加强,如香港树仁大学的微电影作品《我瞒》与美国剧情电影《消失的女孩》故事剧情相似,虽细节有所不同,但故事主题框架相同,缺少一定的创新性。

最后,在台湾地区,各大高校和社会各组织机构每年举办各类微电影竞赛,大学生微电影拍摄的热情高涨。影片主要以剧情片为主,题材多样,以青春爱情型和感人亲情型的影片占多数,如逢甲大学的《心意》、国立成大的《构筑未来》、台中科大的《梦想,这一刻发光》和台东大学的《有一条路》等等。在题材上更具特色的是,大胆的涉略一些社会边缘人,如同志文化、原住民等。以《很远的地方》为例,影片讲述的是同志恋情,并加入了台湾元素,大到岛屿风情,小到夜市事物,都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台湾大学生每年微电影数量庞大,但质量良莠不一。由于资金的缺乏,场景和道具设置受到限制,大学生运用非专业的拍摄设备和手持拍摄,个性化的自我表达同时也带来了影像的随意性和粗粝感。

综上,两岸四地各高校微电影的题材大多以校园爱情、感人亲情为主,较少涉及主旋律题材、民族题材和历史题材。不同的是,近年来随着国际LGBTQ团体的壮大,港澳台高校微电影增加了同性交往与身份探索等剧情题材。从拍摄来看,广东高校的拍摄技巧略生硬,而港澳台拍摄技巧日趋成熟和完善,即便在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下,剧情丰富完整,场景设计切换自然,人物塑造立体,具有电影的质感。总体上来说,两岸四地高校的微电影各具特色,地区间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加强交流与合作,创作更多微电影精品。

二、粤港澳台大学生微电影发展当下存在的问题

(一)制作成本有限,专业水准不足

大多数学生团队拍摄微电影以小成本、低投入为主,设备、场景、服装道具、演员的投入十分有限,整体专业水准不足。拍摄设备不够专业,大多用单反拍摄,而其它拍摄辅助器材应用较少,造成镜头的粗糙感、灯光不精准、收音不足和画面不够清晰等问题;场景设置上较为单一,由于经费的不足,导演要考虑到空间上的可行性,很多好的选景想法被迫放弃;服装道具上较为简陋,道具与场景的融合度不足;演员方面,选角大多是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普通人,演技较为生硬,削弱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与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二)创作类型题材单一,叙事技巧不成熟

粤港澳台四地大学生在创作类型题材上,大多都以青春校园爱情、友情、感人亲情为主,对于更深层次的主题挖掘不足,无法跳脱“校园”的框架来表达更有力度的青春、人性、人生等命题。与广东相比,港澳台地区由于受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他们敢于拍摄社会的边缘群体,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思考。在叙事技巧上,两岸四地的大学生普遍在这方面较为薄弱。与常规电影相比,微电影叙事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有的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性,选择“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结构;有的则打破传统的时空,选择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黄鸣奋先生在《超文本诗学》中提到:“非线性成为整体和常态,而线性则是这种整体和常态中的部分和特例。”[3]微电影的非线性叙事越来越常态化。而大学生在创作时由于微电影时长的限制,又要凸显戏剧冲突,开端、发展和结局往往被压缩。许多大学生对线性和非线性的叙事技巧把握不足,导致有的影片内容过于碎片化、叙事混乱和故事完整性不足,同时在悬念设置、情感挖掘和幽默模仿上都有一定欠缺。

(三)缺少推广流通环节,影片分享交流受阻

两岸四地大学生微电影交流分享的平台各不相同,港澳台地区偏向把影片上传在YouTube,而在大陆无法观看YouTube,网域的限制阻碍了两岸在微电影方面良性的交流。广东地区的微电影也没有统一的平台,作品分散在各类不同的视频网站小范围的传播,点击率少,有的甚至在网上无法观看。总体来说,两岸的微电影缺乏一个共同的观看平台,后期缺少一个推广和流通的渠道,粤港澳台之间大学生微电影的交流分享的通道闭塞,相关信息时效差,不利于各地微电影更长远的发展。

三、粤港澳台高校微电影的合作发展路径

(一)举办微电影节,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粤港澳台地区各大高校共同举办大学生微电影节,每年由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牵头举办,其他地区高校协助并参加,由此每一年的电影节都具地方特色。其次,高校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政府为微电影节启动提供资金支持,并做好微电影节的筹备与宣传工作。各高校支持学生的创作和鼓励参加微电影节竞赛,为微电影节输送大量优秀的作品。最后,邀请各大视频门户网站和热门的短视频APP进驻,加大对微电影节以及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宣传来提高整体知名度。

(二)培养专业人才,开展交流合作

高校注重专业微电影人才的培养,设立专项微电影创作的资金,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方面,开展粤港澳台高校之间的交流交换项目,互派师生进行短期的交流,让各个高校的微电影人才互相流通。同时定期开展微电影课程和讲座,分享微电影制作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师生合作共同创建微电影的工作室,并为其提供场地和专业的拍摄设备。此外,高校微电影拍摄多与当地影视基地合作,以广东地区为例,罗浮山影视基地、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开屏碉楼等影视基地设施完备,都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影视基地不仅为影片拍摄提供场地便利,同时作为微电影人才培养基地,又为粤港澳台的高校微电影人才提供一个集中、专业的创作学习环境。

(三)打造综合性平台,拓宽交流渠道

两岸四地微电影传播的平台存在差异,港澳台倾向于上传在YouTube,广东地区的影片则在各类视频网站上分布散乱。由于受到网域的限制,两岸四地的微电影在传播上受到一定限制,双方的观看和传播渠道也受到阻碍。因此亟需打造一个两岸四地微电影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同时集视频、照片、文字、活动资讯、交友为一体。各地的大学生可在这个平台上传和观看最新的微电影作品并可发表评论、分享相关经验、共享微电影相关的比赛活动、讲座资讯等等。此平台打破了网域的限制,各个地区的大学生可以在平台内发生思想的碰撞,甚至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跨地区组成拍摄团队,有利于加强两岸四地大学生微电影的合作与交流。

(四)政府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助力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一是文化部门可与高校合作拍摄各地旅游文化的微电影,促进地域文化宣传;二是對大学生微电影制作进行财政补贴,政府开设“微电影”专项影视创作基金,提供经费和设备来支持两岸四地大学生的创作。然而各高校微电影作品存在流通受阻的问题,针对此现象,政府应与影视行业加强联系。影视行业抓住机遇,助力四地政府推行的微电影合作模式。影视行业鼓励和支持各高校的原创作品,并引导其走向大众。同时吸纳各高校的优质人才,为国内影视行业的发展补充人才需求。此外,学生创作团队与企业应进行良性互动。粤港澳台高校大学生创作团队走出校园,放眼社会,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在双向交流中,大学生团队明确主题进行创作,企业则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实现双赢。

(五)明确创作者职责,加强实践互动

在粤港澳台高校中,大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创新欲望十分旺盛,叙事、情节、画面等的设计体现了强烈的创新意识。然而,不少微电影作品缺乏精品意识与艺术操守。作品呈现独立思考的东西较浅层,跟风现象严重。微电影“不仅作为导向电影格局的改变、构建大电影的触媒,而且同样有可能被期待通过它触发更激进的文化、政治发展的可能性。”[4]微电影承载着社会发展的功能,其实践意义将被代入社会变革的进程。在微电影的合作中,大学生应明确职责,思考微电影承载的内涵。不断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关注民族文化与人性精神,围绕社会热点进行构思,研究作品本质的呈现,提升微电影的立意层次,进行艺术性的创作实践。此外,微电影创作需要团队的合作。除粤港澳台高校已建立的校园微电影社团协会外,还可创立跨校跨区的微电影队伍,通过线上交流与线下活动的形式实现合作,孵化原创的微电影作品。

四、结语

微电影不仅是媒介融合的新事物,是一项文化实践活动,更是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展示平台。两岸四地的大学生以微电影为桥梁,打破区域限制,有助于推动区域性合作,延伸大湾区文化产业价值链,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丁亚平.大电影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0.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3]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258.

[4]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J].艺术评论,2012,(11):27-32.

猜你喜欢
微电影发展路径合作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