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读者·新语文”中小学阅读与写作教育平台项目在网络视频课程制作流程及模式方面的积极探索

2019-10-18 09:21张洋
新一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读者教育信息化

张洋

摘 要: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适用于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蜕变,原有的课堂化面授式教育体系正在发生巨变。借助网络视频课程实现的“个性化、精熟式学习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在线学习,个性化、智能化学习正在逐步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此文以国内知名文化企业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读者·新语文”中小学阅读写作教育平台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在大体量网络视频课程制作项目中对课程内容及视频质量实现精准把控,生产出质量过关、市场认可的优质视频课程。

关键词:“读者·新语文”;教育信息化;网络视频课程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适用于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蜕变,原有的课堂化面授式教育体系正在发生巨变。借助网络视频课程实现的“个性化、精熟式学习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在线学习,个性化、智能化学习正在逐步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此外,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三通两平台”发展战略提出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政府投资建设、企业运营维护、学校购买服务”的模式,为未来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方向。在以上大背景下,诸多视频网站、互联网公司、文化传媒企业及教育培训机构纷纷进军教育信息化市场,启动了一大批网络视频课程项目。但是,因缺乏统一的质量审核标准,缺乏成熟的行业规则约束,缺乏丰富的过往经验支撑,现阶段市场上出现的同类产品,呈现出良莠不齐、五花八门的乱象。

此文以国内知名文化企业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读者·新语文”中小学阅读写作教育平台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在大体量网络视频课程制作项目中对课程内容及视频质量实现精准把控,生产出质量过关、市场认可的优质视频课程。

一、“读者·新语文”系列视频课程背景

“读者·新语文”中小学阅读写作教育平台是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建的最重要的募投项目之一,旨在以“读者”品牌多年来积累的优质阅读、写作资源为基础,构建“教育资源+资源平台+学习终端+在线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模块,打造云集一线名师、阅读专家、优秀作家、一流編辑的新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手段拓展在线应用场景和模式,搭建打通线上线下的教学平台,将“读者”品牌数十年积累的内容资源、师资资源、作家资源、编辑资源转化为可听、可视的语文课程,实现更好的教学交互,创新用户沟通、交流、互动方式,形成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作为内容建设板块的重要支撑,计划在三年内制作完成“读者·新语文”系列视频课程7000集,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语文知识构建课程、阅读写作指导课程、人文素养养成课程、应试提分方法课程四类,主讲老师包括全国范围内的一线语文名师、知名作家、资深编辑等,具有体量大、周期长、范围广的特点,对课程质量及市场预期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决策方、主讲人及制作方的角色划分

在项目具体执行过程中,作为整体负责项目实施的专业团队,“读者·新语文”项目组对课程性质、实施难点及政策风险都做出了充分的预判,对项目组、主讲老师、摄制团队三方的权责归属做出了清晰的划分,其中,项目组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对课程的制作、发布进行全程监控,深度参与:负责建设课程大纲、筛选课程内容、选择投放平台,预测投资收益;主讲老师提供课程内容并负责授课,贡献个人流量,同时配合课程营销宣传;制作方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拍摄素材,并按照课程的风格、目标人群及老师个人特色,在剪辑制作中进行二次创作,经项目组审核通过后,形成最终的视频课程产品。

三、视频课程制作过程中对合作方式及制作流程的创新探索

(一)课程立项通过选题报送、选题论证、立项评级三个步骤,按照级别确定制作标准及资源配给

在课程大纲限定范围内,项目组接受团体及个人名义的选题报送,由课程研发组进行海选;海选通过的选题即可进入下一阶段——选题会,选题报送人在选题会上就该选题的内容架构、受众群体、市场走向等内容进行路演说明,由课程立项委员会成员现场投票决定是否予以立项,准予立项的课程同时进行评级,分为A、B、C三个等级。立项评级结果需经专家委员会书面审核同意。

成功立项并评级的选题,即可进入课程实施阶段。按照评级结果,将按照不同的制作标准给予相对应的经费投入和各项资源配给。制作标准及选题提报人作为此课程重要成员与课程研发组共同推进课程建设。

(二)选择主讲老师,学术水平与市场认可度并重,广泛筛选,严格审查,接受自荐

在选择主讲老师的过程中,综合考量专业背景、学术水平、受众基础、课程风格等多种因素,首选已经拥有一定学术地位、自带成熟课程和流量的老师,并进行重点维护;对已有明确规划但较为薄弱的课程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掘、筛选,培养与项目需求相契合的有专业特长的主讲老师;欢迎个人风格鲜明、课程极具特色的主讲老师踊跃投稿,试讲。

项目组与主讲老师直接签约,对授课内容的意识形态安全、文稿及视频课程成品的版权、收益方式等内容进行明确约定,主讲老师将同时成为签约作者、授课老师及版权共有方。

(三)建立拍摄团队供应库,创新性地实行供应库响应机制

课程制作初期,严格按照企业关于招投标的相关管理办法,按照金额大小,对单项课程的拍摄制作进行竞争性谈判或公开招标。发现因市场规律、行业现状及微课视频本身的制作流程都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包括:制作周期长,行业热点及市场行情都会随时发生变动,在项目建设前提和宗旨不变的情况下,课程选择、视频制作标准将随之调整;按照视频拍摄制作计划及名师资源分布情况,拍摄制作工作将在多个地点同时进行,具体拍摄时间及周期,主要取决于主讲老师的档期安排及课程完善情况,所以必然面临多个课程在多地同时开拍的情况;为突出课程特色,微课视频制作的拍摄要求、剪辑风格都必须与主讲老师和课程主题紧密配合,在整个制作周期内,拍摄团队的选择必然是一个不断变化、磨合、积累的过程,务必使每辑课程都能呈现出最佳效果。

鉴于在已经拍摄完成的课程项目中获得的具体经验,为确保视频课程制作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高效、有序地推进,项目组创造性地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组建读者·新语文视频课程制作团队供应库,具体方式如下:

1、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读者·新语文”视频课程制作团队,在招募公告中,对团队资质、技术标准等硬性条件做明确规定,同时标明视频课程拍摄制作的制作标准、单集价格、制作周期及成品要求,符合以上要求并有合作意向的拍摄团队,即可报名,审查通过后进入供应库。

2、随着课程开发工作的推进,课程内容成熟并与主讲老师签约后,随即在供应库发布项目书,公布课程的体量、拍摄地点、拍摄周期及内容风格等,愿意接受的团队即可报价并展示有利条件,价格相同的情况下资源更优者胜出,资源相同的情况下价格更低者胜出,从而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快速选定拍摄团队,开始拍摄制作。

3、为对进入供应库的拍摄团队形成约束,避免入库而不接项目的情况,对所有报名入库的拍摄团队收取一定谁的保证金,入库之后,发布的课程拍摄项目超过三次不作回应,即清理出库,并扣除保证金。

4、供应库应建立顺畅的更新机制和淘汰机制,合作出现纰漏的团队,及时淘汰,有技术更优、合作顺畅的团队,及时补充,确保课程质量不断提升。

在以上各项创新流程和模式的不断推进中,“读者·新语文”视频课程拍摄工作顺利进行,已经生产出一定规模高质量的视频课程产品,在业内获得了广大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主讲老师和制作团队参与其中。在内容审核、合作方式、运作流程、风险规避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极具操作性实际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读者教育信息化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33)
“《读者》光明行动”两周年特别公益活动(一)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