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城”理念引发的新城规划思考

2019-10-18 09:30庄晓敏徐显杜波
中国房地产·综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庄晓敏 徐显 杜波

摘要:以美国里斯顿的新城开发为蓝本的成都麓湖生态城为中国未来的新城开发、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一份成功的且不可复制的蓝本。作为两座新城共同的规划设计理念“一生之城”为当下中国产业新城开发、特色小镇建设中所出现的系列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设计之道。从传统的瓶颈与新兴的必然为切入点,以麓湖生态城的规划设计为例,思考“一生之城”理念下的新城规划设计策略,旨在将麓湖生态城的成功分享给更多人,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居住区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一生之城;新城开发;麓湖生态城;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9)09-0040-46 收稿日期:2019-07-30

城镇化浪潮卷来的“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已逐步被新时代的“特色小镇”所取代。根据国际经验可发现,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人们的消费结构将会发生重大转变,住房郊区化与别墅化、私人购车、旅游、电子通信等将成为消费热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7%,人均GDP达到4382美元。近些年,旅游、电子通讯及特色小镇等消费项目出现爆发性增长。

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升,使得景观不再是某些人群的独立需要,而呈现大众化的趋势。房地产商的角逐也日渐激烈,花样层出不穷,除了建造具有多样化的、良好的户型主体建筑外,更加致力于主体建筑之外的环境营造,景观不再是建筑的衍生品,而是出其制胜的高招。在人工智能盛行、交互设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居住活动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将其延伸为抒发情感的归属地。

本文以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例,融入“智能+”理念,探讨体验式景观设计与新城开发的一体化,旨在思索居住区景观营建的新模式。

1传统居住模式的瓶颈与当代人的需求

1.1传统居住区规划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提到城镇化、新城开发。往往会被单纯地认为是房地产开发。然而,这种偏见的形成也不无道理,甚至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传统城镇化是以政府经营为主导,以追求GDP政绩短期利益为目的,对土地财政高度依赖,“圈地建房、坐地升值”,走外延式扩张模式。

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更加注重人们的视觉体验,营造短暂的视觉景观效果,在“以人为本”“交互体验”方面的关注还明显不足。

1.2传统旅游房地产

旅游房地产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一种房地产销售手段。传统旅游房地产主要是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绿地或是自然风景名胜区,甚至为了让地块、房子升值而进行人为造景,这类房地产往往也被称为“景观房产”或“旅游景观房产”。但这样的开发模式必定只能给该地区注入短暂的活力,无法真正的创造一个新城,只能形成“高楼耸立,鲜有人味”的虚假繁荣。

传统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或是为了营销应运而生的旅游房地产,都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追求。当下人们追求的是主动的体验、主动的参与,人们更希望找到自己在家园建设中的存在感,而不再只是“客居”的角色。

1.3当代人的居住要求

设计与市场是一对平行线,市场发展时产品往往停滞不前,而当市场变缓时,产品疯狂生长。当下的网红咖啡、网红书店等所带来的各种消费体验的提升,也为居住体验的提升提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开发模式。

1.3.1全龄人居系统

居住小区的居民往往有着不同的年龄段、教育背景、社会层次、生活习惯等。应合理利用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下创造多样的景观体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让人们能在同一社区工作并生活,通过多种类型住宅的组合,使一个家庭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各个阶段都无需从社区中搬走,营造“一生之城”。

1.3.2生态健康的环境

生态健康的环境,是人们宜居的最低要求。有研究顯示,靠近公园的住宅区犯罪率更低,宜居程度更高,同时维护程度较好的公园也能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和社区活动的公众参与度。居住区公园或是居住区绿地,都是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公园城市”的第一步是打造一个好的公园,而实现公园和城市和人之间的连接,才能营造出适合现代人居的“公园生活”。

1.3.3智能化的交互系统

新城规划融入智慧交通、医疗、政务、产业等,将大数据分析、拆解再分配,合理使用网络化平台和基础资源,在技术的驱动之下完成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可以将城市变成一个智能有机整体,更加高效率地运转,推进城市的未来发展。利用智能化的交互系统解决雨水管理、湿地重生、空气净化、土壤修复等是在当下新城规划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设计师还需要解决照明节能、历史人文、景观与人的趣味性互动等的次要问题。

2成都麓湖生态城规划设计

中国房地产的“神盘”层出不穷,如万科良渚文化村、天通苑、汤臣一品、绿城蓝湾小镇、阿那亚、聚龙小镇、奥伦达部落等,不断刷新人们对房地产的认知,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也使得房地产领域推陈出新,也为规划设计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近些年,被业内誉为“中国四大神盘”之一的成都麓湖生态城,以其独树一帜的社会意义而备受青睐。

2.1麓湖生态城概况

麓湖位于成都天府大道两侧,是天府新区内优先呈现的生态示范区,是一座以生态资源为基底,聚合居住、产业及休闲娱乐配套为一体的新城。麓湖生态城总用地面积16500亩,建设用地8600亩,景观用地5000亩,人工湖体面积2100亩;40公里长的湖岸线上座落的每一座建筑都可以是成都的新地标。麓湖的公共区域主要分艺术中心区、麓客岛、红石公园三大区,房产系列产品分为两大类,低密度和高层住宅,每个组团的产品都不同,并赋予其独立的名称,如滨湖区顶级临湖独栋别墅——黑珍珠;麓湖核心区的高层——麒麟荟;未来城城市——隐溪岸;回归院落式生活——沉香谷……每一栋建筑的设计都是匠心独具,别出心裁。

2.2麓湖生态城设计之道:生态为基底,产城—体化,设计至上

麓湖生态城擁有天赐的山水格局,在遵循场地地形的基础上,营建生态基底。引都江堰之水,依浅丘地形自然成湖,湖域面积约2100亩,成为麓湖产业及住宅中非常重要的生态基底。湖域规划呈珊瑚状,水系延伸至城市空间,使建筑、生活、工作与水的关系更亲密。湖水、湿地、草地、森林,构成了麓湖的生态系统。如图1、图2、图3所示。

麓湖生态城公共绿地呈带状布局,在完善的生态构架上建筑、道路依据景观的脉络呈现,仿若生长于自然之中。生活场景与多变的主题景观紧密联系,移步换景,充满探索的乐趣。生活在这里的人,从“欣赏”变为“参与”,让景观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实现人境交互。如红石景观区一期,以本土的红砂岩地貌和缓坡地势为景观基础,以加拿大布查德花园为蓝本,植物掩映一年四季的鸟语花香。儿童游乐区、香樟棋语林、家庭烧烤区、湿地步道、运动区……充分承载一家人的欢乐。麓湖对各类年龄段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各得其所。在规划设计中充分研究孩童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形成“自然教育、成长教育、儿童游戏、儿童活动”等多样化空间。

麓湖秉着“为一片土地寻找最适合的形态的理念”,以打造个性栖居,产城互补互融为目标,积极探其规划设计之道。前期由50多个设计机构,100余位设计人员,共同参与,在建筑和景观的规划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在规划结构上没有任何一条所谓的“轴线”,没有明确的边界,营造的是生活在公园里的场景。在景观营造上,以“融合互生”为设计理念,遵循自然的规律处理空间关系,同时,麓湖的每一栋建筑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建筑的每一轮发展也都是一个和时代交织的过程,规划设计了不同的住宅产品和不同功能的公共建筑,每一个“凝固的雕塑”都是对空间之美的极致探寻,都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未来必将引领房地产新的审美方向。如图4所示。

3麓湖“一生之城”理念对新城规划设计的启示

3.1消除界限,塑造全龄段生活模型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人的养生、中青年人的个性、青少年的教育等问题已成为不同年龄层人生活中关注的重点。打造一个适合全龄段并且能实现不同年龄层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需求的新城已经是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定位。通过查阅资料和问卷调研可发现,当下“物理陪伴”“隐性失陪”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打通从“物理陪伴”到“心理陪伴”的最后一公里,为一家人(老人、青年人、孩子)营建一个健康的生活场所,就必须打破原有居住区规划建设中明确的功能界限、单一的居住生活功能,赋予人们更有质量的家庭时光,提供不同功能、不同情境的陪伴平台。

现在的人们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需求,为实现不同年龄段人不同的生活需求,在新城规划中应该秉承“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为妙品的思想,规划一个居游育一体式的新城,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塑造符合各个年龄段的生活模型,在场地功能区划分上,应该以实现婴幼儿启蒙区、孩童少年快乐成长区、中青年社交运动平台、长者休憩空间、宠物乐园等方面的功能为前提,以新颖的设计形式融入当下的新型材料和智能设施,完善全龄人居系统。如图5所示。

3.2呼应情怀,创设情感功能容器

“生活的苟且”“诗和远方”一度成为时尚名词,也成为当代人的自嘲与调侃。逃离自己生活的舒适圈去追寻诗和远方,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当下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厌倦,或者是生活环境的一成不变让每天规律的生活显得更加索然无味。麓湖的新城规划中,注重人文关怀,在规划设计时除了有不同的居住组团或是不同的居住生活圈,还有公共建筑、不同的公共空间,如麓湖美术馆、麓客岛、麓湖老幼活动中心、麓客学社等,为人们进行生活美学的修炼提供多样的可能。

同时,在风景的雕琢上,更是充分挖掘场地优势,摒弃常规城市里布局方正,多以横向空间规划为主的公园,凭借人的主动性,运用合适的设计语言去解读大自然的恩赐。如麓湖的红石公园,通过有机平衡动与静、古与新、花与草木、水与天空、父与子、我与我们之间的关系,营造了一个能够让你沉静下来、深入进去、融入其中,同时也能让你丰富这个公园的场所。如图6所示。

在2018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对于居住环境的规定“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统筹庭院、街道、公园及小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成连续、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因此,未来的居住区在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上,应该以打造“身边的诗和远方”为理念,让人们在“家”感受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新城规划建设应呼应当下人们的情怀,建筑、场所、环境,容纳各种不同情感,并通过建筑、空间感受生活之美。

3.3激发活动,实现人境交互

在现如今“智能+”、大数据引领的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快速的转变,对住宅区建筑立面、形式的认知趋向于表象化,但是对景观的认知方式却趋向于多样化、特色化。同时随着居住区旅游化发展,传统视觉导向的观赏式的景观已无法满足住户对住宅区环境的需求,传统冷傲式视觉性景观已经失去了其市场认知,当下的新城开发或房地产的建设更多地根据人们新的生活方式,融人更多的设计学科,汲取各个领域的新成果来丰富自身的设计内容。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生活故事中的主角。所有人都应该在空间中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或是在场所内有其好奇的事物、想尝试的项目、想体验的空间等。如张唐景观在长沙做的山水间,在1.4ha的范围内,将生态性和参与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场地内完整的雨洪管理系统,协调着山、水、间的关系,引入的“大昆虫”“树桩森林”“滑滑梯”“阿基米德水花园”“木剧场”等均是采用非机械式的科学设置,充分利用地形,营造出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玩耍中又能开发儿童智力的活动场所。参与性无须赘述,只要置身其中,你都会忍不住想去体验一下。

“山水间”是当下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微缩典型案例。只有让人在场所内可安放,才能使人驻足。因此,在新城开发中应该以目标导向性、参与体验性、情境记忆性等为特征从各方面包括康体健身、文化熏陶、休闲娱乐、冥思感悟等进行规划设计,让人们可以寻找到理想之隅。麓湖生态城就是这样的一个新城,不管是在建筑的设计还是场地的规划设计上均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集结了多方力量打造出一个楼盘神话。

3.4关怀城市,构建城市良好终端

2018年3月,成都将“公园城市”的理念写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随即开始了“公园城市”的实践。麓湖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俨然就是“公园城市”理想逐梦者。在城市绿地分类中,居住公园、居住绿地分属于公园绿地、附属绿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空间的构成由“点”“线”“面”3种类型组成,而居住区则是城市中面型空间要素,居住区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最后的港湾,甚至是城市终端。只有构建城市良好的终端才能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城市体验,只有先宜居才能宜业。2018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规定“居住区按照居民在合理的步行距离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可分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及居住街坊四级。”要真正的实现生活圈居住区,就必须实现产业人口与居住人口的重合,因此在新城规划上应有充分的前瞻性,为后续的城市产业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提供给居住其中的人们在所在居住区创立各种全新产业的机遇,以促使整个“新城”可以不断自我升级,自我更新。

麓湖总设计师曾指出,“人,才是一座城市中最核心的土壤,而设计师与开发者不过是园丁。只有土壤被激活,怀抱着共同的期待,充分参与,这个城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生不息的长久活力。”因此,只有为人构建良好的终端才能实现对城市的关怀,才会避免“鬼城”“睡城”的产生。

4结论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今天所面临的特色小镇、产业新城等新的命题,让开发商必须开始思考新的场景如何去构建。而将“一生之城”里斯顿视作蓝本的麓湖,在十多年的经营开发中也将为未来中国新城的开发提供一个蓝本。作为一个城市级社群的麓湖,通过生活、工作、休闲等多重城市功能的复合,比如多样化的住宅产品满足人们在不同阶段的居住需求,实现全龄段的居住需求,同时注重打破人与人之间“孤岛”的状态,实现情感的有处可安放,并在“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更多的链接,以形成“群岛”不断探讨未来的永续发展并为之不断实践,不断链接,将是未来中国房地产的风向标。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城郊休闲型风景道规划设计策略
规划设计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