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板像姐妹,帮留守儿童留住妈

2019-10-20 13:47张慧娟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制衣厂厂里姐妹

张慧娟

她不愿意让那些妈妈再受自己受过的苦,她不愿意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有太多的母子分离、有太多的留守儿童。

曾经做过留守儿童母亲、经历过母子相隔两地痛苦的王红琼,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制衣厂,希望更多的妈妈能在家门口就业,而不必离开孩子、离开亲人,去外地打工。王红琼知道,妈妈安顿下来了,孩子的心才能安顿下来,有妈妈陪伴的孩子,内心才不会一片荒芜。

王红琼和其他老板不同,她从不约束员工上下班的时间,员工家里有事,可以随时离开。孩子们放学之后,也可以到厂里来写作业,等着妈妈一起下班,还可以跟着加班的妈妈在厂里吃饭。

这些年,王红琼开制衣厂经历过许多艰难,可她都坚持了下来。她身上有战士的精神。巴金说,“战士是追求光明的,却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而是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做过留守儿童母亲的王红琼,大概更懂得母子分离的感受,所以,她才会如此执着地要把制衣厂坚持办下去……

能有一份工作,能够每天和家人吃一顿热饭,就是最幸福的事

两个双胞胎儿子上幼儿园之前,王红琼曾在广东打工。那时候,老公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同时也照顾身体不好的婆婆,种家里的庄稼。王红琼第一次从外面回家,两个孩子不让她进门,他们跑去跟奶奶说:“外面来了个阿姨。”奶奶笑着说:“那是妈妈。”“她不是妈妈,是阿姨。”

“妈妈”原本是多么亲切的字眼,也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呼唤,可孩子们心里却没有“妈妈”的概念。那一刻,王红琼心里有些难过。

一个人在外打工的日子里,她很羡慕表哥一家。他们虽然过着普通并不富足的日子,但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热乎的饭,一边说说笑笑,让王红琼觉得那是世上最幸福的日子。两个儿子3岁那年,王红琼去了成都,经过多方面考虑之后,她让老公安置好家里,带着两个孩子也去了成都。夫妻俩在同一个工厂上班,老公当时没有技术,工资很低,但王红琼觉得,一家人能在一起,她就很知足。

在成都的时候,两个孩子每天下午三四点从幼儿园放学,老师把他们送到王红琼所在的厂门口之后,两个孩子就会一直玩到爸爸妈妈下班。但有一天,两个孩子被老师送到过来之后,不停地敲着大门,一边敲还一边叫着“妈妈”。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孩子站在咫尺之外,却没有办法让他们来到自己身边,王红琼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王红琼下班的时候,已经六七点了。她出门找两个孩子,左找右找,最后在厂子边的一条小河沟里找到了他们。两个孩子的鞋子和裤子都湿了,看着眼前的一切,王红琼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她知道,孩子跟着自己受了不少苦,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妈妈接来送去的,可自己的孩子却只能每天在厂门口外,苦苦地等着妈妈下班。

即便是这样,一家人能在一起温暖相守的日子,也只维持了两三年。两个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户籍问题不得不重新回到老家。

那几年,王红琼和老公每个月回去看望一次孩子。相隔两地,即使对孩子有着无尽的思念和牵挂,可夫妇俩什么都做不了,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话,偶尔借用邻居家的电话打给孩子,他们总会在电话里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有几次,王红琼听着听着,就说不出话来。

有一年的“五一”劳动节,王红琼回去看两个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仿佛心事重重,吃着吃着,其中一个抬头跟王红琼说:“妈妈,你不要再出去打工了好不好?可以在家里随便做点小生意,我们好羡慕那些有妈妈陪在身边的同学。”王红琼听完,眼泪就哗哗流了下来。孩子们羡慕那些有妈妈陪伴的孩子,多像自己羡慕表哥一家人啊,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内心都渴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可王红琼也有自己的无奈,家里的经济条件需要改善,他和老公还要帮助一个亲人的女儿完成学业,这些都是现实中面对的难题。

2007年,王红琼的两个孩子上初中了。想到青春期对于两个孩子来说很重要,加上当时的经济条件慢慢有所好转,夫妻俩决定回到孩子身边,好好陪伴他们。

那段時间,王红琼很忙很累,却很幸福,两个儿子每天都会帮她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还会在她没有睁开眼的时候,把早饭做好:“妈妈,饭在锅里,我们去上课了。”王红琼在幸福包围着,体会着一家人在一起的满足。

刚回到家乡的时候,王红琼在一个加工厂工作,她一边打工,一边下决心要自己办工厂。她想给家乡的妈妈们提供就业机会,这样她们就不用像她那样丢下孩子,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挣钱了。

于是她找人借钱筹措资金,开办了现在的制衣厂。虽然刚开始的那几年厂子一直亏损,但那些借钱给她开厂的亲戚朋友一直在默默支持着她,这也给了王红琼继续做下去的勇气。

这个老板像姐妹,这个厂子更像家

制衣厂开办之后,很多原本要去外地打工的妈妈来到王红琼的制衣厂,还有一些原本在外打工的妈妈,春节回来看到招聘信息,也留了下来。

王红琼并不像个老板,她平易近人,跟员工打成一片,大多时候都“混”在员工中间。很多人都说,王红琼走在上班的人群里,就像和员工一起上班的姐妹。有时候,外人来找“王老板”,她却正在生产线上帮员工干活儿。厂里很多员工都觉得王红琼“幽默”,没事的时候,她会跟大家开几句玩笑,或者讲个好玩的事儿。可遇到生产质量问题的时候,她又毫不留情。

王红琼常常惦记着厂里的员工,每次到外地出差,碰到有什么稀罕的东西,都会买给员工,而且人手一份,她说:“要给,就都给,不偏不向”。她给员工带过吃的,带过毛主席像章,还从香港带过“活络油”;甚至老公去山东出差,她也让他给厂里的姐妹每人带了一条珍珠项链。

她出差在外的时候,无论谁有工作上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打电话给她。她平易近人,让很多员工觉得温暖又舒服。

有时候赶工期,单位需要加班,王红琼就会给员工们加餐,做些好吃的。很多员工都爱吃他们家的香肠腊肉,所以每次王红琼问大家“想吃什么”时,姐妹们就会齐刷刷地喊出那4个字—香肠腊肉!而王红琼就会乐呵呵跑回家,把冰箱里的香肠腊肉拿到厂里,让厨师做给大家吃。

如果加班晚了,王红琼还会用自己的车,把住得远的员工一个个送到家。有一次,大家加班到晚上12点,工作结束之后,王红琼和老公挨个把员工送回家,等他们把最后一个员工安全送到家之后,已经是凌晨两点了,那一天,王红琼睡觉时已经快凌晨3点了。

王红琼不仅关心员工,也关心他们的孩子。有时候,孩子们来等妈妈下班,也会在厂里吃饭。王红琼从不斤斤计较,她觉得“厂里就应该像家”,她不仅不会限制小朋友跟妈妈一起吃饭,还经常陪孩子们玩,或者“监督”他们把作业做完。有时候,王红琼还开着自己的汽车带孩子们出门兜风。孩子们都很喜欢跟着王红琼,她的办公室也成了很多孩子的“快乐家园”。

王红琼特别理解员工“以家人为重”的想法,也很支持他们。有一次,正在交货期,一个员工的母亲病了,而且情况很危急,王红琼二话没说,就让员工赶快回去照顾母亲。

还有一个员工小柳,有段时间母亲生病,躺在床上不能自理,小柳需要每天去照顾母亲,因此会耽误不少工作。王红琼温和地跟她说:“你去吧,忙完母亲的事,能回来就回来,实在不行也没关系,我帮你加班。”那段时间,王红琼帮小柳做了不少工作,很多员工都被感动了。

能讓更多的孩子在妈妈身边长大,是她的愿望

有人说,王红琼的厂子管理太“人性化”,担心会有员工懈怠?王红琼说,不会的。当你拿心去换心的时候,很多人是知道感恩的,也会很自律。他们都是在处理完家里的事情之后,很快赶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有一次,员工小潘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在学校时吐了,接到老师的通知之后,小潘匆匆忙忙走了。半个小时之后,她给王红琼打来电话,说孩子没有大碍,她马上赶回单位上班。另一个员工刘雪的父亲生病在家,需要人照顾,刘雪每天去给父亲做完饭之后,就立刻赶回单位,从不过多耽搁……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在王红琼的真诚和信任里,谁还忍心懈怠?

“车间里几乎没有哪天是满员的,不是这个要开家长会,就是那个要开家长会,又或者家里的老人生病。”但不管谁有事,都会及时告诉王红琼,为的是能让她安排好车间的工作。“到了这个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家里有个这事那事很正常。”可到了交货期,员工们个个都是“杠杠的”。

有一次,王红琼接到一个大订单,要赶一批3万件的校服。她和车间的姐妹从头一天早上六七点开始,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六七点,24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而且无论是谁,做完了自己的工作量,还会去帮助其他姐妹一起做。“那个场景特别感人,大家已经没有了‘你我界限,也没有了私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能按时交货。”最终,王红琼和姐妹们提前两天,高质量地完成了那批货。

不少姐妹都对王红琼很感恩。除了齐心协力按时完成任务,有人还会经常给王红琼拿些花生和蔬菜,谁家的老公在外面打工,有什么好东西,也会买给王红琼;甚至王红琼遇到什么难事了,她们都会特别热心地来帮忙。

制衣厂里有不少员工是二胎妈妈,很多都是生完第一个孩子之后,就外出打工了,所以她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是否陪伴孩子,孩子与自己的关系不同。

很多员工跟王红琼说过,第一个孩子跟自己不愿意沟通,但老二就不一样,什么都愿意说,跟自己很亲。很多妈妈都觉得,自己得到了孩子的极大认可,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这是以往没有体验过的。

“现在感觉自己很幸福,孩子也很幸福。”

“看到老二就觉得,再也不能出去打工了,宁肯在家里挣得少点儿,也愿意陪在孩子身边。”

每次听到这些话,王红琼都感到欣慰,这也正是她办制衣厂的初衷。如今,王红琼的制衣厂已经走上正轨,而她的理想也正在渐渐变成现实,她身边的孩子,正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快乐地成长。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幸福家庭的基础,王红琼每次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就觉得一切充满了希望,一切也都将美好起来。

(感谢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制衣厂厂里姐妹
基因工程菌有什么本领?
丽红制衣厂
五姐妹(小说)
倪进明
厉害了,我的魔都姐妹
清淡点缀的姐妹美甲
生意太差
美食六姐妹
华人制衣厂闯出一片天
不教技术只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