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州琴书音乐唱腔结构分析

2019-10-20 09:15魏小娟
艺术大观 2019年28期
关键词:唱腔徐州曲艺

摘要:徐州琴书是起源于徐州的民间曲艺形式,与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并称为全国三大琴书。徐州琴书唱腔优美、曲牌丰富,其诞生于民间,也活跃于民间,因此题材内容充分反映了徐州当地的人文景观。本文将对徐州音乐唱腔结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徐州琴书;唱腔结构

徐州是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曲种多,曲目多。徐州琴书形成于明末清初,这一曲种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见于上世界四十年代。徐州琴书属于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演唱形式多种多样,特别之处在于以徐州方言演唱。对徐州琴书进行深入研究利于促进传统民间曲艺艺术的健康成长。

一、徐州琴书的形成过程

徐州琴书的发展经历了三弦、丝弦、唱扬琴和徐州琴书这四个阶段。清康熙年间,社会慈善机构收养了不少盲童,盲童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一定的历史知识,还要掌握演唱或者其他技艺。当他们学成之后就逐渐前往人群密集的街区卖唱,同时自弹三弦。三弦到丝弦、扬琴的进化是由于卖唱乐器的变化,后续则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为琴书。徐州琴书是以口头传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过去徐州琴书的表演场地没有限制,一般的演唱形式分为单档、双档与三档,其中单档是指演唱者为自弹自唱,或者一人负责伴奏、另一人专职演唱;双档是指两人可以同时演唱;三档顾名思义为三人合作演唱,只要曲声一起,周围就会聚集无数的观众。现阶段徐州琴书的演唱规模更为宏大,十几位演唱者手持乐器进行坐唱,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

二、徐州琴书的音乐唱腔结构

曲艺文化是属于劳动人民的文化,徐州琴书也是一样,深深扎根于群众当中,也因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传唱而得到继承与发扬。徐州琴书的音乐唱腔可以被分为凤阳歌与垛子板两种,而结构模式则包含以下三种:其一,起板、慢四、大八。其二,花八、过板、活唱。其三,白、尾声以及煞板、结束。

(一)凤阳歌唱腔

凤阳歌又被称为凤阳调,其在流传之初只有唱词没有具体的曲谱,清朝社会慈善机构收容的盲童多多少少都会学习几曲凤阳歌用以卖唱谋生。凤阳歌曲谱最早只有五声音阶,且曲子内包含四个小乐句,最前面为过门。现阶段人们所熟知的凤阳歌为七声音阶,曲风更加多样化,通常每隔一个乐句就有一个过门。凤阳歌带给观众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只要合理控制板眼的速度或者节奏的疏密,演唱者就可以为观众展示喜悦或者悲伤的情境。

凤阳歌的演唱方式可以被分为闪板与顶板两种。所谓闪板,是指演唱过程中只能跟随板拍变化,只有板拍之后才能繼续演唱,闪板唱灵活而轻巧。而顶板要求板与字腔同时出现,顶板会让演唱显得更为庄重扎实,粗狂有力,作曲者可以依据曲谱的要求进行调整。凤阳歌本身属于小乐段,具备上下乐句的结构,如果加以改变可以变成复乐段,然而前提依然是需要保持独立且完整的四句结构,同时第一句与第三句落音不同但曲调相似,第四句的旋律相对固定。现阶段徐州与淮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会利用凤阳歌实现自娱自乐,可以说每一段凤阳歌都是当地生活的缩影,再加上徐州方言,让徐州人民的情感塑造地更为立体化。

(二)垛子板唱腔

现在的垛子板就是以前的千板,在缘起方面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垛子板由凤阳歌演化而来,为五声音阶。与凤阳歌不同的是,垛子板首句的曲调为上下结构,其篇幅相对较长,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依据不同的情况垛子板的板式也存在区别,但最基本的结构为上下句对仗。

垛子板的上句与下句的落音分别对应一板,且为一眼板的慢垛、无板眼的快垛。垛子板的唱腔类似于现代的嘻哈音乐,说与唱是有机结合起来的,说中带唱,节奏明快,伴奏的特点是演唱时候不拉、拉的时候不唱,由于垛子板的说唱内容为方言,并且唱词中有固定主语,重音突出,人们欣赏垛子板时会将其视为流畅的故事,听起来非常亲切。此外垛子板演唱结尾部分要求入腔归韵,这也就意味着乐师需要接奏过门,演员也可以在这一阶段得到短暂休息。总之,垛子板与凤阳歌一刚一柔,区别非常明显。

徐州琴书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其独特的唱腔与表演方式,可以给予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让欣赏的人得到美的满足。徐州琴书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与传载功能,一方面其渗透着仁义道德与生活规范,能够明显提高当地人民的社会道德与民族素质,另一方面徐州一琴书的声腔与内容联系紧密,叙述了生产劳动知识、历史、神话等等,就像一部无形的教科书,其以曲艺的形成流传至今,有助于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本文从徐州琴书的形成过程出发,分析了徐州琴书的两种唱腔,希望增进人们对徐州琴书的了解,促使徐州琴书能够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尹丽丽.徐州琴书的革新与出路[J].剧影月报,2011(5):30-31.

[2]王跃萍.江苏徐州原生态民歌的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2010(04):233-239.

[3]李海玲.徐州方言中的特殊程度副词及用法分析[J].文教资料,2010(18):195-197.

[4]孔文.徐州地区柳琴戏唱腔及其特点概述[J].大众文艺(理论),2009(21):116-117.

[5]徐文,冯雁.音乐节奏的结构及其表现意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02):45-46.

[6]乔秋颖.徐州方言的音韵学价值[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03):3-5.

作者简介:魏小娟,徐州市歌舞剧院。

猜你喜欢
唱腔徐州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曲艺泉城》
高申作品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