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头腔共鸣

2019-10-20 09:15任珈妮
艺术大观 2019年28期
关键词:演唱者振动气息

摘要:民族声乐演唱是我国的声乐瑰宝,近几年来其艺术魅力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以及学习者。民族唱法是一门展现民族声乐魅力的艺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在其中体现。如何让声乐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更加震撼人心,演唱者需要仔细研究,运用各种技巧,用正确的唱法来展现风格魅力。本文将对共鸣原理进行阐述、理解,通过对获得头腔共鸣的一些训练方法的分析,并主要列举了民歌《二月里见罢到如今》进行品鉴赏析,使声乐演唱者理解共鸣在演唱中的重要性,并能正确认识演唱时产生头腔共鸣的状态,一旦演唱者掌握了头腔共鸣的精髓,一定能更加自如、完美的运用声音。

关键词:头腔共鸣;民族声乐

一、头腔共鸣及其训练方式

在众多声乐演唱技巧中,头腔共鸣的地位举足轻重,它能帮助声乐演唱者更加自如的进行表演。头腔共鸣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语。演唱时声波通过鼻腔振动,此时鼻腔处于打开状态,会形成一个鼻咽腔共鸣,并由此带来蝶窦门振动,这时眉头和额头会有强烈的振动感,这就是头腔共鸣,也叫“头声”。“共鸣”在我们的中学物理课上就学到过,物体发出声音,声音又传递到其他物体上并使其他物体也产生振动,这一现象就被称之为共鸣。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头腔共鸣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在高音区更能体现其重要性,高音没有头腔共鸣就像是无意义的呐喊,一味地用真声去“喊”是不正确的,这会对歌者的嗓子造成伤害,而这时就需要借助“共鸣”,但这并不代表演唱中音和低音区时头腔共鸣就不重要,声乐演唱者的演唱过程中应该始终运用技巧,保持声音位置,不然声音就会像脱轨的列车,失去完整性。

头腔共鸣的获得有多种训练方式,哼鸣训练是比较直观并且在声乐学习中最常用的训练。舌根放松,口腔里保持一个空间,舌头应该有微微的下凹,这样能保证口腔不闭合,就像是塞了一个鸡蛋的感觉,练习时可以根据个人习惯选择张嘴唱或闭嘴唱,但无论运用哪种方式,声音传出应该是一样的。演唱者缓慢平稳的用腰腹带动气流,发出“en”音,音量不宜过大又不能包裹在口腔中,用稳定适中的音量保持并延长,让声音通过咽壁、鼻腔一直到达蝶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眉心,音色有一个稳定的“点”,集中而又有根基,此时我们能感受到眉心的振动感。在哼鸣过程中,可将嘴唇轻轻做一个开合转换,音色若没有较大改变,说明哼鸣正确。要想达到舒服、完美形成一个整体的共鸣,就要将人体的共鸣腔体完美协调,连为一体。

二、以歌曲《二月里见罢到如今》为例分析演唱中头腔共鸣的运用

许多民族声乐作品都需要完美的运用到头腔共鸣,每一位声乐演唱者都应该掌握。以《二月里见罢到如今》为例,这是一首充满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歌曲,它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来,具备明显的“信天游”演唱特点。这首歌曲有很多高音的地方,演唱时需要歌者咬字结束后立即放开,而头腔共鸣对于完美演唱高音区起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歌曲里有 “你是那哥哥,招一招手,不是那哥哥,扬长走”,这一句歌词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强烈的情绪起伏,体现的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在山间眺望远方,内心思念着自己的情郎,又充满期盼的复杂心情。其中“手”和“走”字,演唱者应把口腔尽力开大,上颚抬高,再使用腰腹力量,推动气息,使气息和头腔共鸣形成抵抗力并且默契配合,咬住字头发声。熟练地运用头腔共鸣,这样出来的声音会很通透且有质感,不会憋在喉咙里。歌词里还有“百灵子鸟儿满沟里飞,看不见哥哥在哪里”,这个“飞”字是一个复合闭合的韵母,运用头腔共鸣咬字发声后要将声音维持,保持稳定并把音量释放开,首先体现的是姑娘对情郎的思念之情,接著又慢慢转回“看不见哥哥在哪里”落寞失望的状态。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气息与头腔共鸣配合的同时,熟练使用气息来控制声音的大小、力度,以此达到表达歌曲感情的目的。声乐演唱者对头腔内气息的位置进行控制,也就是控制声波的位置,声波需要气息作为载体,歌者需要控制气息打在头腔的击打位置,才能使声音集中通透地传达出来。

与生俱来的良好嗓音条件是一位优秀的演唱者必须具备的,但如果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嗓子,用错了方法技巧去盲目的歌唱,再好的嗓音条件也会受到伤害,甚至出现声带小结等嗓音疾病,进而影响歌唱生涯。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是很多歌唱家花甲之年后才逐渐退出舞台的秘诀。本文对头腔共鸣原理,以及其在经典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广大民族声乐演唱者有一定的帮助。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广博门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它的繁荣也代表着民族的繁荣和社会的繁荣,作为声乐学习者,最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民族声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林璐.头腔共鸣在声乐演唱技能中的发展意义和作用[J].北方音乐,2014(16):81.

[3]蒲东珂.头腔共鸣在声乐中的训练与功能[J].音乐时空,2014(14):171.

作者简介:任珈妮,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演唱者振动气息
振动与频率
蕾丝气息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春的气息”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在音乐演唱中如何进行心理调控
振动的快感
一道钟摆快慢问题的错解分析
机械振动易错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