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在高中古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10-21 05:59潘静
中文信息 2019年10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教学现状教学实践

潘静

摘 要:“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的著名文学批评方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他认为,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生活习惯以及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运用“知人论世”,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师说》的教学实践为例,以现阶段教师对知人论世的教学现状,就古文教学如何用好“知人论世”,从教师对知人论世的认识、备课角度、上课环节,以及学生的课前预习等方面浅谈一孔之见。

关键词:知人论世 教学现状 正确运用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0-0080-02

一、“知人论世”在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成因分析

知人论世法是优秀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一,无庸置疑,它在解读文章情感,鉴赏诗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方法或使用程度的不成熟等诸多原因,知人论世法在古文教学中总是未能“物尽其用”,未能突显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

如出一辙的教学模式:进入正式课本内容之前,先用幻灯片介绍作者,再了解背景,然后讲解文本。上课前的“知人论世”环节似乎成了所有语文老师上诗词课约定俗成的仪式。久而久之“知人”直接演化为“作者简介”,甚至等同于“写作背景介绍”。

此外,过度使用“知人论世”,造成滥用、乱用的情况,不懂取舍,牵强附会介绍作者,使语文课变成了人物传记课,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将诗词的意思、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光辉形象生拉硬扯在一起,反而影响了学生对诗词意蕴的把握与理解。

二、正确定位“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将和作者相关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和文本内容关系甚少,它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一种手段。既然是手段,说明它不是万能钥匙。如何使用这把钥匙,我们还必须找对口径。再者,知人论世不是简单的用一张幻灯片将作者的生平完全展现给学生,内容应该有所取舍,精选和课文相关的内容,或筛选,或补充,然后再将精华展现给学生。

此外,老师似乎都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把知人论世固定为教师上正文之前的一个必备环节,介绍了似乎就心安了,找到了打开文本的钥匙一般。其实不然,知人论世的环节不全是老师的环节,更加应该是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一个环节。

总之,打开思路,按照2017年新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1,学习目标与内容第四点所要求: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在2教学提示第四点也提及: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所以,无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教师角度,我们都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资源将“知人论世”环节落到实处,精益求精。

三、合理有效地把“知人论世”融汇于课堂教学中

1.“知人”+“论世”是教师备课的必修课

“知人论世”应是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知人论世即知人和论世两部分。而人又有两个层面,两种身份:一是社会人具有的社会属性。他是整个时代的一员,必受时代的影响。一个正常的人总是处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各种关系中,受政治的影響,经济的制约,法律的约束,道德的教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古时封建等级制度尤其明显的朝代,阶级属性甚至成为其最主要的阶级属性。影响作者的生活,涉及作者的政治遭遇、思想崇尚,宗教信仰等。二是自然属性,即他的身份是作家的这个人。其首要的身份是一个自然人,总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必然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自然性,尼采认为:“构成人的天性的不是意识、精神或理性,而是无意识的不受拘束的生命、纵横溢流的精力以及过于蒙昧和混乱的本能。” 所以自然属性可能影响作者的创作才能、个性气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等因素,甚至涉及有关的客观条件,如师承、流派。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互相影响,作用于人。

还有一部分需要准备的内容就是“论世”。正是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所以对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必须予以了解。以《师说》为例,课文第一个关于作者韩愈的介绍里指出:“韩愈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学生看到文学家、思想家自然知道其意思,但是学生对“古文运动”却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我们对当时社会上的事件做一个具体地介绍。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辞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学生在了解了以上补充的内容想必对作者的了解又更进一步。此外,韩愈所处的时代背景也需要另作说明,可以补充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节选内容:“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以上内容既点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自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的风气,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2.课前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收集、筛选信息

2017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信息收集、筛选很有必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信息采集呢?窃以为以“温故而知新”为指导思想进行是比较可行的。在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解读的需要,借助新媒体,查阅图书或者网络的力量,进行小组配合分类收集信息,进行整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生平、籍贯、流派、创作的时间、时代背景、创作目的、作品意义、社会影响、代表作,学过的相关的文章等等。也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引导,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同一时期其他作家相关的作品或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在初读古文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从无到有,从繁到简,慢慢学会筛选、整合信息,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和文本相关的内容。

以《师说》为例:韩愈的朝代、字、谥号、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家,思想家等内容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耳熟能详了,我们完全可以不浪费课堂时间再做呈现。相反我们可以从学生熟知的另外一个内容入手——《马说》,因为这篇文章既是韩愈的代表作,又和课文同属于一种文体,有助于学生回顾并深入了解“说”这种文体。“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它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3.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的进行“知人论世”环节

李海林教授在《李海林讲语文》一书中指出两种教学指向:一个是文学鉴赏指向的教学,一个是文化传承视角的教学指向。这两种教学指向并非泾渭分明,但都离不开“知人论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语言文字的运用具有时代性、发展性,所以对一个作者的“知人论世”不能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师首先应该对内容进行甄别,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以《师说》作者韩愈为例,课文中给出的注释以及网上的介绍多如牛毛,但如何把最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呢?一般教师上课给出的介绍往往是:“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曾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虽然文字堆砌的严严实实,但是没有重点。 其实在诸多的文字中,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删减增加,初中里学生早已经学习过韩愈的《马说》,所以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韩愈了,对于他的朝代、字、谥号学生早烂熟于心,此时再来一遍不仅浪费时间,更是模糊了学生的视听,不明白为何还要再把知识炒一遍冷饭。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删去。而其中提及的“古文运动”我们完全有必要拿出来重点介绍,因为它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恢复儒学道统和课文提倡从师学习的宗旨不谋而合。

4.重视课后拓展练习,巩固成果

现实教学中,教师的“作业巩固”意识很淡薄,往往把作业分离于课堂,觉得课堂是主战场,作业是学生的天地,弱化甚至淡化作业。反映在语文科学领域则是语文一线教师过于关注如何上好语文课,过于“青睐”语文课堂效果而忽视了语文作业布置、评价等环节。2017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四个层次,而语文作业无不是需要通过这四种形式实现,因此语文作业理应成为语文教育一部分,理应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提升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也应该在学生收集的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将其他和之相关的练习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一次锻炼的机会,如何把知人论世与对文章的理解自主联系起来。因为,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我们要想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基本的有助于幫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的方法,就只能通过这种原始的操作,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也窥探学生掌握的程度,伺机再做补充。同时也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结语

“知人论世”在实际教学中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好了可以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关键在于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为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打好基础。让知人论世为我所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教学现状教学实践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