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特困区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2019-10-21 09:41李天芳郭亚锋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1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机制

李天芳 郭亚锋

摘 要: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是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最为关键的两种扶贫方式,二者深度融合发展是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陕南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陕南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融合机制存在着动力机制不协调、激励机制不完善、联动机制不顺畅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着眼于陕南扶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陕南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融合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两大扶贫方式的正向融合效应。

关键词: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1.004

1 问题的提出

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探索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扶贫攻坚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陕南是我国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山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生态较为脆弱,大部分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扶贫开发难度大,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陕南在加大产业扶贫的同时,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帮助陕南贫困地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长效脱贫。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陕南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融合问题,不仅对于深入推进陕南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拓展和深化反贫困理论研究,丰富扶贫理论研究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 陕南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融合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融合动力机制不协调

当前,陕南扶贫开发的外援动力强劲,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外部动力不断壮大,但内部动力相对不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意愿不强,安于现状,在被动扶贫中滋生出了“等靠要”思想,不主动、不积极参与脱贫产业发展。二是大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劳动技能不足,就业渠道少,就业层次偏低,为无法离乡、无业可就、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提供了稳定收入,但只能解决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基本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低端行业、低技术含量、低技能要求的就业岗位将大幅度缩减。因此,贫困人口的持续脱贫和实现生活富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2 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融合激励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陕南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中对贫困人口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激励手段单一。在产业扶贫中,对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贫困人口主要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不足。激励方式主要以正向的奖补激励为主,负向激励较少。激励过程中存在平均主义倾向,鼓励性、竞争性激励项目较少。在教育扶贫中主要采取为贫困人口进行免费培训和发放培训交通生活补助的激励方式,缺少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培训优秀学员的激励。

2.3 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融合联动机制不顺畅

由于发展规划、农业管理、扶贫开发、社区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分布在发改、农业局、扶贫办、教育局、人社局等部门,导致陕南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信息共享不充分,项目协同推进力度小不够。此外,在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的推进过程中,县乡村户四级联动机制不健全,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不可避免导致贫困人口产生“要我脱贫”的消极被动心理。

3 完善陕南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深度融合机制的措施

3.1 构建内外结合的多元驱动机制

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协同推进。针对陕南貧困地区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具体实际及问题,其扶贫融合发展动力机制应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内生性动力机制,即建立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需求为中心的内生性动力机制,通过扶贫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激发贫困人口脱贫意识,激活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也认为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身体不仅能直接地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能提高个人获得更多收入及摆脱贫困的能力。因此,在陕南扶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在整合陕南扶贫外援动力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机制,形成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贫困人口自身脱贫、发展所需要的整体能力。产业扶贫是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助力器。要从根本上解决陕南贫困问题必须依靠产业的发展。产业扶贫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人口脱贫需求为中心,依靠陕南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培育和打造产业扶贫项目,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能加入一个合作组织,掌握一项致富技能,融入一个脱贫产业,最终如期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防火墙,也是贫困人口实现长效脱贫的稳定器。教育扶贫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围绕陕南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需求,确定教育主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按需施教,推进有深度、有广度、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引导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树立积极进取意识,从精神上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

二是外生性动力机制,即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扶贫主体参与陕南扶贫开发全过程,构建合力攻坚、多方协同的强劲的外生推动力。为实现 2020 年全部脱贫目标,巩固和稳定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需要继续动员和发挥好社会扶贫的作用,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创新社会扶贫方式,织密社会扶贫网,形成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以促进陕南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产业扶贫是陕南脱贫的根本出路,教育脱贫是陕南脱贫及其成果巩固的关键支撑。产业脱贫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依托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贫困地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融入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增收脱贫是陕南脱贫的根本出路。由于企业的逐利性、社会组织的分散性,各种外生性的推动主体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划定“红线”,指明“路线”,避免其“逐利性”和“分散性”导致扶贫初心与扶贫效果背道而驰,造成扶贫资源浪费。教育脱贫的实施主体是教育部门,依托陕南现有的教育组织和师资力量,广泛动员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陕南教育扶贫活动,协同合作推进陕南教育发展。由于陕南不同地区和不同贫困人口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深入研究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切中制约贫困人口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确定教育扶贫的重点领域。建立成人职业技能教育、未成年人义务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扶贫体系,努力为贫困人口“充电”,使教育扶贫更好地满足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需求,激发贫困人口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斗志,真正实现既扶“智”,又扶“志”,确保教育扶贫资源源源不断流入产业扶贫最急需的区域,覆盖到最迫切的脱贫需求上。在陕南扶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建立和完善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把“外部推动”和“内生动力”有效结合,才能加快陕南“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增强陕南扶贫脱贫的动力源泉,确保陕南扶贫攻坚成果稳固。

3.2 完善多方参与的对接联动机制

基于陕南现阶段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组织管理和实施主体较为分散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双向对接的脱贫机制。首先,因强化政府主导、行业协调、企业参与的对接机制。政府通过制定扶贫规划和政策,确定扶贫方向和目标,引导行业组织开展产业结构与全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产业技能需求预测等服务,鼓励企业根据政府扶贫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遵循市场规律和贫困群众意愿,确定帮扶对象、帮扶内容和帮扶方式,为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的有机对接提供依据和指导。其次,充分利用陕南产业分工特点和市场合作趋势,在陕南产业组织和教育组织内部培育对接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的专门服务组织,统一处理和协调陕南扶贫攻坚中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各项事务,及时根据扶贫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和组织各方教育扶贫力量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知识、技能缺口,精准发力,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精细度,发挥教育扶贫的最大效能。最后,打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汇聚陕南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的各种人才资源需求、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需求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信息需求,向相关教育组织、企业组织和有意愿参与陕南扶贫的个人提供的信息发布、信息推送和信息咨询服务。

3.3 建立系统的长效激励机制

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融合是两种不同扶贫方式的渗透、对接、整合与创新行为,涉及多方参与主体,需要构建一个长效的激励机制,形成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助力扶贫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健全陕南扶贫专项奖励机制,设立陕南脱贫攻坚奖,对在陕南脱贫减贫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社会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关注陕南扶贫攻坚、参与陕南扶贫攻坚、助力陕南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二是要建立和健全乡贤返乡扶贫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企业家、退休干部职工、教师、医生、专家学者等返乡下乡,通过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担任志愿者等方式回馈故里,开展多种形式的“返乡创业”产业扶贫工程和“返乡支教”教育扶贫工程,支持陕南脱贫发展和乡村振兴。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下乡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陕南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业等方式,吸引和带动贫困户融合农业产业链,发展产业化经营。对社会资本投资的农业企业可以采取税收减免、政策倾斜、信贷支持、行政事业性费用减免等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参与陕南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四是要建立贫困人口创业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贫困人员依法以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利用陕南贫困村集体土地发展农业产业,支持贫困户依托自有或闲置农房院落发展陕南乡村旅游、秦巴山乡民宿、地方乡土文化、农特产品电商、乡村物流快递等乡村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创业就业。五是优化和完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激励机制。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通过评选脱贫先锋、脱贫积极分子、致富能人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脱贫光荣的思想,营造出人人争先进、人人敬先进、努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建立负向激励机制,对贫困群众中不思进取、安贫赖贫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通报鞭挞,唤醒其主动脱贫意识。六是建立和完善消费扶贫激励机制。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近年来,陕南在消费扶贫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消费扶贫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陕南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支持公职人员、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城市市民到陕南农产品原产地,认领、认养、代管贫困人口土地,发展经济林、养殖等“种养加”项目,推动消费扶贫新模式不断发展,拓宽陕南农产品销售渠道,从而带动陕南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阿玛蒂亞·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党国英.脱贫攻坚工作机制要逐步转型[N].社会科学报,20180802.

[4]胡伟.乡村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机理及联动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18,(10).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机制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