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意识在职业教育中的融入研究

2019-10-21 09:07郑宏敏
锦绣·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废物环境保护分类

郑宏敏

电影《机器人总动员》是一部科幻动画片,讲述了地球在公元2700年成为了一个巨大垃圾场,已经不再适合居住,人类只能迁移到其他星球,离开前委托一家机器人废物处理公司,直到地球的環境系统恢复其生态平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保护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已成为全球的责任。环境问题一次又一次地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并且它们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每次扔垃圾的时候我会想,一个小小的三口之家,都会制造这么多垃圾,地球上那么多人,制造的垃圾该怎么办?

一、垃圾现状与垃圾分类背景分析

人的一生会产生多少垃圾?一个人的生命产生约40吨垃圾,相当于八头大象的重量。人的一生要使用4000卷厕纸,呼出6亿升二氧化碳,产生3吨大便,放屁36m3。人们需要10万吨水一辈子洗澡,消费650块肥皂和200瓶洗发水。人一生刷牙要消耗276支牙膏,78支牙刷。一个婴儿大约要用2000片纸尿片,一个烟民一生大约产生31万个烟蒂,15500个烟盒,一个酒鬼一生可以喝掉10吨酒,产生21000个酒瓶。垃圾降解时间:车票3-4个月,纸3-4个月,火材棍6个月,橘子皮2年,羊毛织物1-5年,烟头1-5年,口香糖5年,铁罐10年,尼龙面料30-40年,皮革50年,罐装80-100年。

人生而自由,却无时无刻不活在垃圾之中。许多人的生存是24小时的垃圾化生产。每天,只要你一醒来,垃圾邮件、垃圾食品、垃圾书、垃圾电影、垃圾音乐、垃圾游戏、垃圾广告、垃圾商品和垃圾建筑物就会迅速环绕你。

超过200万年前,当人类的石头工具击碎第一个“废片”时,就产生了垃圾。在垃圾里,可以读懂人类,但人类却从未读懂垃圾。

据统计,如果一个城市的垃圾没有分类,整个社会的垃圾处理成本将达到1530.7元/吨,人均480.5元/年。如果进行废物回收和再循环,不仅可以节省垃圾处理成本,还可以从可再生资源中获得新的价值-每回收一吨可再生资源,可减少6-10吨垃圾处理,节约自然资源4.12吨,节约标准煤1.4吨。

是的,人类消费是无止境的,因此,产生越来越多的垃圾。是时候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对垃圾的看法。我们需要环保主义,但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环保主义。放眼现今校园并不缺乏垃圾箱,但是仍然可见随意丢弃的垃圾,垃圾箱设置有简单的分类,垃圾可以分为两类: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缺乏认真做垃圾分类的人,又或者说不是他们不愿意做,而是他们不会做,不懂怎么做,在头脑中没有养成这种意识。目前校园的环保活动开展大多只是一种形式,效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但环保的意识并未真正建立,因此我们需要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环保意识。

二、垃圾分类的国际进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评估了世界各国的城市废物回收和堆肥率,其中德国的回收率高达65%。德国,日本和新加坡处于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的最前沿。

德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废物分类系统。每年,德国人均生产约617公斤生活垃圾,远远高于欧盟人均水平(481公斤)。自21世纪初以来,垃圾在德国被重新定义为可再生原料。德国的废物回收率仍然高于65%,是世界上废物回收率最高的国家。截至2013年,生活垃圾回收率已达到83%,其中65%是回收利用,18%通过焚烧回收利用。这归功于完善的立法。在德国,儿童接受有关幼儿园废物分类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学校系统地教导学生废物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科学废物分类。正是这种教育和培训使德国人民能够集体意识到废物分类和回收利用。

日本于1980年开始实施废物分类和回收利用,如今它已成为废物分类和回收利用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将垃圾分类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日本,最著名的垃圾分类场所是德岛县荣町。它坐落在森林覆盖的山脉深处,距离最近的城市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是日本“零垃圾”的环保革命发起地一一实现了垃圾零焚烧。

瑞典花了一代人来推广垃圾分类。瑞典人有意识地保护环境,科学合理地处理各种生活垃圾。政府对国家废物分类的认识已经开始于童年时代:首先向学校介绍这个概念,教育孩子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孩子们回家告诉成年人。瑞典人自豪地表示:在瑞典,垃圾分类是一种传统。瑞典超市在垃圾收集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人去超市习惯性地喝瓶子和罐子,因为他们可以在退回时退还押金。

奥地利的维也纳有“48垃圾商店”,售卖的物品来自城市垃圾和无主失物;澳大利亚悉尼,曾经臭名远扬的垃圾填埋场,在市政府的治理下成为美丽的悉尼公园,并获得2016年美国建筑最佳景观设计奖。

在美国,每个家庭都要承担收集和处理垃圾的费用。目前,美国有1200个城市实施垃圾计量收费制度,每户居民根据当地政府的实施细则,每月需缴纳40至50美元的垃圾清运费用。

虽然各个国家的垃圾收费标注不尽相同,但其根本原则都是“pay as you throw”(即垃圾计量收费)。这个制度的核心理念是“谁污染谁负担”,即要求垃圾产生者以垃圾的产生量(重量或体积)为单位进行付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在垃圾清运环节的支出。

这些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垃圾回收利用,例如为家庭垃圾回收利用提供便利、给予充足的垃圾回收资金以及利用财政手段鼓励垃圾回收利用;同时,它还为地方政府制定了明确的废物分类和回收绩效以及政策目标。

三、垃圾分类意识在职业教育中的融入研究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民生工程。职业教育应以校园环境为载体,以学校为视角,响应和落实国家号召,加强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探索有效的环境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使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缺乏执行力和环保的决心。现今校园组织的一些环保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签名、喊口号,并没有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一支具有强烈环保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教师队伍。作为知识型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形态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教师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知识意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学生的环境知识意识。因此,培养具有强烈环保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教师队伍,对于推动职业学校的环境教育至关重要。

2.将垃圾分类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环境教育可以充分整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协同作用,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充分利用与社会有关的环保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教学,实践,学生活动等平台进行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让人们在环境交流和学习的强大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加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自觉行动。

①垃圾分类融入校园建设。生态校园有利于促进学生环境素养的提高和学校的和谐发展。在学校建设中需要加强学校管理面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功能,将校园内教学区,体育区,住宿区,餐饮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垃圾有针对性地分类收集,以求最大程度地回收利用,通过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生態园区建设。

⑦将垃圾分类融入日常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编写环境教育知识,并在每门课程中加入与专业相关的环保内容,以促进环境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教学知识结合环保实例开展渗透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世界观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设立环保课程,以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的形式开展专业的环境教育活动。这将通过与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系统或环境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废物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具备废物处理,分类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教学实习和实习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整合各行业环境保护的科研和生产知识,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等,使学生体验到节约材料,减少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等环保行为。在节能,废物分类和回收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③垃圾分类融入学生活动。将环境教育纳入丰富的学生活动,并利用重大节日和活动开展环境教育特别活动,如“3.12植树节”和“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加强环境教育实践,有效提高学生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通过学生在日常社会活动中的方法和意义,传播废物的分类,促进全社会的垃圾分类,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④垃圾分类融入学生生活。通过校园宣传栏、张贴画、小册子、校园广播等传统手段宣传和渗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通过在网络平台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微课程,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接受,以进行直观,生动和可视化的环境教育。围绕环境保护主题展开的校园DIY、创业吧,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垃圾,集思广益,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将校园垃圾变废为宝,在实践中逐步将环保知识渗透于学生生活中,引导他们巧妙地发展关心环境和垃圾分类的意识行为。

通过将环境意识纳入职业教育,每个学生都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垃圾分类开始,以利诱之,习惯成自然,让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不再作环保的旁观者,从我开始,节省了一点水,减少了垃圾。通过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体会环保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唤醒更多人对环保的重视和参与,从校园垃圾分类开始,让学生明白:环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废物环境保护分类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废物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废物处置劳务收入确认探究
废物巧利用
谁造就了北大的“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