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消融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应用体会

2019-10-21 09:49李先华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4期

李先华

【摘  要】目的:探析微波消融术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放射科介入室接受微波消融术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和总结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45.20±3.45)min,术后出现2例气胸,1例术后胆道梗阻,2例腹腔少量出血,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通过测定,在术前AFP升高的病人里边,术后1个月血清AFP 90%的病人低于术前;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除1例失访,5例死亡,其余24例均存活。结论:肝细胞肝癌治疗中应用微波消融术,有着较满意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且安全性较高,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波消融术;肝细胞肝癌;血清指标肝细胞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4-0078-01

肝细胞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 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隐匿,死亡率高,临床上一般采取切除术治疗。但通常在确诊时大多处在中晚期,已丧失手术时机,死亡率高。所以,采取非手术治疗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创新和发展,微波消融在肝脏肿瘤治疗中有着良好应用[1]。其作用原理就是在病灶组织导入微波针,再经微波辐射后,使微波场中水分子等运动剧烈碰撞产热,让局部温度瞬间升高,而达一定温度后,细胞内蛋白质会出现凝固性坏死,使细胞得以杀灭,达到治疗目的。本文主要对肝细胞肝癌患者实施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由我院放射科介入室2014年1月-2018年10月接治的3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纳入观察中,均经临床病史、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及AFP进行临床诊断,符合肝细胞肝癌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1)生存期>6个;(2)符合微波消融术指征;(3)临床资料完整;(4)病灶未侵犯血管、胆管及邻近脏器;(5)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知情并同意。排除意识障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癌细胞扩散及转移等患者。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患者17例,女患者13例;43~76岁,平均(52.6±4.3)岁;Child肝功能分级:A级27例,B级2例,C级1例;病灶数:单个17例,两个8例,3个及以上5例;肿瘤直径<3.0cm有14例,3~5cm有9例,>5cm有7例。

1.2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微波消融术治疗,均做好术前常规查体;应用ECO-100型微波手术仪,输出功率为65W,频率为2450MHz;14G穿刺针。具体操作:指导患者行平卧体位,或者根据患者病灶位行30°~45°右侧卧位,通过CT平扫选定穿刺点,对手术位充分消毒。创建静脉通路,对穿刺部位给予1%利多卡因5mL局麻。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行肝內癌灶穿刺,穿刺针针尖到达病灶后缘或超出后缘0.5至1.0cm。依照术前检查的肿瘤大小、形态、所在部位等情况设定消融功率及时间,通常采用的功率组合是有50~55W,持续输出8~15min,确定后启动发射微波。消融范围需超出病灶边缘外0.5cm。如病灶较大可进行多针消融,两电极间距要控制在2cm内。消融术完成拔针时要逐步消融以防肿瘤组织针道种植,手术完成后用透气性敷料压迫手术位并妥善固定。

1.3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掌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在术前及术后1月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甲胎蛋白(AFP)水平,均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随访至少6个月掌握患者初步疗效。

2 结果

2.1本组患者治疗效果

本组30例患者微波消融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40~63min,平均(45.20±3.45)min;在术后出现2例气胸,其中一例需要闭式引流,1例术后胆道梗阻扩张(疑胆管损伤致狭窄),2例腹腔少量出血,其中一例血色素从90g/L降到70g/L,无需输血,其它病人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术后一个月血清AFP复查,在术前AFP升高的20例患者中,有90%(18例)的病人出现下降,有60%(12例)降至正常,有30%(6例)患者有高于正常值的下降,有两例患者继续升高。

2.2本组患者预后情况

本组患者术后均接受至少6个月随访,1例失访,5例死亡,其余24例均存活,其中4例带瘤生存,余21例随访期间未见病灶复发。

3 讨论

肝细胞肝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全球临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五位。我国临床上的肝细胞肝癌绝大部分在就诊时为中晚期,且大多数会合并肝硬化,往往会因肝功能不佳而不能进行根治切除术治疗。同时,临床研究证实大肿瘤灶原发性肝癌实施切除术会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而促进残存癌变组织复发[3]。所以,临床中晚期肝癌患者很少采取根治术治疗,介入治疗成为首选疗法。

当前,微波消融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在临床肝癌治疗中有着良好应用。其作用原理就是肝肿瘤细胞的热耐受力要低于正常细胞,在局部温度达42℃以上,就能够直接致肿瘤细胞凝固灭杀或致其DNA损伤,进而达到肿瘤灭活。把微波直接导进肿瘤灶内,对肿瘤组织加热达到灭杀温度。与此同时,在加热之后细胞内的酸性代谢产物大量聚集对肿瘤细胞有一定杀伤性[4]。在此过程中,采取冷循环,可减少穿刺针临近组织温度,减少组织炭化。通常对输出功率及频率调节,将温度控制在80~100℃间就可达到灭杀要求。要指出采取微波消融术治疗,需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也就是适用于肝功能尚可小肝癌或不宜手术切除小肝癌[5]。本组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微波消融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术后复查血清AFP大部分病人有明显的下降。随访24例存活。

综上而言,微波消融术治疗肝细胞肝癌短期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预后良好,但要考虑适应证,以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洋,范承启,邵成伟.肝癌微波消融治疗的新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03): 491-494.

[2]      王家,李绍白.肝脏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5-187.

[3]      孙玉,张洪海,袁春旺,等.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前后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03):542-546.

[4]      张爱华,洪筱舐,仓庆,等.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对复发性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06):37-39.

[5]      付彬,贺永锋,郭联斌,等.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并发胃胸腔瘘1例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11):24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