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走向中心

2019-10-21 06:41李飞雨
兰台内外 2019年35期
关键词:边缘化立德树人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各大高校开始注重把这一任务贯彻执行到学校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基于这样的高等教育新环境下,本文从档案工作边缘化被动化、档案工作队伍建设问题等综合探讨了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现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档案工作应从资源体系、服务空间和工作形式等方面着手,进行资源优化、空间延展、形式创新,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由内而外地进行一场自我革新,从闭塞走向开放,从边缘走向中心。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档案工作;边缘化;自我革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立德树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解答。将“立德树人”全面贯穿高等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当务之急,而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档案工作又将何去何从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一、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之本

立德树人可以分为立德和树人两个部分,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的,立德和树人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立德树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左转·襄公二十四年》记载,范宣子与叔孙豹在讨论“身死而名不朽”的问题时,叔孙豹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朽之人,立德为先,尚有为国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泽被后世之说,这一思想凸显了“立德”的重要性,足见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德行的优良传统。“树人”最早现于《管子·权修》,管仲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培养人才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任务,是国家的长久之计。追根溯源,在以儒家文化作为价值主导的传统社会,在治人治学治国之道上,强调对于道德品行的培养和涵育,注重将人培养成为一个仁爱明德之人。

随着时代更迭,被社会群体所认同的价值体系经过不断解构建构的过程而被赋予新的含义。时至今日,我们所强调的立德树人中所立之“德”和所树之“人”也相应有了新的时代内涵。鉴往知未来,在新时代环境下,我们的高等教育究竟要“立何德”“树何人”。“立何德”是立德树人要解决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立德树人就容易流于空泛,失于模糊,偏于笼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所立之“德”,当以“理想信念铸魂”为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加以强调,要引导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所树之“人”,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立德先行、德行兼备的内涵式高素质人才,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旨归。

二、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现状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自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也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践行“四个服务”,落实“四个回归”,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催人奋进,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是当前阶段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是高校档案馆发展的主流趋势,围绕这一趋势,高校档案馆投入大量的人财力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大打“数字战”,以先进的技术实现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档案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在机械与数据的外衣下,依旧掩盖不了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诸多问题。

1.高校档案工作边缘化被动化

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学校档案记录和反映学校创办、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档案工作是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来看,高校档案工作普遍边缘化、被动化。由于学校缺乏对于档案工作的重视,高校档案馆的工作得不到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的支持,从而档案工作力度和质量都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在高校档案收集工作中,一些职能部门未将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管理制度及有關人员的职责范围,导致归档时间推迟、归档材料不齐全、归档材料手续不完备等问题,一些单位没有配备专人管理本单位档案材料,而是返聘、临聘工作人员收集整理档案材料,这类人员专业素养低、流动性大,从而造成档案工作交接不畅、人员之间信息不互通的情况。档案馆处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末端,也是检查学校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及档案材料真实性准确性的关键平台。在服务广大师生查询利用档案之时,才能发现档案材料本身存在的问题,而解决这些材料本身的问题又将档案馆推向了一个被动的位置。从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过程来看,多数高校档案馆只专注于档案馆这一环节的系统建设,而缺乏考虑前端系统的管理与控制,如现阶段的档案材料数字化是将各部门归档过来的纸质文件扫描再进行数据挂接,电子文件归档也从未考虑从源头解决文件数字化的问题,学籍档案亦是如此。如果前端系统如OA系统、研究生系统、教务系统等在建设与升级阶段未曾考虑归档一事,那么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也将疲于“被动应付”。

2.高校档案队伍建设滞后化惰性化

技术先行,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观念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当工作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馆的先进技术和精密器械也将成为摆设。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的顺利展开,关系到档案工作能否在学校立德树人大任务中实现其服务社会和文化育人的功能。然而纵观现阶段的高校档案馆,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众多高校开始为新进人员设置学历门槛、专业限制,但是从整体看老龄化程度较高,人员队伍流动性大、专业知识老化、文化知识面窄、学历偏低、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相对薄弱,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相对陈旧,即使档案馆有了新技术新器械的支撑,若工作人员尚未从传统的滞后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也无法对档案工作进行创新与变革,使档案工作停滞不前,根本无法在大数据环境下更好地为立德树人服务。另外,在工作中易产生惰性心理与消极态度,形成你交我收、不交不收、你交什么我收什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状态。因此,在立德树人大环境下,在大数据时代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研究水平亟不可待,树立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创新意识等是当前档案人员管理的重中之重。

三、自我革新——高校档案工作从边缘走向中心

档案是历史赠与我们的“珍贵的财产”,它既是文明与文化的记录者,同时它也生产着文化行为,高校档案馆不仅仅是一个保管档案材料的场所或者机构,它更是建构档案记忆、传播档案文化的基础阵地,它为学校提供决策依据、为制度提供有力支撑、为文化育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为广大师生的需求提供服务保障,高校档案工作人员不再局限于“档案信息收集者”“档案实体守护者”的角色,而是要逐渐向“档案资源挖掘者”“档案史料研究者”“档案文化传播者”转型。如果您想了解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与历史记忆,请来档案馆看看。笔者所在的西南大学,特立西南,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发展至今已走过113载的光辉历程。西南大学档案馆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三馆合一,既是学校档案、文博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永远不是一个封闭的场所,它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服务广大师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要乘着文化自信之风,以档育人、以史化人,走向学校中心地带。

1.拓展档案资源体系,由“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

从传统意义上讲,高校档案馆被定义为高校档案信息、档案材料和档案资源的收集保管机构,而由此衍生出知识服务、文化传播的功能。档案馆不是信息资源的缔造者,但却对资源负有加工、拓展、整合与提炼的权限。收集与整理档案只是高校档案馆形式上的基础资源积累,如何突破“档案实体保管基地”的桎梏与限制,让这些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至于被遗忘成“故纸堆”“冷数据”,则需要档案馆在质的层面对档案基础资源进行加工锤炼、优化重组,从广泛的基础资源中切中特色资源,让“纸堆”活起来,让“数据”温暖人心,为档案馆在立德树人大任务下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提供资源支撑。西南大学档案馆通过校史馆开展新进师生的入校入学教育,知校情、明校史、行校训、铸校魂,通过成立学生校史宣讲团深入学院深入学生团体,精心挖掘吴宓、侯光炯等学校知名人物的档案史料,全面展现老先生的生平事迹、治学理念及崇高精神,广泛收集口述校史资料,抢救和保护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完善的校史资源体系,从而弘扬学校历史文化、提升师生精神动力,更好发挥档案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学术文化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为青年学生悟初心、担使命、爱校荣校、立德立人提供精神支援。

2.拓宽档案服务空间,由内向外走向“以人为本”的精准服务。

在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下,高校档案馆更不能固步自封、狭隘地偏于一隅,而是要主动出击,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以用户为中心构建档案服务体系、协同创新档案服务形式、延展档案服务流程、拓展档案服务类型,提升高校档案服务工作的开放性、全面性和便捷性,实现一站式服务,让师生少跑腿,切切实实为他人解难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让高校档案馆从内化的管理型机构向外化的服务型机构转型。西南大学档案馆通过学籍档案翻译系统、学籍档案认证系统、综合档案利用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上线,为广大师生及社会提供出国留学、学籍认证、档案查询利用等服务,同时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联合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系统对学生档案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助力学生走好从学校毕业到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根据用户与工作人员对数字档案平台的使用情况,收集针对平台系统的反馈意见,适时进行修改升级,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操作体验。作为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档案工作人员应时刻以清晰的头脑、良好的态度、高效率、高质量地为学校、社会及广大师生提供档案服务。

3.创新档案工作形式,让“微”档案深入人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媒介化”社会,由此催生出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一系列新的媒介形式,目前,这些新兴媒介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并凭借其广泛的参与性、传播的灵活性、实时的互动性、高效的即时性成为当下公众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而高校青年学生学习能力强、适应性强,易接受新鲜事物,很快便被新媒介所俘获。另外,国家档案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和VR等新技术新手段加强档案宣传,扩大档案工作影响,因此高校档案馆要与时俱进,改变宣传工作理念,利用好“两微一端”传播档案文化与服务师生校友,让“微”档案深入人心。以微信公众号为例,高校档案馆应首先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发布栏目,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提供的消息推送、用户沟通、菜单服务等基础功能, 不断挖掘其潜在的诸多高级接口功能, 如在线服务、在线支付、个性推荐等, 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服务内容。除了日常工作事务性的内容,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还应该注重推文品质,打造精品文章,形式上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从整体风格、编排、界面设计等方面着手,使推文更加生动有趣,内容上立足馆藏资源,提升对档案文化的敏锐度,把握重要时机传播档案记忆,如西南大学档案馆在新中国七十周年华诞之际推送文章《以档案记忆·抒爱国情怀》,与大家一同回忆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变迁中,封存于档案中的一代代西南大学人所拥有的爱国情怀,同时通过互动方式将2019年西南大学人对祖国祝福的闪亮瞬间保存于我们的数字档案资源库中,为档案記忆添砖加瓦。

新时代新思想赋予了高校新的任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档案工作理应被关注,不应因为厚重的枷锁和层层的限制而令人遥不可及,陌生又疏远,不应在被遗忘的一角默默低头苦干而不被人所知晓,高校档案工作要走出封闭的现状,努力实现由内而外的自我革新,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也要抬头看路、仰望星空,从而以更加开放与创新的姿态为学校档案文化、记忆传承发声,从边缘地带走向中心领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

[2]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T·库克.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2002

[4]赵媛媛.基于新媒介的档案宣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5]李月娥,黄 馨.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建设情况研究[J].2019

作者简介:李飞雨(1992-),女,汉族,重庆市,所在院校:西南大学,职称:助理馆员,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猜你喜欢
边缘化立德树人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从《少女小渔》看当今女性在出国热潮下的心路历程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