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英汉翻译对比

2019-10-21 21:39曹潇戈
大东方 2019年9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对比诗歌

摘 要: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相比散文与小说等文学作品,意境更加悠远且内容相对含蓄。随着世界文化融合,诗歌的英译版本逐渐增多,但要想翻译出古代诗人的风格与思想,这对于翻译者的文学素养提出了较大挑战。诗歌英汉翻译,对读者理解文章内涵有积极辅助作用,对诗歌创作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诗歌;英汉翻译;对比

英汉版本的诗歌虽然字面意思相同,但在语言背景文化等方面俨然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翻译英文版本诗歌时,很容易与意境相同的中文诗靠拢;对此,中文诗的节奏与造句等对翻译有着一定启示作用,能够为英诗汉译提供创作灵感,从而促使比较文学研究、翻译活动有机融合,确保翻译工作有序展开。

一、英汉诗歌翻译差异对比

1.内容对比

翻译应当忠于原著,尤其是在内容方面,应当忠于作品事实事理与景物描写等,与作者立场情感与思想保持一致。尤其是在诗歌作品翻译中,首要的是注重原诗“意美”的传达,其次是“音美”与“形美”的呈现。中文诗歌多采用修辞手法,以动态性的描述形成山水景物,在汉英翻译中,应当注重景物拟人化的应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场景中,如香炉峰在英文翻译中的“exhale”单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相比“rise”更能表达出庐山烟雾缭绕的景象。如瀑布挂前川的 “挂”字,以静态手法描述了瀑布动态场景,英文翻译中的“opended steam”单词,相比“hangs there”更能生动传神的描述出事瀑布从苍穹倾泻而下的场景。对此,在忠于原著内容的同时,更要尽可能的突显出原诗情感。

2.形式对比

英汉诗歌都注重格律音韵与节奏的运用,但在细节上多有不同,在押韵上,英文诗歌中的两行或隔行押韵比较常见,中文诗歌在偶数行押韵比较常见。在节奏上,英文诗歌注重抑扬,中文古诗注重平仄。中文故事以七言绝句比较常见,且多采用AABA形式的韵律节奏,在汉译英中,多使用爆破音表现古诗文中的重读音。且相同一同韵律体的古诗文,在英文翻译中的形式应用上也存在差异,自由体与格律体不受限制,更注重原著思想情感表达。除此之外,汉语中的时态、体态多用汇词模糊表达,英文诗则用动词变化表现。

3.风格对比

英文诗歌相比看重聚合关系语言结构的汉语诗文,更注重组合关系。汉语诗歌常用修辞手法寄情于景,如拟人比喻等,且诗歌整体简洁干练、清新自然。而汉译英的诗歌,也应当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運用简洁精炼的语言翻译。但在风格上多有不同,英文诗歌以自由体为主,单词表面意思相同,但传递的情感不够深入,如孤舟的“lonesome boat”与“Alone in the boat”翻译,后者相比之下更能体现出孤独郁闷心情与作者崇高道德。

二、诗歌构成体翻译研究

1.意象翻译

意象翻译涉及语词意象、广狭义意象、动静态意象,翻译者意象视角不同,且夹杂着自身主观情感,导致译文整体风格情调也处在差异。差异化的意象传译视角,能够丰富原文内涵,使其更加生动活泼,为读者多维度理解原文起到有效辅助引导作用。但意象视角选择不同,原著的艺术意境营造,与诗词意象蕴涵传达也会存在差异,更利于诗人情感的反映与深入挖掘。但意象视角转换,都不能将原文艺术魅力与意象表现力削减[1]。

2.意境翻译

意境生成与意象营造不无关系,是作者寄情于景的表现,是意象融合成的有机整体。即意见境与即境见意等意境生成的方法多样,在翻译中,应当以意境审美风格、语词意象格调为导向,加强对原诗意境生成方式的分析与转存,以更好的传达诗情。

3.意蕴翻译

文本词面上的翻译属于表层意蕴,文字内涵的翻译属于深层意蕴,但译者的文学素养与认知水平不同,对文本含蕴意味的传达深浅也存在差异。诗文潜在意蕴触发的翻译属于联想意蕴,即分析作品后心底投射形成的意蕴。译者理解程度与侧重电不同,自由想象产生的意蕴也存在差异,但不能与原诗主旨相背离。对于机械化的字面翻译应当避免,对意蕴所传达的表现主义、自由主义也应当加强控制。

4.辞格翻译

在诗歌翻译中,可直接转存原诗辞格,或施以变通处理,利用新的辞格传递情感。但辞格的变通创造或转存,不能与原诗歌的艺术意境与形象相脱离;除此之外,还需在译文中协调呈现。

5.跨文化翻译

跨文化互文翻译应当从篇章、词语与句子等层次展开,从而赋予原文更多的感情色彩与文化内涵,带给读者更多的情感共鸣。但跨文化互文翻译,不能与英汉两语言文化的共核相脱离,防止产生文化冲突、阅读理解障碍与文化联想。除此之外,还需注重作者个性的尊重与保护,让读者看到原著的影子与原著外的内涵。同时对文化的置换切割与转存,都不能与原著文化背离,以实现文化科学与系统翻译[2-3]。

三、英汉诗歌翻译方法

1.对等译法

对等译法是指在平面体系上,进行两种语言含义一致的相通对应,即一种语言文化物象,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后,联想寓意、审美意境仍能够保持一致且相通,将文化通约性充分体现。但在差异文化前提下,保持形象相同,对译者的经验感受提出了更大挑战。

2.意译法

不受原诗歌形式限制,根据原诗歌词语浅层含义,围绕文章创作意图、精神实质进行翻译,在译文中表达出深层含义。无须引入词语引申词完成意译,在颜色词中比较常用,可确保翻译后文章的顺畅达意性。

3.增益法

增益法与意译法不同,需在忠于原著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将原文深层到表层结构转换中的繁琐成分去除,以充分展现作者情感与文章内涵,或是在表层到深层结构转换中,充分利用加译方法,附加表层不具备的成分,确保深层含义充分展现。

总结

英汉诗歌译文差异,能够在语言对比中发现,但不能与异中有同的原则相违背,以此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内涵。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较大,应当加强共同与差异分析,以减少翻译实践中的用语与理解错误性。在翻译中,应当根据原文上下实际情况,对翻译促进性辨证与灵活处理,防止出现死译现象,确保文化内涵相通。

参考文献

[1]张妍.基于三大元功能的英汉古典诗歌翻译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02):115-118.

[2]王位.浅析英汉诗词翻译中文化语境的传达[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1):156-158.

[3]张丹丹,刘泽权.功能翻译观视域下的中英诗歌翻译批判模式构建[J].中国外语,2018(1).

作者简介:

曹潇戈,1997年—,女,籍贯:河南商丘,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对比诗歌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