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武汉市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优化研究

2019-10-21 07:45陶嘉辉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5期
关键词:武汉市绿色建筑调查

陶嘉辉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的调查研究,首先对武汉市的A小区和C广场进行调查,分析这两个绿色建筑项目的技术应用情况,然后基于对问题的分析从选址、户型和技术选择等方面对武汉市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优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绿色建筑;武汉市;调查

一、序言

传统建筑技术对环境有著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也过于巨大,所以针对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发展新型的绿色建筑技术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各省市都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尤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省市发展最为快速,但是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绿色建筑技术实际应用情况,对武汉市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进而推动武汉市乃至整个湖北省绿色建筑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基于武汉市的绿色建筑物发展状况调查

1.当地情况

武汉市是湖南省省会,面积8569.15万km2,截止2018年,武汉市人口达到1108.1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4.8万亿元,是中部六省唯一一个特大城市,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从气候方面来看,武汉市气候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常年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气温为15.8℃~17.5℃,全年的降水集中在6~8月,年降水量为1150~1450mm。同时武汉作为自古以来的航运要地,其水文资源异常丰富,市区内江河湖泊密布,构成了复杂的水文网络系统。所以要在武汉地区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就需要针对武汉地区温度、降水和水文等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武汉市冬季整体的采暖和空调耗能量也在逐年提升,所以绿色建筑技术也需要针对降低建筑能耗这方面进行设计。

2.调查数据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武汉市市区内的A小区和C广场进行调查,这两个绿色建筑项目相对成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C广场

C广场是武汉市东部市区的高档住宅区,占地13公顷,总投资达到了18亿元。当前C广场建筑面积55万m3,其中地下12万m3,地上43万m3,常驻居民为4000人。根据武汉市绿色建筑标准,C广场整体为二星标准。C广场最为主要的特点是应用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但是因为近年来武汉地区的供暖和空调能耗逐年增加,C广场的建筑能耗标准也在不断进行变化。

(2)A小区

A小区是武汉市西部的中高档住宅区,占地22公顷,总投资达到了26亿元。当前C广场建筑面积75万m3,其中地下21万m3,地上54万m3,常驻居民为7500人。根据武汉市绿色建筑标准,A小区整体为三星标准。A小区最为主要的特点是基于自身靠近某污水处理厂,所以能够方便利用市政中水利用技术来解决小区内的用水问题,比如冲厕、道路冲洗、绿化等方面都能够应用市政中水。但是该市政中水技术的管道出现了几次问题,发现是管道不适应水体所致。

3.问题分析

从武汉市绿色建筑的分布来看,整体绿色建筑产业的分布集聚度与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武汉市的绿色建筑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国内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还没有充分完成武汉地区的本土化,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但武汉市绿色建筑技术的整体发展速度较快,虽然有着经验不足等现象,但从整体的产业发展集聚度来首,武汉市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正规,所以相关机构和企业需要针对乌海市绿色建筑技术的产业链和技术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让绿色建筑能够更快的在武汉市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三、基于武汉市问题的绿色建筑发展优化

通过对武汉地区绿色住宅建筑的资料进行搜集,笔者认为一梯两户、一梯三户和一梯四户是最符合湖北地区的住宅平面形式。同时绿色建筑在选址时需要参照周边地理气候环境对建筑产生的影响,避免周边环境对建筑本身的影响,降低建筑寿命周期内给周边带来的不好影响。禁止非法占用耕地、林地和生态湿地,禁止占用自然保护区。减少对水源地的污染和破坏。掌握选址地的地址与水温状况和气象资料,避开可能产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地段,避开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同时武汉市的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技术,例如某项目在机动车车停车位方面按照标准要求需设置较多机动车停车位,但该项目是作为廉租房租给在武汉市工作的外来蓝白领工人,考虑到经济性和便利性的原因,取消机动车停车位,改建成非机动车停车位,仅于地上设置部分临时停车位等等。

四、总结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环境、政策和经济发展程度进行灵活调整。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列举了绿色建筑技术在武汉地区的实际应用情况,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察当地的各项特点,合理的使用各项绿色建筑技术,共同为本地的绿色建筑施工提供技术应用依据和使用结果。

参考文献

[1]  刘杨,刘佳霓,周丽.绿色建筑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耦合发展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9):209-210.

[2]  陈文彪,李文彬,李守树,张永生,高宇彤.绿色施工和绿色建筑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9):159.

猜你喜欢
武汉市绿色建筑调查
穿盔甲,慢慢爬
细雨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节能分类探讨
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技术分析
太阳“跟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