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10-21 07:45张培楠蒋孟汝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5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新媒体

张培楠 蒋孟汝

摘  要:新媒体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学习思维、生活交往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塑造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径。分析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要科学把握新媒体环境的新特点,从网上与网下的互动上探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主客体关系,准确把握“教育者主导”的科学内涵;要健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深入大学生的发展实际,结合大学生的所思所需,把新媒体真正的运用到教育服务中.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青年学生

新媒体时代,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替代传统的电脑进行互联网访问的时代。它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飞快。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新媒体密不可分………………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在新形势下与新媒体建设密不可分

新媒体以内容丰富、传播便捷、互动性强、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越来越多的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新媒体上的思想呈多元化、复杂化发展趋势。在新媒体构建的复杂的社会交往过程当中,一方面,给青年学生带来了知识的大数据化,促进了社会的交流进步;另一方面,新媒体上的多元化意见常左右着青年学生的观点判断和选择,常常激发“滚雪球效应”或者“群体极化”现象,不可把控,造成负面影响。总之,新媒体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意识形态,增加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难度。在新的形势下,挤压着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对传统的线下活动产生了影响,传统的群众性、运动式、活动式的工作被弱化。新媒体存在覆盖广、传播快、起点低、易操作等特点,人们可以随意浏览、发布各种信息,表达看法、宣泄情绪,极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谋取私立、煽动舆论、政治意图的首选工具,这也促使新媒体的管理监控较为困难。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建设新媒体的重要性,習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媒体宣传阵地的建设刻不容缓。故基础医学院在新媒体的建设上,制定了相关的方案及工作机制.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成果,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上逐见成效。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思路及实践运用

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实现线上线下发动青年、凝聚青年的更好的结合”。结合这一要求,按照党政所需、青年所求、团委所能的原则,积极的拥抱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使团的工作更能接近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充分认识到此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不断的加强新媒体的建设,通过不断的努力,建设创新了一系列新媒体宣传思想的平台阵地、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党的方针,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了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和针对性,搭建了学生与党的新型桥梁纽带,把青年学生团结到了党组织周围。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突出覆盖面,抓好平台基础建设。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也是最基础的建设。只有建设好此平台,才能做下一步的宣传引领工作。基础医学院团委适时开通了团支部群、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论坛贴吧、网络视频,结合原先的校园网,组建了“六位一体”的校园新媒体平台组。通过开展“三进”:即“QQ群进支部、微信平台进支部、微博平台进支部”的微博进支部工程。只有建设好此平台,才能做下一步的宣传引领工作。建立“四互”:即“互粉、互动、互评、互转”的四互动的措施。逐渐建立起了相互联系、相互关注、相互学习的新媒体格局,为学院的新媒体开展工作打牢了基础。确保新媒体能发挥最大优势引领服务,覆盖全院青年学生。其中微信平台的建设较有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9年10月,众号累计推送消息800余期、圈粉1.6万,年阅读量达突破20万,年度平均累计阅读人数8万、20万余次,会话6万余人、11万余次,网络引领、凝聚共识、服务学生成效愈发显著,较大的发挥利用新媒体宣传思想和引领服务的作用,成为学院思想引领工作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二)建立监管激励制度,培养优秀团队。新媒体的建设使用离不开团队,怎么培养好的管理团队,至关重要,也是最为关键一部。一是多次召集团学骨干开会培训,首先对团学骨干的思想政治上进行培训,让他们具有识别辨别处理网络负面舆论的能力,提高政治敏感性,严格监管,能够及时汇报网络舆情。其次,培养他们能运用新媒体操作宣传的能力。总之,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各级管理团队驾驭新媒体平台的政治素养、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了学院团委、团支部、学生会三个层级的网络宣传、预警联动机制。二是在学生会内部成立媒体部,在青年学生中招贤纳士,培养了一批能严格管理好团学组织宣传平台的学生。三是针对“三进四互”平台工程,修订了团支部考评办法,将新媒体平台建设与网络互动的开展情况纳入团支部的年终考核,不断在制度层面给予支持。积极引导各级团组织新媒体平台“建起来、用起来、火起来”。总之,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各级管理团队驾驭新媒体平台的政治素养、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了学院团委、团支部、学生会三个层级网络宣传、预警联动机制。

(三)把握宣传内容,进行两线联动,大力传播正能量。基础医学院团委积极利用重大节点节日,积极开展线下活动,线上积极参与宣传报道。如:一是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活动,评选出优秀的活动,在微信公众号上宣传报道,加大了团学活动的积极性及趣味性。二是学院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号召线下全体团员青年在献血车进校园日积极参与献血,并把该活动简讯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树立了榜样,传递了正能量等。通过这些举措,真正做到线上线下联动,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向广大团员青年传播正能量。

(四)大力创新,总结经验,打造优秀品牌特色活动。一是通过品牌活动如学院“金色年华”晚会活动、“成人礼”晚会活动、“女生节”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创新创造宣传互动机制。通过品牌活动如学院“金色年华”晚会活动、“成人礼”晚会活动、“女生节”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创新创造宣传互动机制。如:微信投票选“晚会人气奖”、抽奖互动模式等。在活动中利用新媒体平台让学生们参与互动环节,不但提高了广大团员青年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且增加了集体的荣誉感。在打造特色品牌活动的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引领内容,通过新媒体,让学生参与活动更生动的接收教育。

(五)以人为本,贴近群众,以推进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主体性。基础医学院15年大力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制作与建设,在重要节点如迎接新生、欢送老生、开展活动时,大力宣传基础医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让广大团员青年能及时关注此平台。在平台的建设上:一是推出了较多服务模块,大多跟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如团在基础模块(团学活动、教师风采)、学习助手(成绩查询、班级课表)、生活服务(天气预报、音乐心情)等,旨在为了更方便的服务广大的团员青年。二是在平台的消息推送上,平台管理团队广收资源信息,把与青年学生有用的新闻咨询、政策解读、社会热点、生活常识、团学动态等归纳收集至此平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三是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道理”转化成了新媒体平台上青年易于接收的“小道理”,努力把黨政所需的“有意义”的事情转化成新媒体上青年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活动。

三、新媒体形势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及建议

(一)加强网络基础建设。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依靠新媒体工作的比重加大,这就要求高校相关部门在网络基础建设上下功夫,是让网络宣传能进宿舍、进课堂、进生活、近学生的前提,只有建设好网络宣传平台,才能在拥有硬件后发展软实力。

(二)加强制度的建设。新媒体的管理、监管,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去统一管理和监控,只有按照了国家政策及相关规定,制定校园新媒体管理的相关规章及制度,严格的去执行监管,才能统一指挥、深化改革、把握大局、宣传思想,引导好学生的意识形态。

(三)加强方法的创新。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有掌握创新各种新媒体的操作使用方法,才能创新更多思想政治宣传引导的方式,在多元化思想潮流的今天才能先行一步,熟悉新时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法中正确的引导教育好他们。

(四)加强队伍的培养。新媒体的简单运用,大同小异。但运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就大大加深了难度,只有加强培养运用新媒体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思想过硬、政治踏实、技术熟练的队伍,才能牢牢把握党的思想和方针,引领旗帜,在未来的新媒体思想政治引领中提升实力和守住阵地。

参考文献

[1]  汪馨兰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03期

[2]  何书彩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般项目: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成果论文。

项目编号:KYXY201917。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新媒体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