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发展至网络时代下新青年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2019-10-21 07:45刘亚男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5期
关键词:新青年使命网络时代

刘亚男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较大进展,青年成长的时代背景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发展至互联网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从网络时代下“新青年”的概念入手,剖析网络时代下新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从而为培养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的新一代青年群体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网络时代;新青年;责任;使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攀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领域等建设成果颇丰,特别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大步跨入网络时代,迎来“互联网+”发展的新机遇。当代青年是在网络的浸润下成长发展的一代,不同于以往各个时代,网络时代下的新青年有着自身肩负的特殊责任和使命担当。只有明确这一点,广大青年才能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对比先进,反思自身,不负时代和群众所托,在互联网时代真正有所作为。

一、网络时代下新青年的概念

(一)“新青年”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

“新青年”一词最早出现在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的刊物《新青年》杂志中。该刊物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最具改革号召力的杂志,一度在五四运动期间发挥重要影响力。之后“新青年”一词便用来指代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的杰出青年一代。

《新青年》杂志诞生于国家凋零破落、社会腐朽不堪、人民保守堕落的年代,其创办者陈独秀先生面对社会现状痛定思痛,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复兴的重任将由新一代的青年人接任,必须提高青年的思想觉悟,以民主和科学启迪心智。于是,他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敬告青年》作为号召青年进行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在创刊词中,他针对当时奴隶、保守、退隐、锁国、虚文和想象的社会现状,对青年提出了以下行为标准: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即便是在今天,这些价值标准仍然是当代青年必须持之以恒坚守的行为准则。

(二)网络时代下含义更加丰富的“新青年”

网络时代的“新青年”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有“新”理想,要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要将个人使用网络的行为纳入国家互联网安全的体系框架内。其次,要有“新”本领,不仅要具备各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及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知识,更要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操作使用互联网技术。再次,要有“新”担当,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自觉抵制互联网上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各类不良信息,捍卫互联网的一片净土。

具体而言,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新青年,首先需要传承“新青年”诞生伊始所具备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精神与家国情怀,既德才兼备又心系天下;其次,需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变化,熟练掌握互聯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具备较高的网络素养及创新意识,从而引领信息时代发展步伐;再次,需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拓宽眼界,拥有全球视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谋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网络时代的新青年就是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气质同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明确网络时代新青年责任和使命的重要意义

网络时代下的新青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其自身素质关乎祖国未来、民族希望,新青年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否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和具备脚踏实地的个人品质,是否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卓越才能,将对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无数个新青年的力量集结起来,将汇聚成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国家朝着既定目标加速前进,因而对于新青年的培育和引导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其前提就是要进一步明确网络时代下新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三、网络时代下新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青年群体都被寄予厚望,对青年群体的教育与培养工作也都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在网络时代培育和引导新青年必须首先明确互联网背景下新青年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广大青年群体更应该牢记使命,坚定信念,以自身所学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青年勇担时代使命的前提

青年群体尤其是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更是网络时代的中坚力量。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青年若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反马”等错误思潮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新青年的健康成长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滋养。既然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我们就应当相信科学的力量;这里的相信不应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简单的坚持,更重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其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更要立志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

当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非一日之功,也非口头承诺,唯有熟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真信、真行才能领悟时代赋予的使命,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明辨是非,坚定立场,这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互联网因其开放性、虚拟性、快捷性、匿名性等特点极易被人利用,一些落后思想、封建思想以及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借助互联网大行其道,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等造成强烈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更使得我国的互联网空间硝烟弥漫,暗潮涌动。所有这些都易动摇青年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一旦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生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根基就将被触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厦就将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网络时代新青年永担使命的重要前提,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对于新青年的一项重大考验。

(二)网络时代新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前,整个世界都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广大青年尤其是新青年群体贡献自身智慧的时代,更是一个为新青年展示自我、实现人生理想提供广阔舞台的时代。网络时代下的新青年,唯有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担当,才能不负众望,既实现了个人的价值追求,又为国家发展贡献应尽的力量。

1.要做既有崇高理想又脚踏实地的新青年。

一方面,青年群体不仅要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应该学习马克思毕生致力于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精神,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远大理想。正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写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广大青年,不应该只限于做社会发展的“剧中人”,在社会的裹挟下前行,而应该立志成为社会发展的“剧作者”,凭借自身所学在历史发展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新青年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应该只图个人享乐,不问世事,而应立足于整个社会,实现更大价值。在网络时代,青年群体不应仅停留于简单的互联网应用层面,而是要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纳入互联网的轨道,以互联网思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真正在互联网时代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具有崇高理想的新青年还应该脚踏实地,自觉将崇高理想付诸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崇高理想不应只是语言上的承诺,脑海中的幻想,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件小事,立足于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埋头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网络时代的新青年更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不仅要掌握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拥有一技之长,还应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自觉捍卫国家的互联网安全,坚决抵制网络上各种不实言论、错误思想,切实维护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环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青年应志在让青春梦想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民族幸福同行;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言献策。

2.要做既有专业知识又德才兼备的新青年。

科学文化知识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保障,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是青年发展的关键。新青年必须扎根于各自的专业领域,巩固自身的专业基础,锤炼专业技能,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在专业领域有所作为。同时,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德行操守,做德才兼备之人。德行乃立人之根本,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自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坚实后备力量。在互联网时代,新青年不仅要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更要合理有序使用互联网,切实遵守 互联网使用的相关规则,不信谣、不传谣,实事求是,理性上网,做合格网民。

3.要做既能明辨是非又能传播科学的新青年。

互联网是当代青年认识世界的新途径。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和便捷;但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抢占了互联网技术的制高点,遂利用信息强权和网络霸权向我国境内大肆宣扬不实言论,妄图利用西方社会的所谓“普世价值”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严重威胁我国的网络安全和国家利益。互联网时代的新青年,既是网络的受益者也是网络冲击的对象,这就要求广大青年群体在互联网面前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善恶曲直,勇于纠正虚假宣传和不实言论。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新青年,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利用網络阵地,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自觉担当起社会正道的传播者和国家使命的践行者。

广大青年,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享受着,是互联网时代的受益者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产儿。网络时代的新青年应彰显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明确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通晓互联网、新媒体等的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明辨是非,积极作为,真正成为“社会正道的布道者”,成为国家使命的践行者和担当者。

参考文献

[1]  任建树著:《陈独秀传(上)——从秀才到总书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8-99页。

[2]  胡梓规:《网络新时代下我国青年的自主发展平台》,《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S1期,第29-30页。

[3]  蒋广学、王志杰、周培京:《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第120-123页。

[4]  胡梓规:《网络新时代下我国青年的自主发展平台》,《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S1期,第29-30页。

[5]  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期,第01版。

[6]  刘晓兰:《如何让青年“走进”马克思》,《人民论坛》2017年第12期,第122-123页。

[7]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8]  仰海峰:《人的存在与自由——马克思关于人的五个论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17-27页。

[9]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136页。

[10]  刘晓兰:《如何让青年“走进”马克思》,《人民论坛》2017年第12期,第122-123页。

猜你喜欢
新青年使命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