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视角下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公共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2019-10-21 20:52洪沛竹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19年40期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方法

摘 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也促进了市场上建筑工程数量规模的扩增,建筑类型的多样化也在不断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居住质量需求,公共建筑占据了建筑既有量中的绝大多数,其主要发挥公共性职能作用,面临的对象范围较大,如何有效的对公共建筑进行视角优化设计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这有助于体现公共建筑物质结构之外的社会价值。基于此,文章以南京市某建筑设计投标方案为例,以空间可达性为基础进行公共性视角设计方法及策略的分析,以便为相关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可达性;设计方法

一、 引言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公共性建筑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公共性建筑正逐渐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重要载体,对于公共活动的开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以往的公共建筑设计往往存在较多的缺陷,仅具备一定的物质表征,优化建筑公共性设计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一般而言,公共建筑设计体现其公共性需要包括如下几个重要方面,即空间可达性、空间面临对象类型的包容性。

二、 项目说明

文章所针对的项目为南京市某公共建筑设计投标方案,该设计项目设计定位为省级民生工程,其中包含不同种类的建筑类型,如图书馆、游泳馆、科技馆、培训中心等,具备一体化的娱乐互动型、知识性等功能。项目规划选址于绿岛湖组团区,项目北面为奥体中心,洗面则为密集的居民住宅区,东面为人民东路,整个项目建设用地为140亩,其中可建设的用地面积为100亩,建筑规划面积为22000m2。基于以往的公共建筑公共性设计欠缺的问题,该投标方案以充分结合实际环境、多样化功能发挥为基础,进行空间可达性、全方位包容性公共建筑设计,继而实现实体建筑物质之上的社会经济效应。

三、 总体布局分析

(一)交通

公共性建筑空间便于不同类别人群的进入是实体柯大德的重要表征,这就需要公共性建筑本身在整体布局、界面优化、空间结构设计等方面避免不同人群的隔离;同样,公共性建筑的开放时间及相关管理也要得到有效控制。本投标方案从时空两个主要因素进行公共建筑的布局設计,考虑功能布置及交通组织因素对建筑可达性进行探讨。对于交通而言,由于建筑场地是连接不同环境空间的桥梁,有效的交通组织能够大大提升建筑的可达性及不同人群的便利性,场地交通便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首先是场地需要设置为不规则五边形,且城市道路需要直接与场地边界进行直接相邻,有助于不同人群能够快速到达公共建筑,道路也需要设置了对应场地的入口,如本项目规划位置的人民东路设置建筑入口对接的主入口;其次是网络状流线设计,建筑需要依赖植入的中庭进行内部结构的划分,继而形成相对完整的建筑穿越行走路线,流畅性的交通网络能够充分结合环道及该路径,为人群提供多种到达建筑物不同结构的渠道,避免可达性的阻滞。对于慢行道的设计,则要考虑建筑周围车流量较大的主干道,为此可以引入无障碍设施,如人行天桥,为行人达到建筑提供便利,并且,慢行道也可充分与周围环境(湖、黑松林等)相互匹配,创造良好丰富的行走感受。

(二)功能

公共性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其运行的基础,且功能需要进行周期性的管理维护,这时候对于建筑的公共开放时间就需要进行缩减,本设计项目可以将建筑空间进行不同分类,如半开放、管制、开放空间,以门禁系统的设计结合实现空间功能分配优化,门禁系统需要将全时间开放空间排除在外,便于发挥建筑空间可达性;项目管制空间则主要是建筑内部的科技馆、游泳馆、图书馆等,这些是门禁系统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减少不同空间开放间隔的相互影响,设计方案可以对不同管制空间进行相互独立隔离,进行不关联的内外交通系统设置安装,解放部分空间供自由使用。对于半开放空间而言,其主要指除了管制空间之外的区域,如首层的商业空间、公共门厅等,该区域的时间管制较为宽松,本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对该部分区域的开放时间进行适当延长,以便更好地提供公众服务;全开放空间则是建筑结构全时段开放的空间,此时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观景台开放、灰空间开放、庭院开放等形式全面提升整个建筑的自由度,本项目中,不同人群可以随时利用湖边设置的灰空间快速进入建筑庭园,也能够利用天桥等设施进入建筑结构的二层景观台,盖全开放空间有助于时间管制的自由性发挥,大大提升了建筑的实体可达性。

四、 建筑界面分析

(一)外部界面

对于建筑界面设计而言,外部建筑界面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啊很多公共建筑的外界造型设计较为夸张,仅仅考虑了公共建筑的外在独特性、识别性,极容易产生过于依赖形式的缺陷。文章主要针对公共建筑的立面结构进行设计优化,以便达到对于不同人员的吸引效果。建筑立面作为建筑美观的主要因素,可以对里面的底层进行玻璃幕墙的设计安装,立面上层则采取双层表皮形式,内层表现为玻璃幕墙,穿孔板则应用于外层,该形式能够避免过多采取琐碎的开窗,充分结合建筑外界圆润构造对里面进行简洁化设计,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方便公众辨认;其次,夜晚内部灯光打开时,整个建筑闪闪发光,成为城市中聚集人气的亮丽风景,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可识别性,建筑底层的玻璃幕墙立面可以让视线穿透,既方便内部人群向外看,也为外部公众观察建筑内部的空间与活动状态提供来了便利,增强了内外的视线沟通,扩宽了公众的视野。

(二)内部界面

为了实现建筑内部空间视线的自由,为公众提供良好的视野,增强空间的易读性,方案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尽量减少界面对空间的阻隔。如图书馆和科技馆内部都采用了无墙体隔断的大空间布局,使公众无论站在哪都可以对空间一览无余。而对于出于功能需要必须设置隔断的空间,则在其界面上布置多个洞口,以促进不同空间视线的交流,如图1所示,方便公众对各个空间的功能和使用状态做出判断,提高建筑内部空间各个部位的视觉可达。

五、 空间氛围

象征可达指空间内涵对人具有吸引力,即空间通过物质环境表达的精神和文化含义能在最大的程度上被社会所有群体接受。过于规训化的空间氛围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因此象征可达要求设计师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营造具有包容性和亲和力的空间氛围,减少公众进入其中的心理成本.为避免建筑场地因尺度过大而造成的严肃寂寥感使公众产生敬而远之的心态,方案将场地划分为多个部分,通过多种活动的植入营造富有活力的氛围。

六、 总结

总而言之,社会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张,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需要结合自身的功能作用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人员需要从以往注重感官美化创造等方面逐步往建筑空间的公共性进行转化,强化自身的公共性设计思想,优化公共建筑的交通、界面、氛围等可达性设计,做到公共建筑与周围的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建筑的公共性职能。

参考文献:

[1]张晓敏.从建筑批评角度评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人的作用:以上海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J].科技风,2018(22):104.

[2]韵雅庄.基于老年人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新思路探析[J].建筑发展,2018(8).

作者简介:洪沛竹,南京阿客工坊建筑咨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公共建筑设计方法
公共建筑绿色节能运维分析
关于公共建筑设计功能分区探讨
公共建筑给排水改造项目的设计体会
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让灵活精悍的微课程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左膀右臂
浅析儿童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公路桥梁结构桥梁抗疲劳设计方法应用
如何利用七年级新教材进行英语课堂阅读教学
关于公共建筑防震减灾新技术应用的研究